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9-03-21 00:39张华忠
职业·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思考

张华忠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的农村人才体系,提出了调动农村人才积极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思考

课 题:本文系濮阳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乡村振兴战略新型人才培养培训研究》课题项目的部分

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需要什么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

一、农村人才体系的基本构成

1.村干部队伍

按现行的农村干部政策,村干部可分为三种类型。

(1)“土生土长”的村干部。虽然属于“体制内”干部,但他们的影响力并非来自于组织的任命,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人格或行动,赢得了村民的普遍认同和拥护。一般情况下,他们掌握着当地的社会、经济资源,是农村合作组织的领头人。这种类型的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一线指挥员”和“第一负责人”。

(2)县乡对口帮扶干部、“第一书记”。他们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发挥着“联络人”的作用,把中央、省市县关于乡村发展的政策、理念、举措及时传达到最基层,并帮助组织实施。

(3)“大学生村官”。中央组织部于2008年正式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农村,他们在身心得到锻炼的同时,利用知识优势,不断拓宽乡村发展的路径。

2.农民企业家

农民企业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先富起来的群体。他们头脑灵活,能快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艰苦创业,成为农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数量虽少,但扮演着“带头人”和“领路人”的角色。

(1)“兴产业”的带头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农民企业家是为农村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的经济能人,他们善于整合社会和经济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在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带领村民致富。

(3)“走出去”的领路人。乡村振兴需要建设开放、包容的新农村。乡村企业的发展不但要立足于乡村,更要利用乡村优势“走出去”。通过农民企业家的努力,打造乡村品牌,树立乡村形象。

3.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直接受益群体。

(1)成功转型的“小农户”。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小农户”需要通过土地流转,一部分由家庭農场主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一部分转型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力量。

(2)自愿扎根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部分掌握了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回到农村创业,他们属于农村新型主体中的高素质成员,能够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应用于实践。

(3)返乡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有的积累了资本,有的学到了一技之长,一旦农村具备了创业的条件,加上政府政策的推动,返乡创业的“城归”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二、建设乡村人才队伍的路径探讨

一直以来,农村本土的精英人才不断地向城市流动。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聚拢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经过分析认为,并非没有农村需要的人才,也不是人才不愿“归农”。只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村需要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是可以实现的。

1.落实政策“引”人才

(1)改善营商环境。全国范围内的“放管服”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枚印章管审批”“最多跑一次”等创新举措,大大改善了“双创”的环境。但对于农村来说,有的地方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没有解决。“放管服”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创业者提供“最多跑一次”服务势在必行。

①简化农村创业登记方式,推广“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联办”“一窗办理,一次办结”等做法。推行电子营业执照,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简化注销登记手续。

②放宽经营场所登记要求,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等作价出资,出资比例不受限制。

(2)改革产权制度。只有产权受到保护,在农村的创业者,特别是农民企业家才能够有安全感。

①推进农村“三变”“三权分置”改革。“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的在于激活农村的沉睡资产,探索“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目前,最紧迫的工作是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法律稳定性。加快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土地流转交易流程,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

②为流转土地的“关键权能”提供法律保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入股等权能进行法律赋权。明确权利主体对流转土地投资、平整、再流转等关键权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地投入流转土地的附属设施,实现稳定经营。

(3)落实奖励措施。对于在农村工作的各类人才,要根据其实际成绩,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这样既可以稳定农村人才队伍,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服务农村,实现城乡人才的良性互动。

①鼓励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对标准化农田规模经营达到3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或其他形式的业主,给予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并减免相关税费;对于掌握农业技术和熟悉农业产品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他们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创办企业,发展农村电商,根据实绩给予一次性奖励或减免所得税。

②建立县乡村干部流动激励机制。对于对口帮扶干部、“第一书记”以及“大学生村官”,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扎根农村。相反地,应当关心基层干部成长,形成一套有效的基层干部发展与晋升机制,适时地将优秀的基层干部选拔到更加适合的工作岗位上,让基层干部有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发展平台。

2.加强培训“育”人才

(1)建立“一主多元”的培育体系。优化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的配置,加强政府与各类教育培训组织、机构的协同。建立健全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一主多元”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教育培训体系。

“一主”即由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村干部轮训计划等。

“多元”即通过订单培养、专题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创建“农校+企业”“培训机构+家庭农场主”“电商平台+专业大户”等模式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村创业人才。

(2)传授“学以致用”的实用技能。第一,边学习,边实践。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立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对接跟踪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

(3)优化教学培训资源。健全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源开发选用制度。农业农村部负责全国通用性文字教材、音视频教材和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开发,省、市、县农业部门负责区域性特色教学资源开发,形成以全国通用教学资源、地方和特色教学资源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资源体系。

3.创造条件“用”人才

(1)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特征是“三产融合”。通过构建从第一产业到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把新技术、新模式引入农业,将农村经营收益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让农村经营主体有更广阔的价值實现空间。

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拓展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打造高附加值的营养健康与安全食品,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

②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都市农业,延伸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服务,将传统农业拓展为“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产业链。

(2)建设“三园一体”,搭建新载体。“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建设“三园一体”是要打造一个为农村新型主体提供全功能服务的创业平台。

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三园一体”的水、电、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满足需要。鼓励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进入创业,适当放宽用电、用水、用地标准,执行优惠价格,降低经营成本。

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安排相应的财政引导资金,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园区创业的新型农村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彦涛.谁来担负乡村振兴的重任[J].人民论坛, 2018(4).

[2]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理论参考,2018(4).

[3]王文龙.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反思及其调整建议[J].经济学家,2017(1).

[4]皮修平,周镕基.农地流转视阈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

[5]蒲实,袁威.推进乡村振兴应高度重视农业“三园”建设存在的问题[J].农村经济,2018(3).

[6]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4).

(作者单位:濮阳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