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019-03-21 00:35丁曙东陈芳黄文建朱一滔么强
河北渔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环渤海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丁曙东 陈芳 黄文建 朱一滔 么强

摘 要:为进一步了解环渤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现状,促进近海及沿岸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比较环渤海三省一市海水养殖的面积、产量、产值,对环渤海地区2012~2106年的海水养殖业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包括环境改变,养殖配置不合理等的问题,并重点对养殖环境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养殖业;海洋污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志码:C

渤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中唯一完全主权内海,位于北纬37°07′-41°0′,东经117°35′-121°10′。处在辽、冀、鲁、津三省一市间,东至辽东半岛南端,南至山东半岛北岸。渤海海岸线长3 784 km,海域面積7.7万km2,有着18 m的平均水深。日本暖流(黑潮)分支的汇入,使得渤海湾经济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的开发条件优越。本文从环渤海地区的海水养殖的面积、产量、产值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1 环渤海地区海水养殖现状

1.1 养殖方式及主要品种

海水养殖依据养殖区域的不同,可划分为浅海浮筏养殖、滩涂养殖和港湾养殖等;按养殖方式分为: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和人工放流等。近几年,工厂化养殖业也以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发展迅速等优点步入行业眼球。在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因地域不同,海水养殖方式也略有差异,但主要是以浅海和滩涂养殖为主,工厂化养殖和其他养殖方式并举的方式推动生产,产品类型均已甲壳类为主[1-2]。

目前,辽宁省的主要养殖区域是浅海养殖和滩涂养殖,2016年两者产量总和占辽宁省总产量的93.45%,其中浅海养殖占较大比例,2016年产出近200万t。主要养殖方式是筏式养殖和底播养殖,产量之和达到了该省总产值的77.3%,其主要养殖品种为贝类,2016年产出近252万t,贝类中以蛤为主,总产值占贝类的51.12%。

从各地区养殖区域来看,河北省海水养殖主要分布在浅海地区,2016年,浅海养殖的产量约占河北省总产量的82.25%,其中又以筏式养殖为主,该年产出40.6万t。与辽宁省相似,河北省的主要养殖品种也为贝类,同年占河北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9.8%,与辽宁有所不同,河北省主要养殖扇贝。

天津市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渔业产业机构调整,海水养殖以工厂化为代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111.45万m2,池塘以精养为主,产量约占该年总产量的80.4%。随着2005年滨海新区正式被确立,由于其特殊的地形结构,浅海滩涂面积较大,适合滩涂养殖,形成了以设施渔业和增殖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体系,天津市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万分之五。

山东省与辽宁省相似,因山东半岛的地理优势,全省拥有大片浅海面积,因此主要养殖区域分布在浅海地区,以滩涂养殖为辅助共同推动山东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2016年,山东省浅海和滩涂养殖产量共492.9万t,约占总产量的96.12%,从养殖方式来看,山东省主要采用的是筏式养殖和底播养殖,产量分别为205万t和191万t。

1.2 养殖面积

2010年,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应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沿海地区的渔业发展都有一定的提高。如表1所示,随着《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实施,2013年,辽宁省的海水养殖面积骤增,提高了25个百分点。但2015年印发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表明,由于资源的约束,应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和加强传统产业。近年来,因近海水体污染,养殖区域减少,城市扩容等因素影响下,海水养殖面积明显减小。

海洋渔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河北省的支柱型产业,河北省在政策上对海水养殖业大力支持,如2008年公布后沿用至今的《河北省渔业条例》第四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制定扶持渔民发展养殖业远洋捕捞业和水产品加工业的措施增加渔民收入。但从表1来看,河北省近五年的养殖面积仍然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来自养殖业和其他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部分区域(如浅海和滩涂地区)已不再适合进行海水养殖,造成河北省养殖面积出现小范围的减少。

天津市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沿海地区面积有限,虽然海水养殖面积相较环渤海其他地区少,但养殖面积近年来趋于稳定,拥有海水养殖面积0.3万hm2,占全国总海水养殖面积的0.1%。另一方面,就天津市的渔业政策来看,2016年天津市淡水养殖的面积为海水养殖面积的11倍,淡水养殖的经济总产值是海水养殖的5.5倍,相对于海水养殖行业,天津市更注重淡水养殖的发展。

2012~2016年,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山东省海水养殖面积的增大,山东省的海水养殖面积整体上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由2012年的51.2万hm2增加到2016的56.2万hm2[3]。同时,近年来山东省的海水养殖业朝着“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即生态和经济相互促进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规模,提高了海水养殖效益和养殖户的积极性。

1.3 养殖产量和产值

各地区海水养殖产量来看,辽宁和山东省产量相对较高。近年来,由于海水养殖面积的增加和养殖技术的提高,山东省海水养殖产量处于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413.5万t提高到2016年的512.8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6%。其中,增幅最大的是2012~2013年,增长率为10.4%。海水养殖产值从2012年的655.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35.9亿元,相对于养殖产量,养殖产值的增长速度更快,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8%,其中2012~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年增长率为14%,但2012年之后山东省海水养殖增长速率逐渐放慢,在2015~201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辽宁省2012~2016年海水养殖产量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243.5万t上升到2016年的310.3万t。2016年的海水养殖面积较前年减少16.4万hm2,由于养殖技术的提高,产量较前年增加了16.1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6.9%。其中,2012~2013年的增幅最大,增长率为16.1%。海水养殖产值历时5年,从347.9亿元增长到427.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7%,其中最大增长率15%出现在2012~2013年。与山东省相比,辽宁省拥有全国最大海水养殖面积,占有优势,由于产品种类、生态环境状况与山东不同,养殖产值与山东省存在一定差距。

河北省海水养殖的产量近几年来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作为河北省的支柱型产业,海水养殖一直受到政策的支持,产量由2012年的31.2万t上升到2016年的51.1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16%。同样的,在2012~2013年产量具有最大增幅,增长率为45.2%,产值从66.2亿元上升到96.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4%,在2012~2013年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10.77%。

天津市的海水养殖产量波动趋势在环渤海地区最为特殊,2012年后产量逐渐减少。在2015年出现低谷值为1.0万t,2016年逐渐回升但相对2012年产量减少,年均递减率为14.8%。其中,2014~2015年减少幅度最大,递减率为9.3%。天津市虽然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呈现出逐年减少,但随着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海产品的附加值开发程度高,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产值仍然具有良好的增长势头,从2012年的5.3亿元到2016年的10.7亿元,增长了近一倍多,2012~2013年的增长率达到最大为75.7%。

总体来看,辽宁省的海水养殖面积最大,且为全国第一,但由于近几年辽宁省的海洋渔业发展受到了自身的限制,比如海洋捕捞强度过大等因素,导致了海洋环境的破坏,间接地影响了海水养殖行业[4]。辽宁省和河北省由于政策的扶持和养殖技术的提高,尽管养殖面积出现减少,但产量和产值都在不断增长。山东省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海水养殖产量都处在不断升高的状态。综合来看,环渤海地区的海水养殖总产值逐年上升,呈现出良好的趋势。

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1 生态环境问题

环渤海地区可用的海水养殖区域近年来不断减少,海水养殖业和捕捞业开展活动的不合理,成为了近海沿岸生态环境破坏污染、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5]。水产捕捞过度也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海水养殖产业。过度捕捞减少了近岸海洋的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恶化了生态系统[6-7]。此外,投放的干湿饲料往往不能被完全食用,这些剩余的饲料以及用于清理鱼塘等地的石灰或KMnO4之类的化学物质,随养殖产品排泄物一起被排入海洋,导致海水富营养化、pH升高[8-11]。

目前世界海洋强国都在积极发展海洋牧场,探索人工养殖与海洋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12]。并采取生态红线制度和保护区制度对海洋环境加以保护[13]。就内源污染而言,曝气曝光、臭氧消毒等方式應用在海水上存在局限性,应当多采用生物的方法对水体进行修复,如植物修复技术[14],同时加快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提高海洋的自净能力,做到生态养殖,平衡发展。对于外源污染,政府部门应当实施相应的政策控制外源污染,将外源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对于滩涂养殖的废弃物以及城市生活中的陆源废水,可以采用景观修复思想,推广利用人工湿地或生物过滤系统进行修复。N、P含量高的排泄物可作为系统植株的肥料,且植物选用得当更能提高净化的效率,如水椰树和芦苇等[15],都已被证实具有极高的修复潜力。

2.2 品种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养殖单一主要体现在大范围集中养殖单一品种,造成该片区域生物多样性不足,使养殖区域的生态系统不稳定,更易发生近亲繁殖,造成海产品品质的退化[16-17]。

抗病能力、成活率等指标的下降会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在养殖的时候应当注意养殖多样性,如充分利用深海区域的同时降低养殖密度,或参考土地种植,采用混养、轮养的方式,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2.3 疾病

养殖产品疾病也是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外源污染会带来疾病,内源污染和养殖方式的不妥更会造成品种退化、耐受性降低,近年来病害加剧,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产[18-19]。基于此,应从源头入手,一方面采用无残留、易降解的非抗生素药物控制疾病;另一方面改善海水养殖的生态环境,提高多样性,对养殖的密度、容量、品种进行合理的管理[20-21]。

针对于养殖产品疾病,可以进行有效的疾病防控,进行良种培育,通过扶持政策的引导,优化海水养殖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推进生态养殖业的发展,促进捕捞业的有序发展。

2.4 养殖技术与投资力量不足

技术力量包括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技术,品种退化和病害的影响严重时可影响行业生产秩序[22]。目前海水养殖产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行业中仍然有一部分会采用简陋的设备和落后的工艺,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恶化。养殖户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融资方式以财政资金的投入为主[23-24]。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养殖户带来更多的融资机会,增加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且积极推广健康、生态的养殖技术,用先进环境预警技术技术,整合渔业加工运输系统,解决海水养殖面临的难题[25-26]。

3 未来发展趋势

海洋生态环境是养殖业发展的根本,只有良好的海洋环境才是保障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渤海属内海,仅有渤海海峡与外海联通,水体交换和自净能力差,更新时间长,渤海水域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渤海地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养殖业要积极探索养殖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绿色养殖道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采用人工干预方式促进水体环境修复,如人工投礁,增殖放流等。学习国外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手段,有效控制养殖二次污染问题,引入网络技术监测水体参数,精准控制饲料投放量,避免水体营养元素超标。建立海洋牧场,在一定区域内采用半野生式养殖模式,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水质状况,减少人工干预,在提高水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促进海洋自我修复,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随着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海水养殖产品数量需求增加的同时,产品的质量和品种多样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要求海水养殖业在未来生产活动中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新的产品和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种类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交通运输飞速发展,朝发夕至已经实现,如何提高海产品深加工水平、延长生鲜产品保存时间及冷链运输技术都是环渤海地区养殖业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海洋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库,海洋牧场、蓝色粮仓都是人们对海洋未来发展的期望,因此,环渤海地区应加强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海洋生态环境,探索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提升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 赵鹏博.环渤海辽西湾渔业经济带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84-85+144.

[2] 王志勇.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 陈垣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4] 戴瑛,李俊林.辽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需求和政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6(11):41-43.

[5] 印丽云,杨振才,喻子牛,等.海水贝类养殖中的问题及对策[J].水产科学,2012,31(05) :302-305.

[6] 包特力根白乙.辽宁海洋生态系统恶化的经济学阐释[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34(10):60-63.

[7] 高强,闫庆,李华,等.天津海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2018(2):11-18.

[8] 林贤.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7(15):143.

[9] 尹翠玲,张秋丰,邹涛,等.渤海湾天津近岸夜光藻赤潮生效过程初探[J].海洋湖沼通报,2013(2) :99-104.

[10] 曹伏龙,夏丽华,郭治兴,等.海水养殖污染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2):97-105.

[11] 余江,杨宇峰,叶长鹏.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J].海洋湖沼通报,2006(03):111-118.

[12] 陈芳, 么强, 闫峥, 物联网技术助力海洋牧场发展[J]. 河北渔业, 2014(10):41-42.

[13] 贾英杰.山东省海洋环境污染深层原因及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14] 余江,杨宇峰,叶长鹏.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J].海洋湖沼通报,2006(3):111-118.

[15] 赵欣园,于晓磊,滕丽华,等.盐生植物修复海水养殖尾水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018,37(03):470-474.

[16] 赵万里,王紫竹.辽宁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5,30(1):31-34.

[17] 王军,韩家波,王志松,等.辽宁省海水工厂化养殖业现状调查[J].河北渔业,2013(5):45-48.

[18] 邵红岩, 北方水产养殖常见鱼病防治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8(9) :118-119.

[19] 赵永锋,宋迁红.南美白对虾养殖概况及病害防控措施[J].科学养鱼, 2014(7):13-17+29.

[20] 姚雪琳,薛飞.水产养殖抗菌药物防治鱼病的规范使用[J].农业与技术, 2017(14):97+99.

[21] 姚佳.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J].南方农机,2018(6) :198.

[22] 宋香荣,于洁,耿绪云,等.天津地區海水工厂化养殖产业的发展对策[J].河北渔业,2016(5):74-76.

[23] 宫春光,孙桂清,赵振良,等.河北省海水鱼工厂化养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河北渔业,2013(12):49-51.

[24] 杨璇.河北省海洋环境污染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25] 么强,赵海涛,李雪梅.物联网技术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J]. 河北渔业,2011(1):54-55.

[26] 么强,李雪梅,闫铮.运用海洋调查和物联网技术建立渤海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体系初探[J]. 河北渔业,2013(5):60-61.

猜你喜欢
环渤海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耦合发展
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防治现状及改善措施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视角下养殖业负外部性分析及治理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