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发展中的地方画派综述

2019-03-25 08:03陈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京派画派海派

陈平

摘 要:文章以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过程中的地方画派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地区的海派、北京地区的京派、广东的岭南画派、西安的长安画派、南京的金陵画派的艺术风格与观念、代表画家及作品等进行了简要梳理。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画派;20世纪

20世纪中国绘画出现多样的发展轨迹,一方面,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有传统与现代的、保存国粹和国画改良的论争,另一方面,在艺术家的创作动力方面,也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革命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的观念分歧。此外,根植于不同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而形成的地方画派也各具特色,重要的地方画派是海派、京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金陵画派等。这些地方画派构成了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20世纪中国美术乃至文化发展的多重语境。

一、海派

19世紀中期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经济重镇,也成为中西思想文化碰撞交流的主阵地。由于经济发达,四方文人或艺术家纷纷寄居上海,于此求学卖画,逐步形成了在中国20世纪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海派。海派画家基本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主张脱离传统文人画的高古、飘逸的风格追求,热衷于获得市场和大众的认可接受,风格多样,人才辈出。19世纪后期,一般以“三熊”(朱熊、张熊、任熊)或“三任”(任熊、任薰、任颐)为海派的重要代表;20世纪前期,则有吴昌硕、王震号称“海上双璧”,赵叔儒、吴湖帆、冯超然、吴待秋亦有“海上四大家”之称,此外还有“三吴一冯”、“三铁”等,可见海派的地位和影响。

吴昌硕和王震是20世纪初期促使海派绘画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关键人物。吴昌硕(1844—1927)于20世纪初寓居上海潜心作画,他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趣味、书法的线条美感以及鲜明的色彩进一步融汇起来,追求轻松且笔法和画面构成感,对很多后期的海派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民初的著名实业家王震(1867—1938)热爱绘画,先后师从任伯年和吴昌硕,最终形成了以阔笔浓色为特征的写意画风格,又因为他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崇高的社会声望,其成为海派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核心人物之一。

吴湖帆(1894—1968)是海派山水画的代表。他从四王入手,进而上追元人以至董巨,博采众家,形成了清秀明媚的独特画风,代表作有《春云晓霭图》等。由于吴湖帆家世显赫,技艺高超,所以投在门下的弟子众多,其成为海派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冯超然(1882—1954)精通山水、人物、花鸟等各门类,早年以擅长仕女图闻名,以《仕女捧桃图》为典型,后期着力山水画,代表作有《夏山图》等。此外,海派中长于山水的画家还有吴待秋(1878—1949)、贺天健(1891—1977)、谢稚柳(1910—1997)等多人。

特别值得单独一提的是郑昶(1894—1952),他先后在杭州艺专、上海美专等学校任教,他的绘画个人风格较为独特,颇为时人所重。他也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画史画论研究专家,有《中国美术简》《中国画学全史》等经典著作传世,由于他的画学研究影响更大,以致其画名在后世渐渐为学术研究的地位所掩盖。

二、京派

与热衷研究市场趣味的海派不同,北京画坛相对而言更重视传统的延续和文人画趣味的表达,在金城、陈师曾的努力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与海派大异其趣的艺术流派,我们可以称之为京派绘画。京派画家大多出身高门望族,家学传统深厚,他们的绘画和书法体现出一种浸染传统文化的教养和风雅,同时也充分展示出上流文化阶层的权力和趣味。

金城(1878—1926)是京派绘画的核心人物,也是研究20世纪早期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代表性画家之一。金城留学英国学习法律,对欧洲艺术有直观的感受,但他本人却在绘画领域形成了坚定的传统主义立场,对欧美艺术新潮或折中东西的绘画观不以为然。他认为艺术无所谓先进与落后,而在于民族个性和特色。1920年他与陈师曾、周肇祥等人一起创立了“中国画研究会”,提出“提倡风雅、保存国粹”的鲜明艺术主张。1926年金城逝世后,中国画研究会分裂成他的儿子金开藩所主持的“湖社”和周肇祥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这两个艺术社团及参与其中的画家成为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

陈师曾(1876—1923)是京派的另一位代表画家,他家学传统深厚,其父陈三立是文坛领袖,其弟陈寅恪是史学大师,1902年他与鲁迅一起留学日本,后来回国任教。陈师曾的绘画主题广泛,花鸟、山水、人物均有涉猎,作品富于文人趣味但不失生动,显示出一种飘逸淡泊的气质。1921年陈师曾发表《文人画的价值》,辩护传统绘画的价值,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文献。以学者和翻译家闻名的林纾(1852—1924)也是京派画家之一,他热衷四王笔墨技法,画作富于诗意,同时还有《春觉斋论画》等画学著作传世。除上述几人之外,陈少梅、胡佩衡、陈半丁也是京派的重要代表画家。

三、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主要是指20世纪早期活动在广东地区的美术团体,代表人物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方人定等。广东是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如果要考察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不同文化形态以及艺术观念与创作方法的相互影响,岭南画派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其在尝试调和中西绘画以形成“新国画”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贡献。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是岭南画派的核心人物,在画史上被称为“二高一陈”。除了“二高一陈”外,何香凝、方人定、黄般若、关山月、黎雄才也是岭南画派的主要成员。高剑父(1879—1951)从传统艺术学习入手,进而东渡日本,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等西画团体[1],在中西艺术不同追求与理念的合力中,高剑父最终形成志在用西方绘画技法(如光影、透视)来改造东方绘画的艺术理想,这种艺术观念在他的《东战场的烈焰》《雨中飞行》等作品中得到清晰展示。1923年,高剑父创立了“春睡画院”以推广其新国画,对岭南画派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期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方人定(1905—1975)就是其中杰出的学生。

高奇峰(1889—1933)是高剑父的五弟,同样在日本受到新的艺术观念影响,强调绘画要紧随时代,表现出时代的新精神,主张中西合璧。他的作品大多表现花鸟走兽,一方面注重对空气光影关系的表现,另外也保留了传统的文人画笔墨趣味,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陈树人(1883—1948)和高剑父一起在居廉门下学艺,两人属于同门师兄弟。1905年他到日本京都美术学校学习并参加了同盟会,后来成为政界要人。他的画作色彩清淡,主题单纯,在趣味气质上更近于传统文人画。

四、长安画派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以西安为中心的长安画派是西北地区的突出代表。在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等艺术家的努力下,长安画派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独特风格,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美术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影响。

赵望云(1906—1977)和石鲁(1919—1982)是长安画派的核心人物。赵望云在40年代所主张的旅行写生创作方式、石鲁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成为长安画派的重要共识和主要创作方式。赵望云年少学画但颇受挫折,30年代以来,他开始了独特的旅行写生创作之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改革中国画的意愿。1942年秋季,赵望云到祁连山一带写生,被西北的地理环境所震撼,后来定居西安,先后收黄胄、方济众等人为徒,画名日重,成为长安画派的领袖人物。他注重创新皴法以表现西北特有的雄奇景观,代表作品有《峡口清雪》《重林耸翠》等。

石鲁本姓冯,出身于四川仁寿的大富之家,在成都接受艺术教育以后于40年代初奔赴延安,他非常倾慕石涛和鲁迅,最后将石涛和鲁迅的姓氏作为自己的新名字。石鲁早期的绘画体现出用西方绘画技法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努力,讲求艺术的社会功能。当他于50年代中期到印度和埃及访问以后,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开始探索传统艺术语言的发展和具有民族化的表现形式,认为应该重新评估旧有传统,要把“旧的形式”和“古典形式”分开来[2]。他的代表作品《转战陕北》《东方欲晓》等,在努力创作有中国气派的新中国画的浪潮中影响很大,学者陈传席认为《转战陕北》不仅代表着石鲁个人创作的高峰,也是西北画风成熟的标志[3]。

和河北人赵望云、四川人石鲁不同,与前两人一起被誉为长安画派三巨头之一的方济众(1923—1987)是陕西本地画家的突出代表。方济众1946年拜赵望云为师,后来又和石鲁等人相互影响,讲究色与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趣味,是长安画派在20世纪后期发展的核心人物。何海霞(1908—1998)是张大千的弟子,1949年后到西安定居生活,因而成为了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他在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法方面颇有心得,尤其是晚期在把西方绘画颜料用到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等传统绘画领域做了很多探索与尝试,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五、金陵画派

南京古称金陵,历来都是绘画艺术最为发达的地域之一。自20世纪初,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中央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学校为基础,南京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镇,也逐渐形成了以傅抱石、钱松喦等人为代表的金陵画派。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虽出生贫寒却天资过人,1933年经徐悲鸿帮助,到日本帝国美术学院学习,后回国任中央大学美术史教授。傅抱石的绘画主题集中在山水和人物两个领域,虽然他的那些以仕女和文人雅士为表现对象的人物画备受大众喜爱,但最能代表他的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画,他推崇石涛,讲究突破创新与运笔自由,在山水画创作中不再使用四王以来的书法线条,而是用快速而轻巧的笔触,最终形成复杂的画面效果。同时在画面总体布局与人物点缀方面也颇具匠心,画面往往具有难言的诗意,成为20世纪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重要的作品有《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听泉图》、《烟驱墨染何曾休》等。钱松喦(1899—1985)的绘画风格在1949年前主要偏向传统,注重笔墨趣味和师法古人。1949年后他的作品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新时期、新生活的深度发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新国画,如表现江南农村新风貌的《常熟田》、表现革命历史主题的《红岩》等。值得注意的是,傅抱石、钱松喦在1949年后率先以革命圣地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山水画,恰逢时运而领一时之风气,有力地扩大了金陵画派在全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5,529.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613.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京派画派海派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立体画派
为“海派”正名
浅析大学语文中的京派文学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浅论林徽因小说的淑女风范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叶广芩的“京派”回归及内心纠结
画派怎能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