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h指数评价研究

2019-03-22 02:53曹海文张雅丽周文莉黄斌
大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评价研究研究生培养

曹海文 张雅丽 周文莉 黄斌

[摘 要]在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现状总结的基础上,依据CNKI引文数据库,对77个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近10年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遠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外语电化教学》等8种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被引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出每一个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h指数并予以分析,希望能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发展及其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h指数;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2-0004-04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自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为促进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让研究生充分就业,并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社会,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无疑,对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专业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保障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也是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现状

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公布的2018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调查样本。经统计,2018年全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共计77个(不包含没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只将其作为研究方向的单位)。

(一)地区分布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分布范围广,但不均衡。江苏、江西的数量最多,均为6个,各占全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总量的7.8%;北京、吉林、浙江均为5个,各占6.5%;上海4个,占5.2%;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广东、湖北均为3个,各占3.8%;黑龙江、安徽、重庆、四川、陕西均为2个,各占2.6%;山西、内蒙古、福建、海南、贵州、宁夏、新疆、广西、湖南均为1个,各占1.3%;西藏、青海还没有实现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零的突破。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为此,首先,要加快教育技术事业在各地区以及基层教育单位的普及力度,主动构建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其次,要加大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调控力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到西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再次,要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委托培养、在职进修等方式,完善教育技术师资队伍的建设。这些举措对于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院校类型

目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是高等院校。其中,师范类院校42个,占54.5%;综合类院校21个,占27.3%;理工类院校7个,占9.1%;民族类院校2个,占2.6%;军事类、体育类、语言类、农林类、财经类院校均为1个,各占1.3%。可见,师范类院校是教育技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另外,“985工程”院校8个,占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总量的10.4%;“211工程”院校22个,占28.6%;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格的院校63个,占81.8%。这表明,我国开展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起点较高、实力较强、类型较多元化。

(三)隶属院系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院系名称风格迥异。由于部分高校同时在多个院系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因此培养单位的院系总量为86个,其中教育科学类41个,占47.7%;计算机与信息类17个,占19.8%;教育技术类16个,占18.6%;传媒类7个,占8.1%;其他5个,占5.8%。教育技术学专业隶属院系纷繁多样,这既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也不利于培养经验的积累,由此极易导致教学、科研上的资源浪费和招生、培养上的混乱无序,无法形成统一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在培养方式和培养手段上也必然大相径庭,最终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专业代码和授予学位不尽相同。50所高校的专业代码为078401,授予理学学位;25所高校的专业代码为040110,授予教育学学位;2所高校(云南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和一些院系的专业代码为078401,而另一些院系的专业代码为040110。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技术学边缘交叉学科的性质,也说明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还不成熟,学科定位在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教育技术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任重道远[3]。

(四)研究方向

辽宁师范大学、北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10所高校不区分研究方向。其余67所高校共设置了226个研究方向,最多设置9个,最少设置1个,平均每个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方向为3.4个。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领域多、范围广、视角新、内容全等特点[4]。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5]。随着《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等的相继颁布,国内掀起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潮[6]。此外,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环境建设与教育资源开发、学习科学与知识工程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支撑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并且成为区别于其他教育学二级学科的特色研究领域。

二、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评价

h指数(h-index)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教授乔治·赫希(Jorge E. Hirsch)提出的,其定义为“當且仅当他/她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获得了h的被引次数,其余NP-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均不超过h时,此h值就是该科学家的h指数”。h指数是根据论文的“质”和“量”两方面确定的创新指标,h指数高不仅表明评价对象发表的论文质量高,而且表明高质量论文的数量多,因而相比传统文献计量学单项指标只能体现数量的缺陷,h指数有明显优势,是文献计量学指标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7]。

h指数最初仅是对科学家个人学术绩效而言,但是后来也用作其他具有相同来源项的评价对象(如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所以在此提出广义h指数的定义:“当评价对象发表的论文中有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h,其余论文的被引次数都≤h时,此h值即为该评价对象的h指数”。[8]

(一)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h指数的测定

依据CNKI引文数据库,对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近10年(2008年~2017年)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外语电化教学》等8种期刊的论文被引情况进行统计,进而计算出每一个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h指数。

1.CNKI引文数据库(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收录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数据库产品的参考文献,涉及期刊类型、学位论文类型、会议论文类型、图书类型、专利类型、标准类型、报纸类型等超千万次被引文献。该数据库通过揭示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管理及评价工具[9]。

2.《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外语电化教学》是教育技术领域的CSSCI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根据专家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出的各学科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期刊。

3.h=0.2×(h1+h2)+0.1×(h3+h4+h5+h6+h7+h8)

h1~h8依次代表基于8种期刊测定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h指数。鉴于《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领域创办最早、影响最广的两份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设其对应的h指数h1和h2的权重为0.2(h3~h8的权重为0.1)。由此计算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h指数与排名,如表1所示。

(二)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h指数的分析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h指数呈现出先陡然减小,后缓慢减小的现象, 趋于正偏态分布。排名最低的h指数为0,相比排名最高的24.9相差悬殊。h指数的平均数为5.4,h指数大于平均数的培养单位有26个,占全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总量的33.8%;h指数小于平均数的培养单位有51个,占66.2%。

1.北京师范大学的h指数为24.9(其中,h1=28;h2=39;h3=27;h4=31;h5=21;h6=22;h7=11;h8=3),高居榜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004 年成立,其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科1985 年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986 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1993 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1 年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并于2007年再次入选,同时获批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10]。

2.对h指数排名前10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做进一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第一,从地区分布的角度来看,华东有3所;华北、西北各有2所;东北、华中、华南各有1所。令人遗憾的是,西南没有1所高校跻身前10(西南大学排名第13)。笔者认为,在我国实施“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大背景下,力争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引领区域性科学研究,积极引进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努力培养“第四代学科带头人”,这是加速今后西南地区教育技术发展的明智之举[11]。

第二,从院校类型的角度来看,h指数排名前9的高校都是师范大学,这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办学历史有关。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办起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专业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12]。可以说,师范大学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源地,相比于理、工、农、医等类院校,师范大学具有更多的师资力量与办学经验。当前随着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进入教育技术领域,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相继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这会促使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全面教育技术观的形成[13]。

第三,从隶属院系的角度来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隶属于教育技术类院系。可见,高校设置独立的教育技术类院系(所、中心、实验室)更有利于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另外,h指数排名前9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专业代码都是078401,授予理学硕士学位。这说明虽然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是因其实践性和开发指向性的缘故,与教育科学又存在明显的不同。

第四,从研究方向的角度来看,是否区分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向数量的多少与h指数的排名没有必然联系。研究方向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拓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广度,但同时也分散了研究力量进而削弱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深度。受导师队伍等因素的限制,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制定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并没有严格区分和充分体现研究方向的差异性,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同堂上课的情况比比皆是。笔者认为,部分高校通过增设研究方向来吸引考生眼球的做法并不可取,提升学科优势和凝练培养特色才是增强办学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4]。

3.h2w>h1w>h3w>h5w>h4w>h6w>h7w>h8w(其中,h1w=570;h2w=635;h3w=558;h4w=260;h5w=322;h6w=239;h7w=194;h8w=150),h1w~h8w依次代表基于《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外语电化教学》测定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hi(i=1~8)指数之和。h2w的值最大,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化教育》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能体现教育技术学科最新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刊物。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虽百花齐放,学术水平却参差不齐。就h指数的分析来说,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在地区对h指数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团队的打造以及学科带头人的凸显才是拉动h指数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之所以能够在师范类院校扎根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潜在的试验场与教育资源。因此,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进阶,不能闭门造车,让其真正地融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尤为必要。

三、结语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评价相当复杂,难度很大,对数据资料、评价思想、评价角度、计算原则和权重取舍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h指数虽有许多优点,但它仅仅是计量指标的一种,将其作为唯一指标来包打天下,这既不科学,也不现实[15]。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统计时间和引文数据库的局限性,完全精确地测算出每一个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h指数是无法做到的,只能在同等条件下计算出其相对的h指数[16]。例如,近10年有8所高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更名。如果考虑这一因素,那么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的h指数实际为15(其中,h1=18;h2=26;h3=27;h4=6;h5=10;h6=13;h7=6;h8=0),排名第5。

此外,本研究測定的h指数并没有考虑合作论文的荣誉分配问题,而是默认了CNKI引文数据库把合作论文的被引次数重复赋予每一个作者的简单做法。事实上,第一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某些引文数据库就只显示第一作者的被引情况,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7]。所以,如果考虑合作论文的作者排序,可能会改变某些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h指数。

[ 参 考 文 献 ]

[1][4][14] 杨方琦,杨晓宏.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5):22-27.

[2] 潘文年.学科挂靠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以国内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32-35.

[3] 付威风,郑春厚.从教育技术本科院校比较看教育技术的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9(2):36-3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北京,2012.

[6] 黄纯国.基于项目学习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8] 赵基明,舒明全.基于CSSCI的《中国图书馆学报》h指数及核心作者测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98-102.

[9] CNKI中国知网.中国引文数据库简介[EB/OL]. http://www.cnki.net/jianjie/jj7.htm.

[10] 百度百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ljkO02q6bR_NYUiMh4MuJgzX174UR1iLPAYimZnb0l6PyQwJQbj9QQuCx44caZnIzBˉ

NdPUWRmQ3LKJlP9gt7_.

[11] 黄斌,邹霞.川渝电化教育史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114-119.

[12] 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18-22.

[15] 万锦堃,花平寰,赵呈刚.中国部分重点大学h指数的探讨[J].科学观察,2007(3):9-14.

[16] 杨茗溪,徐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机构的h指数评价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2):117-120.

[17] 周春雷.基于h指数的学术授信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学评价研究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