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活动持续,“病弱”的苏丹能否承受

2019-03-26 08:20董冰
世界知识 2019年5期
关键词:巴希尔抗议者苏丹

董冰

席卷苏丹全国的抗议活动已持续两月,但势头未减。抗议引发暴力升级,办公楼、车辆、铁路等公共设施遭焚毁破坏,示威者与军警的冲突导致人员大量伤亡。苏丹官方2月7日表示已有31人因与抗议有关的暴力事件而死亡,而人权机构声称真实死亡人数超过50人,并指责当局向抗议者发射催泪瓦斯和实弹,呼吁国际社会向巴希尔政权施压。本次抗议活动因历时长、范围广、参与者多样,被称为巴希尔30年执政生涯中的“最大危机”。

抗议活动“常态化”

去年12月19日,北部城市阿特巴拉首先爆发抗议示威活动,之后迅速向包括首都喀土穆在内的多地蔓延,扩散至全国18个州中的15州35市。诱因是面包和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物价飙升,后逐渐升级为对巴希尔政权的声讨,一些抗议者打出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标志性口号——“人民希望政权倒台”。最初几天大多数抗议活动无明确组织者,12月25日苏丹职业者协会召集示威者向总统府进发,要求巴希尔立即辞职并成立过渡政府,扮演起“引领者”角色。该协会成立于2014年,是由医生、工程师、记者、大学教授等多行业组建的伞状组织,此前一直计划在喀土穆游行要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此次发起了有组织的游行和全国性罢工。随着抗议持续,苏丹各大反对派也陆续表达了对抗议诉求的支持。今年1月,苏丹职业者协会和多个反对派团体共同发起了《自由与变革宣言》,呼吁巴希尔政府下台,同时致力于“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政權更迭”,并继续在全国各地发起抗议。近两个月来,苏丹每天都有人群走上街头示威,抗议活动呈“常态化”趋势。

巴希尔拒绝妥协

巴希尔明确表示不会因抗议活动而下台,称“只有通过投票选举才能更换政府,而不是通过实施破坏和抗议行动”,呼吁反对派领导人“为即将于2020年举行的大选做好准备”。苏丹当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软硬兼施,力图稳定局势。抗议爆发后,当局向事发地区加大军警部署,实施紧急状态,关闭学校,防止骚乱扩大,并逮捕了大量抗议者以及反对派领导人。军方领导人誓言军队全力支持巴希尔。巴希尔多次发表公开讲话,将暴力流血事件归咎于国内外“渗透者”的破坏。另一方面,拿出和解姿态,声明尊重民众的和平抗议诉求,谴责蓄意破坏行为。司法部长主持成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抗议活动中的流血事件,国家情报和安全局长会见被捕抗议者了解其示威诉求并释放大量在押者。巴希尔公开表示抗议者大多是前途渺茫的年轻人,承诺发展经济、进行“真正的改革”,使人民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紧急向有关地区调运物资,平抑物价,并向地区国家寻求援助以稳定经济形势。

2017年12月24日,苏丹民众欢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来访。

总体而言,国际社会并不倾向于推翻巴希尔政权。卡塔尔、沙特、埃及、巴林等众多阿拉伯国家担忧抗议风潮延及本国,纷纷表态支持巴希尔。阿联酋已向苏丹提供3亿美元援助款和112吨燃油,俄罗斯和土耳其也提供了燃料、小麦等援助。欧盟驻苏丹大使表示欧盟愿意支持苏丹政府实现持久的安全和稳定。联合国对巴希尔推动南苏丹和中非的和平进程表示肯定。美国务卿蓬佩奥是首位提及希望苏丹人民实现“政权更迭”目标的外国高官,但也表示“应由苏丹人民领导,而不是受外部控制”。

经济衰退,民生疲敝

苏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虽然上世纪末以来依托石油资源实现了较快发展,但2011年南苏丹独立使其失去75%的石油收入,此后财政收入锐减,贸易赤字猛增,通货膨胀日益高企,本币贬值严重。对此,虽然巴希尔将发展农业作为国家长期战略,并加大石油及黄金等其他矿产的勘探力度,力图打造新的创收渠道,但这些产业底子薄弱,加之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短期内都难见成效。此外,美国1993年将苏丹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1996年起对苏丹实施制裁。2017年10月,美国因苏丹在多个方面采取了“持续的积极行动”并在反恐、地区冲突问题上与美合作,解除了部分对苏制裁。但苏丹经济禀赋太弱,出口等在短期内难以提升,外汇来源依然稀缺,制裁解除反而迅速推高了黑市上的外币需求和价格。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巴希尔政府采纳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决定进行经改,取消小麦和燃料等补贴,成立专门委员会根据市场状况不断下调苏丹镑汇率。然而,虽然美国取消了部分对苏制裁,但苏丹尚未说服美国将其从“支恐”名单中拿掉,因而无法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构获得贷款,来补充亟需的流动性并针对弱势群体进行补贴。再加上全球经济形势不佳、油价低迷、外援减少等不利因素,苏丹经济困境日益凸显,回天乏力。广大贫困民众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对未来失去希望。

民众对国家财富的分配方式亦积怨已久。苏丹长期内乱,虽然旷日持久的南北内战终于在2005年结束,但达尔富尔、南科尔多凡州和青尼罗河州的反政府武装仍与政府军长期对峙。2014年以来巴希尔倡导“全国对话”,欲通过谈判实现民族和解,多次在南、青两州宣布单方面停火等,但因围绕权力和利益分配分歧较大,达成和解的前景依然渺茫。苏丹大部分国家预算用于军事和安全部门,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项目占比极低,加之贪腐盛行,民众长期不满。此外,广大农村地区长期被边缘化,政府急于缓解首都经济恶化形势,尽力将小麦和燃料等物资优先供应喀土穆,这意味着其他地区的供应被削减,导致首都以外地区基本生活物资奇缺。本次抗议活动从边缘地区开始爆发并非偶然。

“下台就好”?

在抗议活动中,代表性的标语包括“下台就好(Just fall, that is all!)”,这体现出民众对现状的绝望,或者也暗含着对实现政权过渡、以民主求发展的憧憬。实际上,现年75岁的巴希尔身体不佳,近年已屡次表达退意。但执政党“全国大”视其为本党掌权和维持国家稳定的不二人选,数次力推其继续参选。西方则长期指责其“独裁”,2009年海牙国际刑事法庭指控其犯有“战争罪及反人类罪”,向其发出逮捕令,巴希尔成为首个被通缉的在任国家元首,给其出行带来极大困扰。例如,2015年巴希尔前往南非参加非盟首脑会议期间,南非司法部门试图将其逮捕,迫使其匆忙回国。迄今,海牙国际刑事法庭并未正式撤销对其的逮捕令。担忧解职后被移交海牙国际刑事法庭也是巴希尔坚决不下台的重要原因。对此,有抗议组织者建议保证不将其移交,换取其立即下台。可见抗议者们非常迫切地希望实现政权更迭。

这不由使人联想到八年前席卷中东的“阿拉伯之春”。2011年苏丹也爆发了反政府抗议,但巴希尔应对得力,成为少有的安然过关的阿拉伯共和国领导人。几年过去后,利比亚已四分五裂,埃及重回威权之路,突尼斯成为“阿拉伯之春”仅存的“成功样板”。最近几年,埃及、突尼斯、约旦、摩洛哥等国亦不断爆发大规模民众示威。但与2011年的“街头革命”相比,其内涵已经改变——由于长期困扰中东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失衡、就业率低下等问题至今未解决,民众更多呼吁当权者更多关注民生,促其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相对各邻国,苏丹民众并未在2011年经历“政权更迭”的“除魅”,绝望的民众仍迫切地以“推翻独裁者”寄托苏丹光明的未来。但对于“病弱”的苏丹来说,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难题,无论谁是领路者,都只能在崎岖的道路上挣扎前行。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巴希尔抗议者苏丹
再见,苏丹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泪中前行
图记
“苏丹”之死
南非突然禁止苏丹总统离境
乌反对派结束占领基辅市政厅
苏丹总统访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