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农业分工相关问题的综述

2019-03-21 00:23江雪萍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

江雪萍

摘要:為了对农业中的分工问题展开探索和深入研究,首先厘清优势与分工的逻辑关系,并梳理比较优势与分工交易的已有研究,然后对农业分工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概述,以期为农户卷入农业分工的诠释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比较优势;分工交易;农业分工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7.075

分工与专业化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虽然因其难以使用数学工具加以处理而一度淹没在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潮流中,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学派研究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重新关注,分工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其分工问题自然也一直备受瞩目,但是“农业的性质,固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容许致密的分工”,也“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改良”(斯密,1776),因此,农业分工问题的深入研究长期以来进展缓慢。

分工交易必然涉及行为主体的选择,农户作为农业经营的主体,不同农户的能力维度有差异,即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必将影响农户参与分工的行为。因此,本文将梳理比较优势与分工交易,农业中的分工等相关问题的文献,为诠释农户参与农业分工提供参考依据。

1比较优势与分工交易

为讨论农户卷入农业分工的情形,在研究中引入农户比较优势的概念,首先需要厘清优势与分工的逻辑关系,并对比较优势与分工交易的已有文献资料梳理归纳并综述。

1.1优势与分工

对于比较优势理论中两个最基本的密切关联的概念——优势与分工而言,首先明确其定义和逻辑关系,第一个概念优势意味着有利的条件,或者说低成本,第二个概念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分工。在人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操作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时候,如果满足分工后获取的利益必须大于由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之前提,各个主体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必然参与分工与贸易。

优势对分工的作用在于,分工的原因无外乎是:不同的要素禀赋专业化的优点(梁琦,2009),而这种认识是不够完整的,我们可以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所提及的优势与分工之逻辑关系:其一是优势导致分工;其二是分工产生优势。前者所阐释的是在参与分工前,参与分工的主体己经具备某些优势,已有的很多研究文献将其称之为外生比较优势(李嘉图,1817;Heckscher&Ohlin,1933),不同的资质禀赋使得不同的人适合做不同的工作,各个主体依据其具有的优势参与分工,这样分工后可以发挥各自已经存在的优势从而获得相应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分工产生优势的意思是说,在参与分工前,参与分工的主体并不具备某些优势或劣势,但由于分工后专业化使生产效率提高等原因,使得某一参与分工的主体在其从事的专业方面内生某种优势,称之为内生比较优势(Helpman&Krugman;,1985;Grossman&Help-man;,1990;杨小凯和博兰,1991)。更进一步的是,对于参与分工的主体,可能在参与分工前具备某些优势,选择进行社会活动操作,由于分工后专业化使生产效率的提高等,使得其中某些参与分工的主体在其从事的专业方面内生某种优势,两者共同形成综合优势,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分工(王世军,2006)。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分工的理性主体,可以从生产、消费和交易的角度分析其生产优势、需求优势和交易优势如何影响其分工参与。由此可知,如果国家之间在资源、技术甚至消费偏好方面存在差异,由比较优势理论可推知,其使各国专业化生产并进行贸易,并都能从分工中得到好处,亦即说明国家之间的差异是国际分工的根本原因之一。

1.2分工与交易

人性中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根本倾向使分工得以存在(斯密,1776)。只有通过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的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收益和效用。盛洪(1991)认为,作为生产活动的一种方式,分工和专业化在生产和交易的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因为对交易活动的需要源于对生产进行的分工。

斯密(1776)曾提到“分工之起,由于交换能力,分工的范围,亦往往受限制于交换的范围,换言之,常为市场范围所局限”。杨格(Young,1928)认为,供需是分工的共同体。从已有研究来看,一般都认为“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也就是说依赖于‘交换能力,而后者则依赖于劳动生产率,尤其是依赖于土壤肥力和天气及劳动技能所决定的农业生产率。由于人类还无法控制土壤肥力和天气,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主要受劳动技能影响,而劳动技能的提高与劳动分工有很大关系”。因此,就生产和交易的相互关系来看,分工程度揭示其内在经济特征,可以用对交易方式的研究来探讨分工的问题。

市场中只要交易就会有摩擦,而这种摩擦是以交易费用形式呈现的,即交易就会产生费用,而学者Houthaker(1956)的研究第一次揭示并呈现出分工好处和交易费用之间的冲突,对其中蕴含的交易效率、市场大小和分工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辨析,当分工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时,分工水平达到最优(Yang & Ng,1993)。很多学者都对交易协调失灵风险进行了分析(Yang and Wills,1990;Lio,1998;杨小凯和张永生,2003),认为交易协调失灵的风险始终伴随着分工过程之左右,虽然分工能够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效率。

1.3分工的发展

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对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从产业之间的分工到产业内的分工,再到产品之间的分工,逐渐推进到产品内分工阶段。首先,由于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偏好,由规模经济派生出水平差异化产业内分工(Dixit & Stiglitz,1977;Krugman,1979)。而产品内分工是指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或工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进行,分工依赖的对象是工序或环节。卢峰(2004)认为“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

關于社会分工、技术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认为,第一个大前提来自社会分工,其是指不同行业、部门、产品的分工;第二个技术分工的意思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工序和区段的分工;第三个产品内分工是由前述的技术分工来保证的,这样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或环节可以分配到不同地区或国家,所以它是产品内分工的前提。因而,可以通过纵向延伸方式或者横向扩展方式来建构和实现产品内分工,因而其包含了纵向和横向分工两种形态,但这与将要讨论的农户参与分工的范畴是有一些行业特性差异的。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认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和源泉。从众多对产品内分工程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生产过程不同工序环节空间可分离性、产品及其零部件单位价值运输成本大小、不同生产工序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度、跨境生产活动的交易成本、不同生产区段有效规模差异度等因素,决定了不同行业的不同产品内分工强度的差异性(李俊,2000;高越,2005;卢峰,2006)。

在农业领域,由于农产品对土地的依附性,而耕地位置具有不可移动的属性,同时,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具有与耕地不可分离的技术属性,在无土栽培技术发展到足以普遍替代利用耕地进行农作物生产之前,农产品的生产是难以采用类似工业品的产品内分工方式并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式的分工模式(卢峰,2006)。那么,农业生产到底能否采用产品内分工的方式,或者是应该采用怎样形式的产业内分工,由什么因素决定,将是研究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2农业分工的相关研究

农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基础(杨小凯等,2003),农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然而,农业的不同产业特性,为其分工带来不同的特点和呈现方式。

2.1农业分工有限性及其原因

农业分工是有限的。斯密在提出分工理论的同时就曾指出,农业由于其自身性质,没有形成制造业那样细密的分工,各种工作也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判然分离(斯密,1776)。此后一些学者也对农业分工的有限性进行了论述,比如史—杨模型中,其研究先假定两个农民的生产选择为:其中一个农民选择专业播种却不收割,而另一个农民选择专业收割却不播种,农民从事不同的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但因为生产时间的连续性,间隔的环节在时间上无法同时进行,从而造成时令季节对农民劳动投入的差异影响,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了分工会产生较高的协调费用(Shi &Yang,1995),由成本和收益比较,从而导致了农业分工的有限性。有研究认为,农民在农内和农外分工的选择上受到限制,这是由于分工的演进受到我国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其不但阻碍了农民参与城市的分工,同时也限制了农民自身的分工深化(刘明宇,2004,高帆,2009,陈秀萍,2010)。罗必良(2008)对农业分工有限性的深刻研究指出“农业因其生命特性、季节特性、产品市场特性以及生产组织特性导致了分工的有限性”;认为农业进口迂回经济的过程是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因此,农业的分工深化是一个不断排斥劳动的过程。高帆(2009)研究得出,农业市场规模有限,农民利用市场机制的交易成本较高是农业的分工演进滞后的主要原因。

而农业分工缓慢是因为农业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农户主观上不愿分工,农业企业难以产生。有学者用数理模型从分工差异角度解释农业和工业之间生产率的差异,认为以专业化水平、迂回生产程度等为特征的农业分工水平低是造成农业生产率不高的原因,分析了我国农业分工得不到深化的原因在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金融供给不足等方面的制度因素导致农村地区的交易效率低下,阻碍了分工的发展(燕兴胜,2008)。罗必良(2003)指出“农业分工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需要,而减少农业领域中各项资源的产权残缺是农业分工发展的前提”。已有的研究表明,农业受生产特点的影响,其专业化经济程度较低,对比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的迂回程度要低得多,但农业生产可以通过购买机器,从工业进口分工经济和迂回生产效果,获得分工经济和迂回生产的好处,从而实现部分的效率改进,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分工水平(杨小凯,1998;罗必良,2008)。

已有关于农业分工发展缓慢且受抑制的研究,主要是从农业本身特性角度的论证,以及针对农内和农外的分工,而后续研究可聚焦于农户是如何参与农业经营的分工问题的研究。

2.2农业区域分工与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农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农业的增长,而农业区域分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和出发点,已有的研究大都是对农业区域分工的定性评价,主要从要素利用效率、区域特性、生产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展开。学者认为农业区域分工的实现有赖于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根据学者们测算各地区作物的优势水平,发现农作物在地区间、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差异(徐志刚,2001;王秀清,1999)。而这种差异表现在生产成本、生产潜力、生产能力各方面。我国的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水果和蔬菜的区域化种植比较明显,其中水稻生产重心北移,而玉米种植重心南移,但小麦生产格局基本稳定,这是目前我国所呈现的种植结构,因此,钟甫宁(2000)指出“发挥比较优势对农业资源进行边际调整是解决种植业结构问题的着眼点”。农业区域分工要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的生产结构,必须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着力提高区域生产专业化水平,扩大区际贸易规模。

对农业产业化的探索研究可以发现,劳动分工是农业产业化成长的动力,基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视角可以看出,随着劳动分工不断深化,呈现出农业产业化的演进过程:农户职能不断分化、再分化,从而使得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链条不断延长、再延伸。已有的研究提出,在分工、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横向或者纵向的密切联合很好的阐释了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内涵,所展现的是农业产业的序列化和有效重组,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农业产业化涉及生产专业化和分工,所以交易成本理论常用于解释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比如,农业中的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交易形式“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等源于交易费用的节约。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由于农业中普遍存在着专业化分工,比如有的农民专门从事育秧、有的专门购买机器帮其他农户收割等等,但农业各环节在分工后必须进行合作,而合作必然需要成本,包括各种交易费用、道德风险、协调管理费用等等。为有效利用专业化的好处,又可以有效节约总的合作成本,农业中出现了农业产业化这一组织形式,而利用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来节约合作成本也正是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实质(袁军宝,2007)。

而有的学者以报酬递增为前提,探究农户生产职能与经营职能专业化的分工经济,向国成等(2003)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求解农户职能分工的一般均衡结构,研究发现农户职能专业化产生的分工经济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降低交易费用是农业产业化兴起的基本经济条件。市场范围的扩张和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促进农业分工深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的根本动力。更进一步,对于分工和农业生产及其效率增加的已有研究表明,由于分工带来了农业经营收益的增加,从而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与发展,但同时又由于迂回交易增加了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频率和交易成本。还有学者从农业分工、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的制度类型、制度属性、制度选择及其动态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王亚飞,2013)。

综上所述,以上梳理的关于农业分工的相关研究,是从农业特性、区域、產业化等其他层面对农业分工进行阐释,并未涉及农业经营的主体——农户,所以,可以借鉴已有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或参考与农业分工相关的某些分析角度,从农户的视角研究农业的分工深化,进一步推进农业分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52-57.

[2]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4-5.

[3]梁琦.分工、集聚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王世军.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5]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卢峰.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罗必良.论农业分工的有限性及其政策含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8,(1).

[9]高帆.分工演进与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9,(1):139-145

[10]王京安,罗必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基于分工理论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3,(2):60-62.

[11]徐志刚,傅龙波,钟甫宁.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1):45-48.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
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