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通草画的发展现状及其艺术传承研究

2019-03-22 00:33朱米娜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通草芜湖传统

朱米娜,陈 旺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芜湖通草画是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同时兼具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也因此而深受大众喜爱,除了用于展品展示外,芜湖通草画也曾出口至国外[1]。作为传统工艺品种之一,芜湖通草画地方特色鲜明,它既有装饰、观赏价值,还有实用与收藏价值,芜湖通草画可谓是芜湖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但因为受限于各种因素,其传承与发展也遭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如何通过更好地措施保护和传承芜湖通草画,现已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1 芜湖通草画及其艺术特征

1.1 芜湖通草画

通草画最早诞生于19世纪的广东,意即绘制在植物“通草”制成的纸上的一种水彩画,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用材与笔法中的岭南色彩浓郁,可谓民间艺术的瑰宝[2]。享誉国际的芜湖通草画同堆漆画、铁画并称“芜湖三画”,从属于江城传统工艺美术,其发展基础是苏州通草画,但在苏州通草画的基础上将广州以及贵州通草画的优点集于其中,彰显出极大的芜湖传统文化特征,现芜湖市已将其归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加以保护。芜湖通草画种类很多,简单的有单色拼贴画,复杂的有浮雕式通草画。

1.2 芜湖通草画的发展史

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家——谢醴泉先生是芜湖通草画的创始人,其祖籍是苏州,谢醴泉曾于1956年时在芜湖羽毛扇厂工作,当时的职务是一名普通的基层画师,但他勤奋好学,喜钻研,因此,在储炎庆先生成功恢复铁画工艺的启发下,开始积极尝试以彩绘与剪贴等传统工艺技法为主对芜湖通草画进行创制,其通草剪贴画作品的艺术水平较高,先后作有通草剪贴画《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以及《万里且为忠魂舞》,等等,其中的《牡丹》更是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牡丹》花瓣纷呈、花蕊点点,远看似是花,近看又是画,《牡丹》除把扬州通草花的一些主要制作工艺特点汇集其中以外,还把芜湖的地域特色以及工艺特征充分展示出来。谢醴泉的通草画创制成功后曾经在芜湖民间轰动一时,更流传出“铁画储,漆画吴,谢白水的通草画跟在后,三画出芜湖。”的绝句。其后,谢醴泉先生一直致力于芜湖通草画的研究与发展[3]。

1.3 芜湖通草画的艺术特征

芜湖通草画艺术特征鲜明:首先,纯手工工艺。通草艺术品是纯粹手工艺品,手工极其细腻。目前的主流芜湖通草画艺术品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草浮雕、二是通草花。以通草花制作为例,做一朵菊花,需耗费3-4天手工捏花瓣200-300片,而一个菊花盆景需4-5朵花,全部完工用时约则1月,可见,其工序相当考究。而一般被镶嵌于画框内的通草浮雕,其篇幅普遍较大,为确保浮雕骨骼凹凸有致,使作品更加栩栩如生,就需要一片片堆积通草片再通过裁剪、粘贴而做成立体造型。以孔雀图浅浮雕为例,仅一片孔雀羽毛,就需用剪刀将通草片剪上数百刀,使其一根根细如丝[4]。

其次,上色工艺严谨。民间艺人将通草纸塑立体造型,接着最重要的步骤即染色,芜湖通草画的染色部分并非传统绘画的直接上色,而需多道染色程序,经染色、清洗再染色反复程序多,直到达到理想色彩效果,经通草纤维反复彻底吸收染料,最后成品色泽饱满、通透、艳丽且不褪色。

再次,表现手法向意境感与实用性发展。从最初谢醴泉先生的《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万里且为忠魂舞》《牡丹》等杰出作品发展至今,芜湖通草画已经由最初的简单的单色拼贴画发展到如今浮雕式通草画,芜湖通草画的表现手法更多样,有以脸谱为创意的肖像,也有植物盆栽,变化形式非常大,区别与此前的平贴以及浅浮雕等表现模式,目前的芜湖通草画的表现手法正日趋高浮雕式,逐步凸显出意境感与实用性[5]。

2 芜湖通草画的发展现状

2.1 文化产业发展价值并不明显

芜湖通草画作为地域特色明显的传统手工技艺,并不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脚步,作为一门民间手工艺,它是农业社会的补充与衍生,一直为小农经济的发展而服务。但现代社会工艺品制造成本大降,其生产格局日趋规模化、集约化,其特点是产品丰富、价格低、生产方式便捷,这些特点恰恰是芜湖通草画所不具备的。相反,芜湖通草画制作成本偏高、生产工艺复杂,但其目前的价值仍以装饰为主,价值形式比较单一,导致了消费人群和市场过于狭窄。多数通草画主要用于日常和节日礼品的往来,满足芜湖本地商埠文化、多元文化下的精神需要,因此,造成了芜湖通草画被地域与有限的视野所限,消费市场、人群极为有限,所以迄今并未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因此,工业化时代背景下,芜湖通草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不小的冲击,其未来生存与发展,还有赖于顺应市场经济潮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6]。

2.2 品类与题材创新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目前,芜湖通草画的表现手法正积极向意境感与实用性发展,但总体看,芜湖通草画不论是创作品种,还是题材内容,均表现出创新缓慢或创新度不够的问题。事实上,从单色拼贴画发展到浮雕式通草画,芜湖通草画所表现的内容还是更重视凸显传统题材、内容,比如脸谱创意肖像、植物盆栽、人物造型以及各种动物,等等,因此,在契合当今社会生活与受众偏好的精神追求上还存在差距,总体的创新程度比较有限,这也成为芜湖通草画市场一直不太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7]。

2.3 运用领域过于狭窄

通草画制作耗时又耗力,如今的速食快餐社会,更多年轻人追求的是性价比,对这种短期效果很难呈现的,且手工赋予价值不易通过市场获取的通草画来说,传承路异常艰辛。事实上,发展至今,芜湖通草画不得不面对制作工艺失传的威胁。在当今经济发展形势下,芜湖通草画极为缺乏的是同现实艺术应用的结合,忽视了现代审美语境下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会贯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空间,也使其市场价值一直无法凸显。因此,未来如何发掘芜湖通草的可融汇领域,极大地发掘其市场价值也是芜湖通草画传承与发展的重中之重[8]。

2.4 传承方式过于保守

同其他传统艺术基本趋同,芜湖通草画的传承方式过于保守。第一,传承的方式是以家庭为主,在家庭中,以父与女和父与子相传授;第二,主要通过周围亲戚朋友关系介绍的拜师学艺。传承模式依然遵从传统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经过总结制作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口诀。但由于没有通草画相关的技术人员和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详细的归纳梳理和理论总结,从而严重制约了芜湖通草画工艺发展与进步。目前,毛艺涛是芜湖通草画的唯一传承人,他就是通过第二种方式来继承芜湖通草画艺术。为加速该门艺术传承,毛艺涛曾在政府扶持下,在镜湖区文化馆专门开设通草画学习班,重点教授青少年学习、制作简单的通草画。同时,他还在媒体上寻找传人。

3 芜湖通草画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3.1 加强芜湖通草画文化产业发展意识

芜湖通草画创制时间虽然不长,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基础。此项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应以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为立足点,持续提升其精神蕴涵,使其艺术品位更为丰富。但当前芜湖通草画的文化产业发展价值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强化芜湖通草画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进一步突出芜湖通草画的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地位。通过传统工艺品管理者的积极努力,促进芜湖通草画整体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实践中,需要传统工艺品管理者及其相关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芜湖通草画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宣传与推广,提升芜湖通草画的市场价值,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品类的传承与保护[9]。

3.2 品类与题材创新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芜湖通草画的传承与发展,其核心应是创新,创新是保持芜湖通草画生机与活力的最有效的措施。芜湖通草画一直以来的传承与发展瓶颈某种程度上与题材创新不足有关。固步尘封,固守传统只会更加桎梏芜湖通草画的发展,创新才是唯一出路。具体来说,就芜湖通草画的技法而言,一方面要对传统的精湛手工艺加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产生于现代科技背景下的现代材料以及现代生产工艺发展多加关注,以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创新芜湖通草画的制作工艺,综合考量、优选材料、造型,特别是通过技艺的创新实现整个产业的工业化生产。芜湖通草画手工艺创新过程,应该邀请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力强的设计师以及艺术家参与其中,如在工艺突破和创意设计方面,通过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转化,尽快打破传统设计思路,拓展通草画的视觉元素,以促进多种类、多需求型通草画新产品尽快问世。

3.3 加强通草画艺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通草画艺术可同平面设计结合在一起。芜湖通草画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了平面设计中的主要构成要素点、线、面、色彩、机理、质感、空间等等。制作过程中创作的造型图案所构成的图形文化遗产极为丰富,遵循了延意、取形以及传神原则,把这些传统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法则相融合。延图形之“意”即通过平面设计体现出视觉传播性的基本特点,对芜湖通草画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形神兼备地加以表现与传达。

其次,通草画可结合环境设计强化应用。发展至今,芜湖通草已经形成并融合了多种表现技法,作品中既可见传统剪纸技艺,又可见浮雕、圆雕、半浮雕手法。这既是图形符号的平面表达,又是种层次感非常强的立体艺术。所以,将通草画运用于现代环境艺术中,则会使以书架、门窗等为主的装饰艺术形式更丰富,如此,便可加强通草画艺术对于信息工业时代大众需求的适应性[10]。

3.4 加强青少年通草画传承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实践表明,学校美育课程教学有效度与乡土美育资源开发利用紧密关联。为更好地传承发展通草画艺术,有必要针对青少年群体普及通草画文化,将其美育价值在学校课程中落实,开展通草画教学。目前,广州市已将复建复兴传统通草画视为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之一,并逐步推广于学校与少年宫,迄今,开设通草画课程的中小学与幼儿园超过50所,旨在有效激发少年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传承追求。对此,芜湖市可以效仿与借鉴,通过政府与社会支持力量的加强,扩大芜湖通草画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并通过适当的政府行为促进这一艺术形式的良性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当地青少年的艺术情操,对其身心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4 结语

在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芜湖通草画传承过程必须同现代文明相契合,应在保留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题材与工艺的进一步创新。一方面,要保证芜湖通草画的高质量与艺术造诣,另一方面,还要能使“快餐式”市场需求得以满足。其传承与发展过程既需要政府部门牵头肯定与支持,又需传承者一如既往地把握其艺术内涵,并能够将其同现代设计思维、审美观以及视觉语境相融合。想要把芜湖通草画传承与发展好,就必须要赋予这一艺术形式本身更丰富的内涵,通过市场寻找到广阔的商机,继而使得芜湖通草画能够尽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资源转型,从而通过其自身生命力的加强实现其可持续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通草芜湖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芜湖滨江天际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猜谜游戏谜底
通草画:穗版《清明上河图》
老传统当传承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海丝非遗”通草画的传承教育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