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视角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2019-03-26 08:10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5期
关键词:伦理文明人类

(南开大学 天津 30035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确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年来我国的资源消耗告急,而且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这也警示我们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当前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为什么把自己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约翰·缪尔(John Muir)、亨利·梭罗(Henry D.Thoreau)等所阐发的各种对森林与自然的感悟,其中,约翰·缪尔认为,归隐森林是灵魂最好的归宿。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架构中包括对贫穷问题、污染与经济、城市环境的建设等,无不侧重于以人的利益为至高无上的价值[1],而雾霾问题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从环境研究的角度而言,事实,可以说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关注的领域,主要思考“是什么”;而价值,则是环境伦理(Environmental Ethics)关注的领域,关注的是“应该如何”。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历来是伦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从事实到价值,或者说从世界之如何到世界之应该如何,则成为伦理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成为实践哲学中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是从环境科学对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与城市环境(urban environment)的事实研究,来探讨环境事实与环境价值之间的关联。

二、当前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影响动物,土壤,乃至对于艺术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对于污染物的分类可以让人类更好了解大气污染。从第一污染物和第二污染物的概念,到分类标准的不断演化,再进行到对主要污染物的介绍,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大气毒物,到近地面臭氧的形成机制,大气毒物所导致的酸雨及其环境危害等,体现了环境科学领域中污染的极大危害性。

(一)雾霾问题产生

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在无风静稳天气状况下,极易在城市大范围发生。霾主要是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有害物质及可吸入颗粒物、灰尘等,它们与雾结合极易,在空气中形成雾霾现象,使空气污染,能见度低,城市陷入灰蒙蒙的污染天气状况。雾霾中有毒有害的细颗粒物也称作 pm2.5,其颗粒极为容易携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病菌,其体积小,扩展范围大,能在空气中存留很长时间。

具权威数据显示,到2016年12月底,我国雾霾污染城市共90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54个,其中石家庄地区pm2.5为614微克每立方米,北京地区pm2.5日均376微克每立方米12月20日,我国中东部地区也出现的大面积雾霾。

雾霾成因有多种,其中重工业企业生产排放极大量污染物是主要原因[2]。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集中了大量钢铁、线材、水泥、煤炭、石油化工、皮毛加工、纸业、发电等重工业企业,其污染物排放量极大,例如泌阳市某家安防公司偷排时段污染物均达 1700mg/nm3左右每小时。

(二)雾霾的危害

雾霾天使得医院门诊挂号人数暴增,其中呼吸道科、肺科就诊人数激增,大量儿童患有肺炎,多地区设立专门科室专看雾霾病。雾霾中的大量有害颗粒首先对人呼吸系统有很大侵害,雾霾颗粒携带的大量病毒、细菌、螨虫及有害物质极易诱发呼吸道、脑血管疾病和各种炎症。雾霾同样严重侵害肺部,吸入大量有害雾霾颗粒物容易诱发各种急性肺部不适、疾病,长期处于雾霾环境容易发生肺炎。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将是雾霾污染地区肺癌的高发期。雾霾同样影响水资源,污染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间接破坏生态平衡、稳定。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同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造成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果要加大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很多地方就需要关停并转很多污染性企业,这将对很多区域的短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把污染性企业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依然在污染中国的环境。

二是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近年来,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上涨态势,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不仅增加了能源安全的风险,也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环境保护两端的相关利益者碰撞。而经济发展落后,是难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环保项目往往具有资金投入量大技术要求水平高、见效慢、收益不明显等特点。即使有好的环保项目,也往往因为资金的限制而搁浅。长期以来,中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一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以减少处理污染的费用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地方政府也为了政绩或是地方的经济发展对那些污染企业予以放行。看不到环保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效益,使这些污染企业一直存在。

其次是相关政策的负面影响。有些旨在发展经济的产业政策客观上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能源生产补贴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等。环境保护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环保制度的约束机制远强于激励机制,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激励,消费者和企业成为制度的被动遵守者,甚至纷纷钻政策空子谋利。现行环保制度使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环保方面发挥作用有限。我国现行环保制度主要以政府监管和治理为主,而对公众的环境权利或环境权益界定不足,处罚力度不强且程序繁琐,限制了司法机关依法介入环境保护,使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受污染影响的公民的合法权益较难得到保障。

再次是环保意识缺失。偏重经济效益,,轻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粗放的经营模式,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质量;重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轻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补偿,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环境执法方面困难重重。由于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环境监控手段落后,基层环境执法力量薄弱,给环境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环境保护存在诸多法制障碍,环境保护法律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不协调,管理部门之间职权不明,法律原则性过强,可操作性差,实践中难以执行。

四、基于环境伦理视角进行问题溯源

在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思想中,主要以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伦理思想为代表,而黄石公园的狼的再度引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西方文明在约翰·缪尔、梭罗的引领,以及自20世纪下半叶转向环境视野的倾向,这是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后,反思自己的路径,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走向了人与自然和谐,而改变了人征服自然的初衷。而在东方文明中,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便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此后儒家始终秉承天人一体的思想,但是理论上的架构总来不及应对现实的改变,因此环境之退化在历代成为不争的事实,以《象之退隐》一书所揭示的为例。反思我们当今社会,发展中有许多方式,是背离中华文化奠定其格局之始时对人与自然关系之构架的。

(一)雾霾问题本质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它被人称为人类中心主义,其只谈人和社会伦理。工业文明仅仅承认人有价值,否认自然界的价值。它仅仅谈人的道德,不谈自然界的道德。有着悠久历史的工业文明虽然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它也带来了严重的地球资源耗损、环境污染等问题。雾霾问题就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缺陷,它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产生,我们的地球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支撑工业文明的发展,为了长久的生存,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工业文明的成果,寻找新的出路、新的解决方式。生态危机催生了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生,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环境伦理。首先何为伦理?伦理学就是一门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其研究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它古老并且有着悠久历史,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身、完善他人和完善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人与人之间逐渐形成的习俗、规范的基础上,产生了对人的这些关系的思考,从而形成了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并发展为较为系统的伦理思想,进而产生了伦理学。

(二)环境伦理是应用伦理学

它结合了环境问题、环境研究科学和伦理学,其是一种新兴的学科。环境伦理把视野从人拓宽到整个自然界,它探寻维护的是整个自然界的权益,探究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环境伦理给当前雾霾问题很大的启发。环境伦理的首先原则是尊重、爱护自然。对自然的尊重、爱护是环境伦理的首要前提和最重要观点。科学事实早已说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与自然界紧密相关[3]。

人和自然界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征服自然、为所欲为的改造自然是极不科学的,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报应到的人类自己身上。雾霾问题反映出我们多数企业、人民的思想还停留在黑色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过度的物质追求充斥着我们的大脑。人类目前仅仅以自身为中心,只关注自身利益,没有意识到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没有认识到自然给予的资源是有限的,没有看到过度需索自然的严重后果。这些必然会导致人类发展的困境,伤害到人类自身。

五、环境伦理视角下解决措施的探讨

西方文明早期坚持以人为中心,认为人类有能力统治自然,在走了很长一段弯路后,在今日则更强调自然的伟大,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基于现有的理论体系,不断推进环境哲学的进展[4]。在此基础上,无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存在多少差异,最终会在自然面前以敬畏之心超越人类自身与民族文化、种族文化的局限而走向共同进化、实现大同的理想。本文提出了一个设想,就是如果世界上各种文明都能亲近自然,因自然创造之无比的奇妙性与美,放下争端,不仅放下人与人的争端,也弃绝人与自然的争端,尊重自然之进程,以谦逊的姿态面对自然,世界将会无比和谐。

荒野,或者说作为生态系统的原初状态的大自然,是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性的生命共同体。正是因为大自然具有这样丰富的精神价值,我们才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平等地对待大自然,和环境、和大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些,也正是生态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5]。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在《哲学走向荒野》一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奇妙情感,既恐惧又亲近的、若即若离式的、虽远离却又无时不刻渴望归去的那种复杂情感作为课程的结束,并以梭罗的名言劝诫大家成为大自然的道德代言人,为大自然发声,为环境倡言。

因此,首先应该反省旧认识,树立新思想。由雾霾问题可见,现如今人类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工业文明时期的观念。仅以人类自身为中心不仅是错误的,还是滞后的,更是非常危险的。社会及政府应该大力宣传教育21世纪新的文化、新的观念—环境伦理学,并且尽最大努力使人民接受生态文明并体会到生态建设带来的长远好处,树立非人类主义中心论思想。其次,强化、完善企业问责机制和各项法律法规。政府应在环境治理中起到宏观调控、具体治理双面作用。要深入人民群众进行调研,多听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做到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管、及相关企业的惩处力度。政府要督促企业整改,督促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企业知法、守法、不犯法,树立生态理念绿色生产,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再次,所有的思考都应该立足于我们自身,我们这些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当代的环境与社会的多重危机之下,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样的机遇,创造什么样的未来,这也是这雾霾带给我们思索的延续。而关于“善”的本质的思考,显然还没有结束。

基于此,一个人如果对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我们生活和行动于其中的、支持着我们生存的生命之源没有一种关心的话,就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爱智慧的人。

猜你喜欢
伦理文明人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