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美学的休闲游景区规划设计研究

2019-03-21 01:03娜日高娃蒋琳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娜日高娃 蒋琳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人们渴望能寻求休闲娱乐的场所,休闲游景区应运而生。休闲游景区如何能让人们享受轻松愉悦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呢?设计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到了“生活美学”这一理念。近年来,“生活美学”这一概念被人们不断拓展、延伸,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各行业之中。美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它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感性认知。本文中,笔者基于生活美学的角度对休闲景区的规划设计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生活美学 休闲游 景区规划 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16-02

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旅游是审美与趣味性统一,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来说,审美情趣已不再是精英阶层所独有的专用名词,而日益大众化、生活化。旅游是大众化参与的活动项目,审美趋于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休闲景区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人们在休闲游景区中获得放松,接近自然,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愉悦人们身心。

一、“生活美学”概述

生活美学,简而言之,是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艺术,人们通过生活美学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对于生活美学的分类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社会美学和自然美学。本文中,笔者探究生活美学视角下的休闲游景区规划设计,从自然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式。

(一)为何倡导“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相对于哲学来说,拥有更加广阔的延伸和探讨空间。哲学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如何在古老文明之上建立起一种的新的美学形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急需解决的课题。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中国走上了繁荣复兴的道路,然而,西方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念也侵入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注重技术的传承,忽视自然与人文的构建,成为全球各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生活美学是美学的延伸,人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认知美、感受美,逐步具有了较高的审美层次。欣赏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追求美则是对人生更高境界的追求。

(二)感性的认知与理性的审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以感性认知和理性审美为主的生活美学,包含人们从古至今传承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下,人们逐渐迷失在速成的生活状态下,缺少对自己的认知和反思,同样也缺少观察周围事物的耐心,没有时间和精力停下来触摸大自然,感受内心的平静,这也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失去了很多休闲娱乐的时间和放松自我的机会,正是由于这一方面的缺失,人们对休闲游景区才有了更多的向往,休闲游景区的建设才有了更大的需求市场,基于生活美学的休闲游景区规划设计成为人们的着重关注点。

二、休闲游景区规划的重要性

(一)城市居民休闲需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所向往的城市生活成为可能,城市自然成为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地,快节奏的生活及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给城市贴上了“负面”的标签,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反而不会慢下来过休闲的生活。因此,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渴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寻求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休闲游景区应运而生。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所给予人类的是青山绿水的环境,人类的破坏却使得环境日益恶劣,最终这些恶果会体现在人类自己身上。在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中,有汽车尾气的污染,有化工厂的污染,也有河流的污染,在多重污染的包围下,人们更加向往景色秀丽、空气宜人的环境,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休闲之处锁定于休闲游景区之中。

(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居住于城市之中,很少有机会与自然接触。快节奏的生活,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对城市产生一种倦怠感,人們渴望寻求休闲愉悦、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休闲游景区的建设是社会文明的表征,人们抛开生活及工作的束缚,在休闲游景区中,抛开一切琐事和杂物,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生活美学的回归并非是简单的套用传统审美理念,而是要更加深入地感知生活、亲近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实践中不断寻求和探索生活中的美。休闲游景区的设建设为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将人们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亲近自然的同时,领略景区之中的风俗人文,提高自身审美认知。

三、基于生活美学视角的休闲游景区规划设计研究

(一)生活美学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美学的概念是复杂的,美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内涵也被不断扩充和完善,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美学的认知仍在不断深入。对美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了较长足的发展,而对于我国来说,美学则更像是一个新鲜事物,西方国家对美学的理解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学者的研究。社会发展现状不同,文化传统理念不同,将美学的理念直接拿来用是不符合当前我国休闲游景区设计理念的,在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中,我国景区规划设计者也要融入自身对休闲游景区规划设计的认知,从我国现代化发展角度,真正使美学回归于生活,设计出人们所能接受的规划设计。

哲学源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生活美学是美学的延伸,也是对生活的回归,现实生活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温润的土壤,生活美学应站在大众的角度、现实的角度,思考其所能解决的问题。生活美学不仅仅是欣赏美,更多的是创造美,让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对于感性的肯定,即是对生活的肯定。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自然人生的认知与感悟,这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之余,转向精神层面需求,从小众化旅游产业的形成到休闲游景区的建设,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得到了融合发展。时代的变革需要理论实践作为支撑,我国旅游的发展是经过无数行业人员不断实践探索后得到的成果。新时期,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新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休闲是一种自得的生活方式。

(二)生活美学视角下的休閑游景区规划设计

生活美学是对生活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以儒道为主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是哲学的基本精神,同样也是美学的基本精神。对于自然而言,人类是其中的一部分,人类不应将自身角色定义为主宰者,而是要融入自然,做自然的一部分,笔者认为,生活美学视角下的休闲游景区规划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尊重自然,拒绝人为地改造自然。人们作为观光者,欣赏着自然界的美,而大自然并不仅仅作为审美的对象,人也不仅仅是观赏者,在审美的过程中还要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自然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和交流,在欣赏的过程中感悟自然之美,增强情感体验。

二是,感悟自然、人文的新奇美。久居于城市中的人们,看惯了钢筋水泥的建筑,对于整齐划一的城市环境来说,难免会有烦腻之感,而休闲游景区的设立则恰恰弥补了城市生活的这种不足。对于在乡村成长的人们来说,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熟悉感,浓厚的民俗生活,是难能可贵的珍藏,离开乡村居于城市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渐变,而对于乡土的情怀却是不变的。乡村民俗、乡野环境、乡村生活方式等,无不体现着生活美,这种生活美让人们向往,让人们了解生活的同时,感悟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在休闲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民俗、人文情怀等元素,让人们对休闲游景区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在这种环境下更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情感,领略自然、人文的新奇美。

(三)生活美视角下休闲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审美

多元化,是时代的新代名词。多元化的审美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旅游极具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包括旅游方式、地点选择、游玩项目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趣味点。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来说,审美情趣已不再是精英阶层所独有的专用名词,旅游是大众化参与的活动项目,审美趋于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生活美学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更是一种以游客亲身体验、身心放松为目的的审美活动,它兼有愉悦属性、文化属性,具有趣味性。通过休闲游景区规划的设计,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人们在获得身心放松的同时,对文化和自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脱离了固定审美方式的束缚,以生活美学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使生活回归到原本的状态。休闲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是在理论基础上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多元化的审美观念为休闲游景区的规划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审美与实践两者缺一不可,以生活美学为支撑的多元化审美理念促进了休闲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实践,而实践的发展最终也会不断丰富生活美学的内涵。

四、结语

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内涵也被不断扩充和完善,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美学的探索仍在进一步深入。生活美学不仅仅是欣赏美,更多的是创造美,让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对美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了较长足的发展,而对于我国来说,美学则更像是一个新鲜事物,西方国家对美学的理解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学者对生活美学的研究。对于生活美学感性的肯定,即是对生活的肯定,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自然人生的认知与感悟,这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对生活美学应用休闲游景区设计中,增强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以生活美学的理论为支撑,以多元化的审美理念为支撑,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淼,张捷.从园林角度谈旅游景区建设中的美学运用[J].旅游论坛,1997,11(2):21-24.

[2]王丽萍.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与开发[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34-36.

[3]王清敏.遵循美学规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25(5):41-43.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