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9-03-25 05:38贺善侃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统一战线

贺善侃

摘要: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宗旨在于破除束缚人与社会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统一战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最终将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战线在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人际关系,统一战线重点围绕妥善处理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政治关系来发挥功能优势。“找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构建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统一战线;人的全面发展;哲学反思;统一战线功能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9)01-0066-06

在当代中国,统一战线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作用归根结底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把统一战线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是对统一战线功能的哲学反思。这种哲学反思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统一战线功能的认识。

一、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质: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展的实质即是人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的自觉活动。对此,我们可以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出发进行理解。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点在于人是不断超越“现成性”的、面向未来的特殊存在者;人能通过生产劳动实践,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身,不断创造出新的世界和自我,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部社会历史无非就是人类自觉的、不断追求自身目的的实践活动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属于人特有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活动,是一种人的“合目的性”活动,也是人追求特定价值性的活动。可见,发展必然内含着人文向度。离开人的自我超越、自我扬弃和自我实现,就无所谓发展。依据对发展的上述理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互为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一,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发展的直接结果是社会全面进步。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人的自由实现程度和解放程度。从历史上看,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以人的一定程度的解放为标志。社会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发展总要通过人的解放程度表现出来。人的解放程度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人在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得到的自由越多,解放的程度越大,社会进步也就处在越高的水平上。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相对应的。社会发展到什么水平,人的素质也相应地发展到什么水平。从人的素质的发展水平也可以看出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从宏观角度分析,人类素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整体、笼统的原始性素质和分析的理性化素质、综合的多层面现代化素质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分别映照了古代农业社会、近代工业社会及现代社会三种社会状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揭示了人的素质丰富性、多层面性的思想,代表了人类长久的奋斗目标。丰富的、多层面的人的素质代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

其二,社会形态演进的实质是个人形态的演进,表现为从依附型到独立型、从片面型到全面型人格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史就是个人发展史。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1]据此,马克思在创立社会形态理论的同时,提出了个人形态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2]。一方面,历史是个人的历史,另一方面,个人是历史的个人。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新陈代谢的历史,也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的生成、发展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了不同的个人形态。在原始社会,社会的基本组织是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基础上的氏族公社,与氏族共同体和公社所有制形式相适应,个人的形态表现为依附于自然血缘共同体的个人,这是人类个体的最原始形态,因为处于这种形态的“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3]。在这种形态下的个人自我意识还未最终形成,与自然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适应关系,人际交往也仅仅局限于狭隘的氏族公社内部。随后,當社会演进到私有制社会后,与土地私有制和宗法的或等级的政治共同体相适应,就产生了个人对家族、国家专制的人身依附关系。依附于宗法的政治共同体的个人形态由此形成。这是与奴隶制、封建制社会形态相对应的个人形态。这种个人形态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狭隘性以及个人对特定社会组织的人身依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逐渐替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为资产阶级所有制所取代,农民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劳动力成为商品。与之相适应,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独立的个人形态。与这种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相关联的是个人自主性的增强。在市场经济中,个人的利益发生分化,活动自主性加强。凡此种种,无不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此时的个人形态还未完全摆脱片面的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个人的普遍、全面的关系还未最终形成。按马克思的说法,只有到了“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4],“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4]89。此时,人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个人形态——全面发展形态。这是全面把握劳动和享受、物质和精神、类和个人等关系,全面占有自己本质力量的完全的个人;个人成为普遍的社会化的个人,打破了一切人的依赖纽带、血缘依附关系,确立了真正平等自由的观念和意识;摆脱了狭隘的民族性地域性束缚,建立起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总之,社会发展的归宿正是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是全面发展的个人形态的普遍形成。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归宿——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二、统一战线功能之一: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作为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一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环境。马克思在谈论人的全面发展时,首先注意的是社会的经济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第一大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生产还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孤立地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到各种血缘、宗法等级关系的制约,人们的社会联系也是极其狭隘的,因而此时人的发展必然是孤立、片面的。在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第二大社会形态中,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以交换价值为媒介的普遍的依赖关系,这种具有普遍性的依赖关系虽然打破了以往那种受地域、血统、等级等种种关系制约的狭隘人际关系,但却是以对商品交换这种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显然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全面的。马克思描述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只能是社会高级形态——“自由王国”的产物。生产力在高级社会形态中高度发展,超越了商品经济阶段,创造了人普遍而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二是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必须以民主的政治制度为基础。民主制度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政治环境。马克思以市民社会为基础,考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批判了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的观点,主张国家从属于市民社会,并明确把市民社会界定为一种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包含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形式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范畴。因而,市民社会必然提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要求,而国家政治制度应以市民社会为基础而建立。个体自由的社会本质决定了民主制的合理性。马克思指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在这里,国家制度不仅就其本质说来是自在的,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现实性说来也日益趋向于自己的现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民,并规定为人民自己的事情。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5]在此,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能仅有发达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外在环境。三是受制于社会文化即意识形态环境。人是一种文化动物。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除从自然束缚、社会经济剥削和社会政治压迫下获得解放以外,还包括从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自身的精神状态下获得解放。这就是说,社会文化包括文化体制、价值观念等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共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在环境。

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宗旨在于破除束缚人与社会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统一战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最终将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统一战线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政治体制改革之中。“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6],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政治环境。政治体制改革的这一目标与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吻合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进入新历史发展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7]。新时代,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没有变。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与党的统一战线主题、任务的结合,可集中于奠定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文明中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行为,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过程需要一种组织和协调机制。而在对政治参与有影响的所有政治变量中,政党的影响是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党就是为适应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要求而产生和兴起的,政党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公众意志带到政府系统中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建立与之相应的政治体制。党的统一战线的目标就是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即按照民主政治和现代法治的要求,建立起配置合理的权力架构和治理结构,奠定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创造。此种民主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来自各界的政协委员在选举活动之外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平等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整合各方的意见和利益。可见,统一战线在为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其次,统一战线在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众所周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產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统一战线的最大资源优势就在于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方面;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在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在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方面,统一战线无不具有明显优势。

再次,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在为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方面至关重要。统战工作离不开文化工作,文化工作不能脱离统战工作。以先进文化为手段的统战工作必将产生更显著的社会效果,吸纳了统战工作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将更为丰富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统一战线始终是我党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在中国,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样,有一个统一战线。”[8]统战文化的作用在于通过文化统一战线,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新时代的统战文化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为基本准则;以党际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和顺文化、新的社会阶层信义文化、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等为基本内容;其精髓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其目的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保证。这样的文化环境正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三、统一战线功能之二: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结构有密切关系。对主体的结构性可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单个主体的内在结构;二是个体主体与外在客体相互作用的外在结构;三是把所有主体视为一个整体,从各主体的交往结构中考察主体的社会构成。社会主体的构成体现了主体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取决于主体内在结构的复杂系统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在环境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外在结构及其各主体交往结构中形成的主体的社会构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以主体内外结构的统一为基础。正因如此,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主客体之间以及内外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谐程度紧密相关。这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

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乃至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凝聚在党的周围,汇聚起强大的力量,通过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人际关系,共同为落实党的治国理政方针而努力。统一战线重点围绕妥善处理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政治关系来发挥功能优势。服从共同利益、形成合作格局、坚持协调发展和凸显和谐主题是统一战线处理好各种政治关系的艺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是统一战线处理好各种政治关系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即统筹各方面社会力量,兼顾各方面利益。伴随社会个体化、分层化的强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日趋多样化,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更趋复杂。统一战线内部各种复杂的关系,其实质是利益关系,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文化利益。于是,统一战线的利益协调作用日趋重要。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就要充分发挥好统一战线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作用,即兼顾各方、求同存异,求同化异,把大家所思、所想、所做都集聚到党的战略目标、中心任务上来,形成最大同心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的含义之一。“找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构建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好途径。它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拓宽多党合作渠道,画出政党合作的最大同心圆。我国的历史证明: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我国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画出政党合作的最大圆圈,就要充分尊重各民主党派的独立性,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支持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实现共同繁荣,把冲突、分歧缩小到最低限度,以推进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其二,拓宽民族工作渠道,画出民族团结的最大同心圆。民族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的根本,也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

其三,拓宽宗教工作渠道,画出信教群众工作的最大同心圆。宗教工作与民族工作一样,都是全局性工作。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宗教工作,最根本的是做信教群众的工作,是要团结和教育信教群众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积极贡献力量。”[9]信教群众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增添新力量的历史背景下,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争取、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和密切联系信教群众纳入宗教工作的重点,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上来。这是对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四,拓宽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渠道,画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最大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直接关系到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程度。目前,我国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构成更加多样,人员也更为众多,占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工作和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对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其五,拓宽港澳台、侨务工作的渠道,画出团结海内外同胞的最大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一国两制”深入实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大陆内和大陆外统一战线两个范围联盟中的成员流动更加频繁、联系日趋紧密,要适应新形势,切实做好港澳工作、对台工作和侨务工作。以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为切入口,争取人心、做好“一国两制”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在对台问题上,要从实现祖国统一、对一个中国的认知这一“最大公约数”入手,争取更多台湾民众参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通过经贸交流,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增强他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把两岸同胞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对台工作的主要目标。要从国家、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个视角出发,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人际关系。

总之,妥善处理好五大政治关系,画出五个最大同心圆,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在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际关系方面所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1.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99.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8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3.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统一战线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