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意的孩子,究竟如何培养?

2019-03-27 01:49Echo
家教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沃顿格兰特创新者

文/Echo

我家闺女一岁半,现在已经能听懂不少指示,能指出自己和妈妈的鼻子耳朵,知道吸尘器、木吉他放在哪,也开始喜欢自己拿主意。

比方说上个周末,全家打算一起去城西的森林公园赏枫。虽然天高云淡,但温度骤降,自然要给闺女穿厚点。可小仙女不走寻常路,临出门偏偏看上了衣架上粉纱的蓬蓬裙,好说歹说,终于同意在蓬蓬裙下边加了一层绒裤和厚袜子才算顺利出门。

我和老公一向都鼓励女儿自己做选择,以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我判断,从而形成创意思维。但这两个月,女儿开始爆发出强大的自我意识,创意的举动也开始层出不穷——这么大点娃,就对时尚有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眼光,爱穿粉色裙子、有蝴蝶扣的鞋子;吃饭也不忘玩杂技,吃了一半手抓面,忽然把碗连面当作帽子扣在头上。让我和老公头疼不已,也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一些怀疑。

前两天,听了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世界著名商学院之一)教授亚当·格兰特教授的访谈,很受启发。访谈主要讲孩子的创新,提到了如何培养出有创新力的孩子,我们也想和与我们有同样困扰的父母们分享两点体会。

制订规则,还是分享价值?

带孩子到朋友家做客,或是接待客人,孩子如果举手投足之间彬彬有礼,说话大方得体,吃饭遵守餐桌礼仪,基本上会得到客人的称赞,父母也会觉得特别骄傲。

懂规矩有礼貌虽然好,但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培养出看起来相似,实际有很大差异的孩子。

比如,让孩子等客人都上餐桌了再开始吃饭。一种方法是直接告诉孩子,这是我们家的规矩,你必须遵守。另一种方法是告诉孩子守规矩的原因——等大家都上餐桌了再吃饭,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全家人都认为很重要的事。

前者制订规则,后者分享价值,看似都培养出了知书达理的孩子,但是从长远来看,给孩子的影响非常不同。

前一种教育模式下,孩子记住了这个规则,将来在学校里,在公司内,可能是个遵守规则的好学生和好员工,虽然也能过得衣食无忧,但因为他们习惯遵守规则,而不会打破成规,也很难有飞跃性的成绩。后一种教育模式,传授价值而非教授规则。孩子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习惯独立思考,不会墨守成规。

提前完成、从不拖延,这样好不好?

格兰特教授谈到了一些创新者的特质,有一条挺让人意外的:很多创新者其实都相对爱拖延。

格兰特谈到的一个例子,是他曾经错过的一个投资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沃顿商学院的学生团队开发出来的,预计开通一个网站。结果在网站要上线的前一天,他们的网站还没能正常运行。亚当教授非常果断地决定:这样不给力的团队不值得投资。

结果呢?这家当初不被格兰特看好的创业公司,现如今成了大名鼎鼎的Warby Parker(一家互联网眼镜品牌),被评为世界最有创意公司,目前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次都快速完成作业,这样的孩子固然很好。但是新点子需要时间慢慢孵化。在时间表的压力下,不论大人和孩子都会减少尝试其他更好的选择的努力,而选用最熟悉简便的办法,如此一来,当然也就很难有新的好想法。

其实,培养出一个有创意的娃有两个简单原则。第一,传授价值,而非教授规则。第二,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孵化新想法。

不过拖延症也有时间限制,那些永远在车库里憋大招的创业者,和永远有各种理由不写作业的娃一样,都需要回到现实,孵化时间够久了,最终要开始行动。

猜你喜欢
沃顿格兰特创新者
50只狗命丧桥底只因受过诅咒?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创新成果展示——唯创新者强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守正出奇话创新
沃顿商学院:这里走出了巴菲特、马斯克,还有特朗普
我在特朗普母校读本科(我的留学故事)
用“良药”换回宝马
《创新者的培养》
把握中国的创新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