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的模式研究
——以新媒体艺术设计为例

2019-03-22 12:27吴鹃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产学研成员协同

吴鹃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团队建设来看,很多学校都存在同质化明显、做表不做里、教学资源短缺以及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通过产学研联合团队打造协调能力,可以促进高校组织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新媒体艺术设计教学,强调创新性与实践性,对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求更高。

一、教学团队组建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很多教学团队的成员都在一个单位、一个院校当中,执行相同的教学考核目标,接受统一的相关管理,虽然大家的研究课题不同,可以取长补短,但是从长期来看,很多成员的个性特征都被压缩。随着相互之间的学习合作与交流,团队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这在高职院校当中比较普遍。有的学校对于教学团队研究成果的形式、字体字号、文图比例、课堂板书、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都进行了非常严格的约束,这将大大提高同质化倾向。

(二)缺乏相应支持。一些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建设流于表面,没有追求本质。大部分人员都在形式上进行创新,而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简单相加,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并不能深入的进行教学项目的研究,甚至无法在人员构成、成员认知、资源配置方面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变化。一些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任务建立初期,良好的资源已经早已被瓜分完毕,而多数新的教学团队没有机会参与到资源竞争的过程当中,在学术交流、科研团队建设、课题研讨、团队组成培训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以及人员支持[2]。

二、促进产学研团队协调发展的建设路径

教学团队这个理念源于西方的高等级人才培养理念,也就是说,要由补充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群体承担共同的责任,为一个目标而进行奋斗,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团队成员更强调目标的一致性以及能力技能上面的互补性。

(一)打造差异化团队

在进行团队建设的过程当中,要针对目前的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探讨,尤其是针对国家的《高职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进行优化配置与资源共享:

1.差异化的团队组织

在组织创新方面,要对人员的构成给予相应的权限,在整个高职院校内部营造一种新的育人文化,通过组织的协调架构,对于人员的构成进行合理的调整,全面的吸纳教师、教授、教辅人员参与到团队建设的过程当中来。打造创新型团队、双师型团队,并且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更大的支撑。尤其是在权力的配置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多的给予团队成员决策权和自主权。尊重教师、尊重创造、尊重科研,使得产学研团队的成员可以更加投入到科研研发当中。

2.差异化的管理手段

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当中,要建立自我管理式的教学团队,也就是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机制,调整行政泛化现象,提高成员的理念一致性,通过有效的沟通合作与交流,建立起自我设管理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彼此承诺、共同负责,为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科研效果的提升做出努力,在工作节奏上、流程设计上、角色定位上、身份认同上、信息传输方式上,进行自我组织与自我调整。

3.差异化运行方式

在管理过程当中,应用新思维对团队运行的本质进行相应的探讨,教学团队的领导应该由团队成员选定。学校要变控制为管理,更多的放手,只给予相关的支持。教学团队是教学型的学术组织,要按照动态性、协调性、自主性三个原则来进行全面的分析,适应目前人才培养的新发展方向,通过运行新机制建立管理方式。

(二)加大对于产学研团队的支持

1.建设产学研生态系统

在进行人才管理方面,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要联合在一起,进行生态系统的全面建设,提高联动高效合理的机制作用。从目前的研发情况来看,产学研团队的构建要创新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会晤等方式,提高整个团队的协同性。在整个团队内部推行资源协同与共享机制,应用更加客观的评价方法,对于产学研团队的工作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尤其是,注重横向上的产学研协同评价以及纵向上的层次梯度评价,在整个主管部门内部,对于产学研团队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推行全面课程改造

从教学内容角度、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水平、教师听课制度建设、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以及教学监督等方面,对于产学研团队的教学成果进行联合评价。只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资金支持以及制度上面的支持,吸纳学生、教师全面参与到对于教学团队的评价过程当中来,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学校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2]。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产学研教学团队的协同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本文分析可知,研究产学研协同团队有利于我们从问题的角度,看待目前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我们要加强系统性研究,进行组织创新、人员结构调整、营造育人文化,为产学研团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产学研成员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