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

2019-03-25 15:18申蓓阳
西部学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红色价值观

摘要:“红色基因”凝聚着无数革命先驱崇高的信仰和精神。高校在为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切实融入“红色基因”,这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必须开拓传承的渠道,丰富传承的方式,完善传承的机制。

关键词:红色基因;传承;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4-0050-03

引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红色基因”的概念,自此以后,在不同的场合中,习近平都多次谈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于“红色基因”而言,革命精神即为其的精神内核,这是我党一直坚守的信念和精神。另外,学生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大学时代是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革命,因此对于“红色基因”的认识是淡薄的。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红色基因”,在进行思政教育课时,应当将引导大学生领会“红色基因”的革命精神和学习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部分。“红色基因”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后,不仅能够有效传承“红色基因”,而且还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升。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作用

(一)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人的精神倘若没有理想信念或者不能坚定理念信念,就会得“软骨病”。对“红色基因”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便是其精髓所在。目前,基于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形势相比以往大有不同,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加上各种不良思潮的腐蚀,如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等,当前很多大学生都未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三观,而是终日无所作为、沉迷玩乐。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大学思政教育重视融入“红色基因”后,大学生在经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下,“红色基因”将会帮他们更好地武装头脑[1]。这样当各种诱惑出现在大学生的面前时,他们就能很好地进行抵制,以此为自身精神“补钙”,努力做一名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人。

(二)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同时还汲取了众多世界文明成果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作用不容忽视。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充分融入包括红色基因在内的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才能够充分感受到“红色基因”的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将融入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自身的血液、浸入心扉、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2]。

(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政德分别是立身之本、立国之基,为人应有道德,如此才能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对于我国的传统美德,“红色基因”则能帮助对其进行继承,因此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的融合,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使其能够更深层次地对革命道德的内涵、时代价值、历史意义予以全面的了解。因此,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时,对于“红色基因”中的优秀道德元素则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深入发掘,并向大学生弘扬这些优秀的道德,以此使之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促进他们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进而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名有良好道德品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覆盖面不广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其需要丰富的继承内容和接收路径作为保障,倘若传承渠道过少,那么若想做到耳濡目染、水到渠成的传承便会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目前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渠道中,普遍存在以下两大问题:第一,未能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未能对“红色基因”予以有效的传承。第二,思政课程育人的功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由于当前多数高校会将思政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微乎其微,很难利用专业课来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因此,大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时,课程渠道十分有限,除了在思政理论课会涉及一些和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外,其他课程基本很少接触到红色文化。如此,传承“红色基因”的效果可想而知[4]。

(二)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活动缺乏

目前多数高校在进行思政理论教育时,以下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即一是轻内容重形式,二是轻内在重外在。即使开展相关的外出实践活动,形式化倾向十分明显。另外,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大学生仅有三分钟热度,在缺乏指导和反馈的情况下,他们的收获也不乐观。如此,不仅会与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的初衷和目的相背离,而且活动发挥的育人效果也大大减值。

(三)重视程度低

当前办学质量的提升和校园硬件的升级是多数高校所重点关注的,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方面高校普遍重视不够。虽然許多高校已意识到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并且也开始重视探索和尝试更多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但是在利用思政教育来传承“红色基因”时,却依旧未能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和传承效果。由此可见高校对“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视程度仅是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并未能够切实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去,相应的传承机制也尚未形成,因此提高行动层面的重视程度以及完善相应的传承机制刻不容缓。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增强传承“红色基因”效果的建议

(一)开拓传承的渠道

第一,在开展思政课程时,需要加大传承红色基因的力度。为此需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对于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将其充分融入到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中。比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学时,在讲到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对自身的道德修养予以提升时,教师可以利用苏区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精神为例进行讲述,以此鼓励大学生学习这些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进而使他们精神领域得以拓展。其次,在对“红色基因”进行传承时,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后,传承效果便会更理想[5]。

第二,可对富含本地红色基因的教材进行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实际,并要不断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以此丰富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的内容能更契合当下其文化实际。其次在编写时应遵循如下的逻辑主线,即“人、物、事、魂、思”,并且在选取革命先烈作为内容时,要选取有代表性和有知名度的。

第三,要善于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性的思政教育中。首先,在进行日常性的思政教育时,可以将关注点重点放在如下两大方面,即一是思想疏导方面,二是日常行为养成方面,并且在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中,要不断的巩固“红色基因”的相关内容和精神,以此使得传承“红色基因”的生活化目标能够更好的达成。其次,在传承“红色基因”时,要重视应用生活化的语言。最后,在日常性的思政教育中对“红色基因”予以传承时,需要围绕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的细节之处来进行,以此使得大学生的生活中,“红色基因”的参与度、识别度和曝光度更强。

第四,其他专业课程也应融入红色基因。因为对于任何课程而言,都会存在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功能,因此在具体开展不同专业课的教学时,需要结合价值引导来传承“红色基因”,使得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有机渗透“红色基因”的传承。

(二)丰富传承的方式

第一,以“红色基因”的传承为主题,应积极对相关的活动进行开展。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时,可以举办与主题相关但形式不同的“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并鼓励和号召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重视如下三点:首先对于活动实施的主体要予以明确,并且相关活动的领导人要充分发挥其的领导作用和指导作用。其次活动要有吸引力,这样大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主动性才会得到提高[6]。例如某高校就曾开展过“忆苦思甜·红军饭”的系列活动,以此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和明白当前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如此,学生在充分学习到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后,他们在未来便会自然而然的养成要传承红色基因的意识,这样在意识的驱使下,就会将意识转化成行动。最后,可对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举办,以此使校园文化能充分融入红色经典艺术,这样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创设“红色基因”社团。参与社团是大学生丰富大学生活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能够丰富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在创设“红色基因”社团时需重视如下方面:首先,在社团的发展规划要纳入红色教育部分,并且学生在加入其中时,要培养他们热爱红色文化的精神,以此引导他们能够自觉对“红色基因”予以学习和传承。为了达到这一效果,社团发展时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教师来对“红色基因”社团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其次,社团可以积极开展与“红色基因”相关的素质拓展活动,如红色书画活动、红色朗诵演讲活动等,以此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红色基因”的魅力,使得“红色基因”能够通过丰富的活动植入人心。最后,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时,“红色基因”社团要承担起带头作用,以此促进整个教学能够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活动氛围,切实做到利用活动来传承“红色基因”[7]。

第三,构建“红”的媒介平台。比如高校在推行易班软件平台的使用时,可以在易班中创设红色文化的学习板块,并鼓励大学生能够利用闲暇时间来浏览学习。如此,在浏览过程中学生就能了解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和学习他们的优秀精神,进而在对照中,就能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如此通过学习将这些优秀的精神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后,这样大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修养,而且其精神脉络融入红色基因后,其未来在对红色基因予以传承时,也能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传承的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宣传长效机制。在对红色基因予以传承时,其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为了使该项传承工作能推进其的常态化,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什么是“红色基因”和如何对其进行传承等。第二,建立健全认知激励机制。比如可建立榜样激励机制、精神和物质激励机制等,以此让学生能向传承红色基因的先进个人进行学习,进而不仅能激发他们传承的动力,还能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第三,可建立健全校地联动机制,比如高校可以和校外红色文化馆进行合作,并定期让大学生到红色文化馆中进行参观学习等。如此,大学生便能对“红色基因”有更深入和认识和了解,进而便能有效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展[8]。

四、结束语

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基因”是该门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传承“红色基因”是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正确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高校不仅要善于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以此促进其的传承,同时还应该善于利用其它途徑来加深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识。如此,不仅能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而且对于思政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事业而言,也能推动其的发展。同时,当大学生的血液能够渗透“红色基因”后,还能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潘秀红,万生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红色基因传承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2]岳金凤.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7(23).

[3]张志佳.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J]中外企业家,2017(1).

[4]李湖平.突出政治立校  深植红色基因——衡阳市老干部大学“互联网+”老年教育宣传成为新常态[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8(7).

[5]张聪,顾博.微文化下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创新路径[J].长江丛刊,2018(11).

[6]徐菁,申圆圆.红色基因传承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J].文存阅刊,2018(1).

[7]李润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J].智富时代,2019(1).

[8]吴又存.从毛泽东诗词看道德与法治课程红色基因的传承[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

作者简介:申蓓阳(1987—),山西乡宁人,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御夫)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学生军事训练与学校国防教育专项课题:民办高职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GF-19006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红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