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3-22 14:50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训信息化专业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传媒行业亟需大量的新兴传媒人才。近年来,传媒高校培养的传媒人才基于传统媒体的理念,已能够掌握的传统媒体需求下的职业技能,而信息化背景下,对于新媒体,如舆情分析、短视频生产制作、微信公众号运营等还处于不断的探索中。

随着传媒行业的迭代发展,传媒类的人才培养现状却与当前媒介迅速发展的差距日益加大。信息化既是传媒学子需要面对的职业语境,也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现实语境。进入“双一流”建设时期,传媒类的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如产教缺乏深度融合、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专业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和师资队伍力量不强等问题。本文将从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变革和实训基地的拓展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几方面对信息化条件下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深化产教融合 明确培养目标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近年来媒体融合的迭代发展与大数据的迅速发展,我国传媒产业已经步入5G时代。广播电视业已开始生产传送4K节目,数字出版行业已建融媒中心,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亟需大量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或更需要有跨界的综合型人才。多年来,高校为传媒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中高端人才。然而,近年来,传媒专业人才培养逐渐与传媒行业的需求脱节,学校需要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聚焦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转向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与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此外,还需要利用区位优势,建设与本区域传媒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专业群,与行业紧密对接。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将校企合作提升为产教融合,应从国家政策方面大力推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始行业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鼓励多元主体组建传媒教育集团或职教集团,发挥此类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湖南本土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艺术职院和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传媒专业群,构建了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以湖南马栏山文创视频园中国V谷为引领,构建了“融媒体基地+内容产品”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以依托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基地、中国V谷、芒果超媒等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化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北京网星梦工厂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把行业企业的标准、资金、设备、师资和管理文化等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培养学生。专业群以短视频、微电影、网页、电子杂志、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内容产品生产为导向,打破专业界限,实施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组织形式。行业内的精英定期为学生进行行业讲座,学生参与了《爸爸去哪儿》和《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节目的录制制作,参与了BAT等视频平台的短视频制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初现成效。

二、变革知识体系 优化课程内容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根据传媒行业媒体融合的现状,可建设传媒类专业群,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培养传媒人才。通过“自媒体平台+模块”进行核心群课程的设计,以“自媒体平台”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以“模块”实现新闻、出版、动画、编导、节目制作等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课程内容信息化

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课程结构不合适,课程内容滞后,因而,职业院校可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修改调整。课程可构建“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学生大一时学习专业群基础课程,大二时学习专业课程,大三时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在信息化时代,课程内容可加入人工智能、短视频制作、新媒体应用等内容。通过利用超星、蓝墨云、世界大学城建设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在线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在线课程的建设,这种突破课堂局限的学习方式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能够突破校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合理整合资源,促进专业教学和企业工作情境的对接,使受教育者逐渐具有学习的真正主体地位。

(二)学习资源智能化

建立“专业群+行业+网络”等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建立智能化的集专业群、行业和企业于一体的无边界网络学习空间。[1]利用智能化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可充分利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创客空间、机器人技术、翻转学习、情感计算、自适应学习、学习分析等正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应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学习、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规模化和个性化学习等正在创新、融合,并将引领学习者跨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边界。[2]学习资源的形式可多样,如将教材设计成具有丰富的富媒体资源,如微课、视频、动画、交互、闯关、测验等,这样智能化的学习能够实现“深度互动”,即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也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人机之间的深层次互动。

(三)评价方式多维化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采取学校、教师、企业和第三方评价平台进行协同评价。改变以往的单一性考核模式和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立体式考核评价。在校内,通过构建专业群内的跨专业联动实训,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传媒类专业的学生,除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较好的团队精神、抗挫折的能力和传统文化的素养等职业关键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可利用新媒体项目进行考核评价。例如,在校企合作项目微信公众号运营中,学生需要不断刷新内容保持公众号的活跃度,企业不但能得到运营人员的相关运营数据,还能够从公众号的用户黏度分析出学生对用户的情感投入度。使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在引入校企合作的项目实施中,传媒企业或公司不但能够对学生进行策划、拍摄、编辑等技能的考核,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关键能力的考核,对学生进行立体式评价。

三、引入实训项目 拓展评价平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大力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

(一)引企入校,打通新媒体公司项目与大师工作室的连接渠道

将项目组引入校内,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项目。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新媒体公司对短视频制作人员的需求增大。可大力打造大师工作室,完成基本的短视频制作或是新媒体内容运营等项目。即新媒体公司的人员通过与工作室的合作进驻校内工作室,共同对学生的实训项目进行指导,直到项目完成并对其展开第三方评价。校方提供制作节目或是传媒产品的实训条件,公司通过网络传授或是现场讲解,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制作。例如湖南大众传媒职院的传媒类专业“I DO(爱读)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向北京网星梦工厂提供了十余名学生进行新媒体运营或是种草达人的项目。在项目运营的预备阶段,通过公司的前期宣讲招募实习学生,项目启动初期进行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项目的执行期间由工作室的校内老师和企业的老师共同进行指导,直至生产出真实的传媒产品。项目结束后,对所有的实训学生提供第三方评价,最后数名优秀毕业生成功入职网星梦工厂,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

(二)拓展社会服务项目+使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媒体产品生产

近年来,优酷、爱奇艺和腾讯三大视频平台需要大量的短视频内容提供,由老师开展社会服务,承接相关企业或公司的短视频生产项目,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项目任务。传媒行业的项目可由相关专业教师担任项目组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参与,引入真实项目到教学实训中,按照传媒流程的模式进行,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使师生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在此模式中,由指导老师的带领组建学生团队,老师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引导解决,同时,使学生有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种模式可灵活多样,但所承接项目的专业度要契合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熟悉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条件要能够满足企业真实项目的制作生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评价

2018年1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基于数据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评价”。目前,各职业院校已引入了大数据进行相关的学习平台的开发,评价方式已不再是单纯的线下评价。评价利用大数据,通过第三方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软件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在后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对学生的学习时长、学习笔记的分享、测验结果统计等,进行记录和统计,也为教师掌握动态学习数据。大数据跟踪评价,能够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实时进行学习及实践干预,并能够建构学习体验模型,对课程教学进行实时评估,以及对课程授课效果进行风险预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同时,建设1+X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开发集过程监管、政策发布、证书查询、监督评价等功能的权威性信息系统。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学生,获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将进入服务平台,与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户系统对接,记录学分,并提供网络公开查询等社会化服务,便于用人单位识别和学生就业。

四、提升师资队伍 融入信息技术

媒体融合时代,传媒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应基于信息化条件展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际上是指其以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的能力。[4]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以讲授式为主,而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更多地倾向于通过电子产品进行知识的获取,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亦越来越广泛。传媒类学生对自媒体如微信等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主动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在此背景下,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积极拓展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加强信息化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应加强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展开信息化教学与相关教学研究。学校可为教师提供各种信息化平台,教师也可利用云平台建设课程,利用微信、公众账号、超星、智慧职教平台和蓝墨云APP等进行信息化教学。在信息化教学多样化的今天,教师们可从各种优秀的教学视频中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信息化设计中,应根据在线课程的平台进行合理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一般现在的微课,时长一般为5-10分钟左右,在进行知识点的选取中,不适合选择过于复杂的知识点,而是力求在短时间内如何将一个知识点讲授清楚。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可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录制成微课,便于学生反复地进行学习,或将技能练习设置不同的交互自我检验、闯关测验以及知识闯关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自身应不断优化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拓展信息化教学空间。教师自己可主动结合课程与专业,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教师应主动思考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能充分利用自媒体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不应是单个的教师个体,需要组建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课程建设团队,如课程的主持,主要负责人员分工、任务安排和调整、课程体系、模块划分和部分视频的录制。课程主讲教师负责课程的视频录制,此外还须有熟悉在线课程平台的擅长技术的团队成员。

(三)转化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成果

学校应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在国家政府层面大力倡导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积极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并积极参与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赛事。在参与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项目中,教师针对课程与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展开研究,这样既能够促进教师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又能够将参赛的体会收获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传媒类专业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传媒教育联盟,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猜你喜欢
实训信息化专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