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9-03-21 00:39郑艳博李晓凡
职业·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创新中职院校

郑艳博 李晓凡

摘 要:供给侧改革给我们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中职院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介绍了供给侧改革相关内容,从师资力量、教材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现阶段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针对这四个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师培养,按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层次高低不同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置,采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级别技能型人才做贡献。

关键词:供给侧 中职院校 人才培养 改革创新

课 题:基金项目: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供给侧机构性改革背景下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课题批准号:JZY17244)阶段性研究成果。

供给侧政策意在提高供给方面质量和效率,以满足社会需求,进而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在这个大背景下,中职院校也面临着改变。中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处于供给侧。社会发展的快慢与中职院校输出人才有着必然联系,为了不让毕业生与社会脱节,能更快地适应工作,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一、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师资力量薄弱

近几年,随着中职院校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也不断壮大,但是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并且新开专业的专业教师寥寥无几,且理论教师偏多,实习老师偏少,高学历人才偏少。这些教师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只限于理论层面的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使得学生与时代脱节,无法投入工作。

2.课程教材内容陈旧

现阶段的教材是按科目设置的,每门课的内容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讲完一本教材才能进行下一本,并且课本内容没有随着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更新,导致教师上课内容落后,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按需进行教材内容的重整改革,才能够有效地实行教学,同时也能保障对新型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育。目前的教学内容设置,并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所以学生所学内容并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教材内容的设置,沒有考虑到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故而不能适应实践教学,很难完成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影响了人才的质量。

3.课程体系过于死板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按学科设置的,分为文化基础课、工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按照这种体系上课,在学生学习技能课时,用到的专业基础课知识早已遗忘,而且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时仅仅是聆听教师讲解,并不能实际运用,导致学生印象不深、理解不透、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是首要任务,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有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进而就提高了。而这项任务需要各学科教师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4.教学模式落后

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对于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主要面临就是就业。中职院校就是要通过学校的教学和实践使其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掌握上岗所需的技能和方法,这是教师教学的核心目的。中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精力方面都占优势,因此他们对实践实习任务兴趣浓厚,而现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达到这种要求。

传统的讲授模式为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感低,导致学生没有学年兴趣,并且会认为学习的知识没有用。甚至使用多媒体也很难脱离这种授课方式。现有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问题,学生先学理论后进行实践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目前,中国对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从大方向上要求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给中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人才质量提升,才能更快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整体社会的发展为中职院校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中职院校要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整体出发,中职院校要建设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以需求为指导,建立新型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定位,提高中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这包括中职培养、岗位实训、技师进修、比赛集训和技能鉴定五个方面。为了完成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中职院校要建立相应健全的制度为支持,提高中职院校整体的管理水平。中职院校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依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建设和改革,以期提高中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院校要突出独有的办学特色,即在某一领域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分层次进行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校规作为保障,改善中职教育的环境。要以领导的统筹规划为中心,做好各个方面的保障,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从局部出发,为了改善现阶段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结合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改革师资队伍

从现阶段发展来看,社会对中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要求不高,而对其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面对这样的培养要求,中职院校需要理实一体化,需要教师加强对理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使其快速成为新型的理实一体化“双师型”教师。而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则需要理论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使其逐步成长为理实一体化教师。为了使教师不落后于社会,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先进技术培训,或者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以保证其技术、理论的领先性。

中职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教师主动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让教师得到更多的实惠,教师才会有积极性,主动加入到改革当中来。如若现在不能引进更多的教师,那么就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让教师变成多面手教师,并且鼓励教师进行跨专业授课。教师还应该多参加研讨会,并且定期讲授公开课,在一起互相讨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学校领导也要及时适时地加以指导,以促使年轻教师更快成长。

2.创新课程体系

一体化就是将原先相对独立的个体,按照某一种方式让它们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让二者结合到一起,这样就意味着将教室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种教学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也使得学生明白理论知识的用处所在,实现了三个合一,即教学模式上理论和实践融合成一、教学内容书本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成一、培养目标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融合成一。

3.改革教学模式

有了新的课程体系,还要改革教学模式,打破原有的“一人讲多人听”的模式。首先教师将任务分给学生,给出任务计划书,计划书中将任务分阶段完成,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完成。每个阶段,教师起指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教师对每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小组,适当降低下一阶段难度,以便能够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习情况对教学内容难易进行调整,防止接受较慢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期每一个任务每一个阶段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都能够完成相应的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4.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综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学生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训中心完成相应的基础学习,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每个学期,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企业,促使学生体验企业的最新需求,检验自身不足,以便回到学校后进行针对性学习。以实践促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不断升级,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到毕业时,方能迅速适应企业需求。

初期可以选取一个专业实行双元制教学,且签署订单培养协议,让企业提供岗位用于学生的实际工作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就和企业员工一样,受企业制度的约束。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不拘限于一定在教室上课,可以将课程搬到实训中心完成。给学生下达层次递进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成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学习了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后期可以使每个专业都进行这样的双元制教学,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不仅缩短了企业培训员工的时间,而且学生就业几率也大大提高。

总之,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不能再因循守旧,要大胆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包括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虽然习惯很难改变,但是不能因为难而放棄,要知难而上,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已刻不容缓,不改革就会被社会淘汰,改革创新才有出路,创新人才培养,增进校企双元制合作,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松.试析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张梅.职业技能竞赛对于中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倒逼机制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4).

[3]孙琳.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发展问题[J].职教论坛,2012(13).

[4]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5]孟庆国,曾晔.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6(13).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创新中职院校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