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自主招生政策

2019-03-25 15:18吕娜
西部学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政策大学学生

摘要:大学①自主招生②政策自2001年进行高校试点,不断推广、发展和改进,至今已经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为大学输送预备人才的高中及学生群体是自主招生政策的三个核心利益主体。就大学而言,处理好达到自主招生的目的与爭夺优质生源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高中在推送更多的学生进入名校与公正实施自主招生政策之间存在利益纠结;学生作为最大的政策受益者,如何平衡进入自主招生选拔渠道和高考是一大难题。

关键词:大学自主招生政策;历史分析;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4-0084-03

高等教育招生问题一直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除了统一的高考之外,大学自主招生作为进入优秀高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另一条途径,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目前,全国共有90所大学实行自主招生政策,招生人数约是该校年度招生总数的5%。“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才怪才。学生只要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就可以参加自主招生。”[1]每年高校会发布招生简章,有意愿和资格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可以提交申请材料,通过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可以获得数额不等的加分或降分。自主招生作为一项特殊的招生政策,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为了更好理解自主招生政策,应该了解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的来龙去脉,在明确政策出台背景的基础上对大学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利益主体分析。

一、大学自主招生的历史分析

自主招生制度早在清末时期就已创立。在新时期再一次推出自主招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因素。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产生的预期与非预期结果,自主招生政策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自主招生开展的原因

1.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变化

高校招生权力的变化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之下,“我国高校以公办为主,与政府管理职能分工并不明晰,大学几乎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2]之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育领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招生方面亦是如此。1998年《高等教育法》中明确“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为高校的自主招生给予了法律层面的依据和保障。2001年教育部批准东南大学等三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这一试点行动拉开我了我国新时期高校自主招生的序幕。

2.大学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

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同时,国家不再负担高校学生的费用,学生需要自行支付。此外,一批新建院校获得资格开始招生。在扩招之前,我国处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作为目的,对于生源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大学升学率虽然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但总体幅度较小。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每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本专科生共增加了8万多人;1999年,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之下,高等本专科教育的招生人数比1998年增加了66.95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整体社会素质,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比如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具体表现为师生比的下降、课堂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未同步更新等,教学质量造成很大伤害,难以实现大学的育人目标,催生了大学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3.时代变化推动对人才标准的思考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从工业产业主导向服务产业主导的方向转变,带来了人才标准和人才需要的变化——从强调知识性和技术性向创新性和灵活变化性的转变。但是,统一的高考选拔模式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考察基础理论知识。此外,我国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高校进行自主招生,一方面可以根据各所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特点自定要求和标准,实现个性化、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期望。同时,高校的招生标准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推动反思已有教育模式,“逐步引导中小学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3]因此,自主招生起步是高校招生制度的一次重大改变,是对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一次追问,不断助力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二)自主招生政策发展脉络

在2001年的试点之后,2003年颁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扩大了试行“自主招生”的大学数量,允许22所重点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每所大学的招生名额在该大学当年本科总体招生计划数额的5%以内。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投放了200个名额,这200名学生在自主招生环节即可确定自己能否进入复旦或交大就读。虽然学生仍需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起到一个参考作用。2014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自主招生提出了改革意见。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在于招收优质生源,为具有专长特长但难以在高考中胜出的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但在自主招生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所谓偏才怪才稀缺,并引发了政策设计之外的结果。这种政策结果与自主招生政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紧密相关。

二、自主招生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在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利益主体都有其自身的诉求,在推行过程中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造成了一些非预期的结果。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的三大核心利益相关者为高校自身、为大学输送预备人才的高中以及学生群体。

(一)大学

高校根据怎样的选拔标准招收学校所需的学生、如何确定选拔审核环节,是决定自主招生政策走向的重要一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本意是改变传统高考的“一考定终身”,为具有某些学科方面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没有自主招生制度的话,这部分考生很難通过高考进入理想名校。但是,各高校公布出来的自主招生资格条件大同小异,只是在学科比赛上做文章,要求学生的比赛成绩。对高中生而言,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学生在学校内就是所谓的优等生。这样的招生条件难以实现自主招生‘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初心。

其次,采用怎样的考察形式是阻挡自主招生的一大难题。在自主招生初期,笔试内容偏向于高中知识的拓展,是用学校自主命题试卷代替高考试卷,仍然没有跳出考试这个怪圈。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笔试环节的内容更加发散和灵活,面试环节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当前公众对高校所出的试题抱有很大争议,考核内容是否更有利于城市学生等引发讨论。如何改进学校的选拔方式,促使自主招生更加公正合理,提高选拔效率,仍然是一个挑战。

在实施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自主招生成为各大高校获取优质生源的战场。“2003年南京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93名学生中,72%的高考成绩都达到了南大录取分数线。”[4]这一现象延续至今,部分学生虽然获得了某高校自主招生的加分,但是其裸分已经超出该校的录取分数线,可能转而报考其他高校。自主招生不再是为发掘和打磨“偏才怪才”服务,更像是尖子生和高校之间的相对选择。而且,高校对自招生的培养是值得高校反思和进一步摸索的问题。目前“学校很少考虑自主生进入大学后的培养情况,无视自主生与统考生两者之间存在的客观性差异,这与因材施教的原则背道而驰,不利于挖掘自主生的潜在价值,发挥他们的特色,更降低了自主招生政策实施的意义。”[5]

(二)高中

不同于高校的选拔者身份,高中的主要身份是培养者。不同层次的高中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及学生的条件,对自主招生政策采取不同的态度。

首先,不是每一所中学都重视自主招生政策。重点中学的硬件设备、师资条件以及学生质量足以帮助学生达到自主招生政策的申请要求。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学校也在打造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对于普通中学而言,上至校长下至学生都忙于准备高考。他们疲于应付高考,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用来关注自主招生政策。在他们眼中,自主招生政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师生付出了很多,不一定能够收获令人满意的结果。一旦自主招生没有通过,不仅浪费了学生复习时间,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学生的心理压力。

其次,有能力有资格的高中应该合理适度地看待自主招生政策,积极引导适合的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而不是将自主招生转变为一场额外的高考,过度地宣传自主招生政策。根据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可以看出有两类学生适合参加自主招生。一类是本身就是品学兼优,能力和素质超越同龄人的学生,一类是有特长的学生。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有意愿参加选拔的学生参加竞赛和比赛,为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但是,中学不能过于放大自主招生的意义,不切实际地认为多数学生可以进行尝试,并在学校里开设较大规模的竞赛辅导班。学校在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打开自主招生大门的钥匙,提高名校录取率和学校声誉的同时,也需要格外重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从北京大学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审查推荐学生的权力给予中学。中学逐渐在自主招生政策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公众更加重视中学的推荐标准和推荐人选,质疑推荐制的公平性。在类似政策实行了几年之后,中学推荐被取消,学生可以自由报考。虽然中学推荐不再是硬性条件,但是著名中学就读以及中学推荐证明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加持。

(三)学生

如何顺利升学进入理想的大学是大多数高中生苦苦思索的问题。除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外,自主招生政策的出现可以说为部分学生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但是,自主招生在为学生增加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问题。

以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为例,在申请条件中要求学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在省级(含)以上数学、物理竞赛获奖者,以及全国信息类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获奖者,限报教育学、天文学和哲学专业;在全国英语、作文比赛获奖及具有文学、语言文化(含英语)等方面特殊才能者,限报教育学、哲学、日语和俄语专业;对教育问题有浓厚兴趣和独立见解,且有相关成果者,限报教育学专业”等。[6]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是有针对性的想要招收在某些学科或某些专业有天赋、特长或者有独特思想的学生。在降分政策的诱惑下,很多学生都会较为功利地按照理想院校的申请要求去充实自己的履历,十分积极主动地参加众多比赛,希望能够获得跨进自主招生大门的资格。相对于普通的高中学习内容,各类竞赛难度系数相对较高。如果学生不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准备,可能造成既没有在比赛中获得足以参加自主招生的优异成绩,也耽误了正常的高考复习进度。

其次,自主招生过程中产生了城乡和地区间的不公平现象。根据自主招生公示名单,可以发现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往往来自于省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同时,更多的学生往往来自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存在着地区之间不平衡的现象。这种现象与自主招生的考察范围和考察内容密切相关。高考是一种明确了考试大纲的测试,师生都围绕着已知的范围进行复习。而且,高考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其难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是,自主招生则完全不同,自主招生的考察形式多样,考察范围广泛,重在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考察内容要求考生关注动态变化着的社会,要求考生重视平时的点滴积累,要求考生拥有知其所以然的探索精神。仅仅通过学校教育难以实现,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和引导,需要社区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熟度又是与经济状态、文化水平等因素紧密联系的,无形中这一政策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倾斜。

第三,高校对自主选拔生没有进行特殊的培养,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出于兴趣或特长进入某一专业的自主选拔生相较于该专业的一般统招生而言,对专业的理解程度应该更为深入,学科的理论基础更为坚实,实践经验更加丰富。若高校没有拿出更加具体的培养方案,让此类学生和零基础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采取一致的学习进度,可能是在浪费学生的天赋,违背了自主招生选拔并培养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人才的初衷。

注 释:

①大学,不包括高职。

②自主招生,不包括高校单独招生考试,即保送生、艺术专业、少年班、体育单招等。

参考文献:

[1]阳光高考帮助中心[DB/OL].[2018-01-20].

http://gaokao.chsi.com.cn/help/ts.jsp?tagid=kf9rclnm9lgxfuiv.

[2]張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3]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大学,2009.

[4]蔡玉高,王骏勇.自主招生两大难题:录取对象与选拔方式的确定[DB/OL].(2004-02-1)[2019-01-21].

http://edu.anhuinews.com/system/2004/02/10/000559984.shtml.

[5]江璐.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执行效果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6]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DB/OL].(2017-03-16)[2019-01-21].

http://gaokao.chsi.com.cn/gkxx/zzzs/gxzc/201703/ 2017 0316/1591095952.html.

作者简介:吕娜(1995—),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政策大学学生
政策
政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助企政策
政策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