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复杂性与思维方式革命

2019-03-26 06:27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复杂性范式本质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认识主体与事物本质

未经认识的事物,其本质不一定复杂,一经认识和解决的事物,其本质不一定简单。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事物的性质一般分三个层次,即事物的普通属性、特性、本质属性,见图1。所以,本质是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质。

复杂性与简单性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简单性与复杂性相互依存,简单性依赖复杂性存在,复杂性也依赖简单性存在。此时,二者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界限不能被精确界定。一个人认为复杂的事物,另一个人很可能认为简单。同样,简单性与复杂性又相互区别。当特定主体面对特定事物时,复杂性与简单性可以根据客观标准进行精确划分,二者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分界明确而具体。

认知主体对事物的认知不等同于事物的本质。认知主体尚未认知的事物或认为复杂的事物,其本质可能复杂,也可能简单;同理,认知主体已经认识的事物或认为简单是事物,其本质可能简单,也可能复杂。所以,不能简单将未经认识的事物与复杂性、已经认识的事物与简单性进行线性连接。“那种认为没有认清的事物,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是复杂的,一旦认识清楚了,找到解决办法了就简单了”,是“把简单与复杂的区别归结为主体的认知水平,用认识论来涵盖本体论,是不足取的”。

二、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主义者认为,世界的表象是复杂的,但其本质是简单的。牛顿认为,自然界最简单。爱因斯坦认为,自然规律的简单性是一种客观事实。而科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归纳、演绎、推理、实证等方法,去发现和掌握隐藏于复杂现象之下的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尽可能用最简单的概念和最基本假设来解释现象多样的自然世界”。因为本质和规律是不变的,只要一经掌握就可以普遍指导人们对现象世界的认识。难怪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就宣称,假如给他完备的初始条件,他将能推导出整个宇宙。自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贯穿着简单性的原则,以一种普遍性、确定性、有序性、线性、可逆性、可量化等模式进行思维和研究,许多初始条件复杂的研究也得以开展起来,并取得相当大的成就。

然而,自复杂性理论诞生以来,人类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首先,人们逐渐认识到,普遍性、确定性、有序性、线性、可逆性、可量化等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因为事物的本质,除了上述特性外,显然还存在着偶然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无序性、非线性、不可逆性、不可量化等情况,以及还存在着自增强性、耗散结构、熵与负熵等情况。其次,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事物往往具有复杂的初始条件。由于初始条件之间不可通约性,人们很难概括出一个共同的本质。再次,人们逐渐认识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性,人类对世界本质的认识除了关涉世界本身,还关涉人类自身。

所以,复杂性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简单的,但更是复杂的,简单性只是复杂性的一种特例。例如,冯·诺意曼指出,“阐明复杂性和复杂化概念应当是20世纪科学的任务”。可见,复杂性理论的提出,人类基于线性因果认识论、普适性、还原性基础上的世界本质简单性认识正在经历着改变和消解。

三、复杂性简单分类

20世纪以来,在国际上先后产生了多个著名的复杂性研究成果,有称复杂性理论的,有称复杂性研究的,有称复杂性科学的,有称复杂性系统的,也有称复杂性思维和方法的,如莫兰的“复杂性方法”、普里戈金的“复杂性科学”、西利亚斯的“复杂系统”、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适应系统”,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等。它们既相通,又各有特色。“笼统地说,这几个名词表达的内容是同一件事情,即不同于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思维模式的、从20世纪中叶开始涌现出来的、将成为21世纪科学思维的基础的、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理念和观点”。

四、复杂性的来源和特征

复杂性是一个多义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复杂性,作为事物一种本质属性,是贯穿事物始终并客观存在的,但其来源却众说纷纭。弗勒德指出,复杂性本原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和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因此,复杂性理论必须同时研究物的行为和人的认识,不能将观察者与所认识的对象分割开来。陈禹从实用和操作的角度出发,归纳出6个来源,即逻辑多元性,质的多样性,视角多样性,层次复杂性,时间复杂性,信息交互复杂性等。赵凯荣主要从非线性、自组织、内时空、内随机等四个方面探讨复杂性的来源。李东坡从事物本质复杂性、过程复杂性、现象复杂性和认识复杂性四个层面探讨复杂性的来源,见表1。

归纳复杂性的特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复杂性理论流派纷呈、研究旨趣各异,建立的模型不一,所用的术语相去甚远。其次,复杂性特点事关复杂性本身。复杂性犹如事物蒙上的一层纱,且与事物本身不可分离。硬性的分离和还原则会导致系统功能的缺损,即涌现性缺失,故此提取复杂性特点相对困难。第三,复杂性的特点与其来由相互纠结,情况就更复杂了。例如,非线性是复杂性的特点之一,同时,非线性与复杂性具有因果关系。非线性是因,复杂性是果。

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的,如无序性、混沌性、不可逆性、耗散结构、复杂适应系统、随机性、偶然性、协同、分形、超循环、突变、自强化性,等等。但是这样罗列下去会没有尽头,且没有意义。部分学者也会对部分特点存在异议。

对复杂性特点进行有限归纳,情况或许不一样。西利亚斯曾归纳了复杂系统的10个特点,即组分众多,关系众多,质有差别,非线性关系,中介和距离影响,网络和回路,开放性,远离平衡,随时间变化,组分对整体“无知”。圣菲学者盖尔曼把演化有序性、结构层次性、形态多样性作为复杂性4个特点。大英百科词条把多连通性、非集中控制性、不稳定性、涌现性、分化、多样化和进化能力看作复杂性的特征。我国360百科也给出了4个具体特征,即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黄欣荣认为,尽管复杂性理论流派纷呈,但是复杂性却具有5个共同特点,即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是非还原论;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学科互涉的;它力图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机制;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还原论;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应用新的思维范式。

五、复杂性理论与思维范式

相较于传统科学而言,上世纪80年代诞生的复杂性理论(研究、学科、思想、系统),“不仅拓展了科学研究的疆域,为我们增添了理解自然和理解社会的新理念”。那么,复杂性理论是否引起了思维方式的革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呢?

莫兰也曾探索,复杂性理论是否会“酝酿着人类思维现实的方式的本身中的一场变革”,“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正在以分散的、模糊的、不协调的和萌芽的形式发生库恩称之为‘科学革命’的东西,而一旦它变成主导和基本的潮流就会引起认识范式的变革,并从而引起世界观本身的变革”,并且他“隐约感到了思想的革命在酝酿”。

圣菲研究所成立后,圣菲派打破学科界限,对复杂性不再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他们提出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能够“代表着一种新的态度、一种看问题的新角度和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因此,圣菲研究所的成立,是复杂性理论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也是复杂性范式初步形成的标志。尽管它目前还处于形成阶段,但已经引起了科学界和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一些学者誉为“21世纪的科学”,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运动”。

莫兰曾提出了简单性范式和复杂性范式的概念,并分别提出了13条原则。黄欣荣将13条复杂性范式原则简化为非线性、整体性、自主性、关联性、涌现性和多样性6条,并认为从外在的研究机构、内在的学科基质来看,复杂性范式已经兴起。他认为,复杂性范式无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都与传统科学范式相区别,并在许多领域逐渐取代传统科学范式,从而引起了世界观的变革。

如果对于上述复杂性范式的兴起还存有疑义的话,或许魏宏森的按照组织和复杂性划分的4象限图(见图2)更具说服力。迄今为止,人类对第Ⅳ象限——有组织简单系统的问题,如机械运动,认识得最深,解决得也最好;对第Ⅲ象限——无组织简单系统——的问题有所认识,如统计力学、分子物理学和概率论;对第Ⅱ象限——无组织复杂系统的问题,认识尚处混沌、懵懂之中,尚未形成独立科学;对第Ⅰ象限——有组织复杂系统的问题,认识错位,往往采取还原论办法,化其为有组织简单系统来加以处理,故尚不能揭示其的运动规律,非改变思维范式不可。

尼古拉斯雷舍尔曾说,复杂性既是一种祸害,也是一种福音。虽然人们对复杂性理论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难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也宣传,“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猜你喜欢
复杂性范式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童年的本质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