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好人·时代楷模”先进事迹简介

2019-03-27 01:08
共产党员·下 2019年2期

2014年

钱学余

钱学余,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党的十八大代表。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2014年8月25日,当选“辽宁好人·时代楷模”。

1991年,高中毕业后的钱学余被选举为小平房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 元,不少人家穷得叮当响。钱学余以其为民务实清廉的优秀品质和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认可。村委会连续7次换届选举,他都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1995年,钱学余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怎么才能让村里富起来,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钱学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利用小平房村铁矿石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带领全村人开矿致富,又把矿企收入反哺于农业,组织党员群众修建了高标准果树台田,退耕还果,改造了老果园,逐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2006年起,小平房村建起420栋、户均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而且配套集中供暖、供气、供水,电话、有线电视、宽带入户。多年来,小平房村用于工程建设、环境美化、改善民生的投资超亿元,这些钱的使用,都严格履行财务制度,笔笔有账、件件公示,群众心服口服。

20多年来,钱学余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图强奋进,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朝阳首富村、“辽西第一村”,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赢得了广大村民的爱戴和拥护。

李超

李超,1989年6月从鞍钢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工作,现为鞍钢集团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首席技师。

参加工作30年来,李超先后担任检修车间钳工、点检员、点检长、副作业长、作业长等职务。他崇尚知识、钻研技术,勇于创新、甘于奉献,通过发明创新,解决了多种设备的技术难题,从一个“抡大锤”的普通钳工成长为负责设备运行维护的“技术大拿”。他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 项、专有技术4 项、国际发明金奖1 项,59 项成果获得厂级以上奖励,创造经济效益1.3 亿元以上,是成果显著的“创效大户”、职工认同的“工人发明家”。他主导完成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获得201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鞍钢历史上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一线职工。2014 年,李超在第八届中国发明家论坛开幕式暨发明创业奖颁奖大会上,代表全国95 名“发明创业奖·人物奖”获奖者发言,并获得“当代发明家”称号。

李超是继孟泰、王崇伦、郭明义之后,在鞍山地区涌现出的又一位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是当代产业工人的创新楷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工人阶级情系企业、争创一流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展示了新时期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的崭新形象。

孙利东

孙利东,生前系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东鞍山铁矿铁运作业区电机车点检员。2014年5月13日,他在下班途中为抢救一幢失火高层居民楼中受困群众,不幸牺牲,年仅48岁。

孙利东不仅是一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献身的见义勇为英雄,更是一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爱党爱国、敬业进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优秀员工。1986年,20岁的孙利东从鞍钢矿山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东鞍山铁矿,在铁运作业区先后担任电机车司机、司机长、班长和电机车点检员。28年来,他经常第一个来到岗位,最后一个离开,不知加了多少个班。在担任司机和司机长期间,他所在的机台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一直是作业区“标杆机台”。在生产岗位上,孙利东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多年来,孙利东积极参加技术创新,进行小改小革活动。他提出的4 项专有技術被鞍钢采纳;他积极参加全面质量管理及QC小组活动,所在小组被评为“冶金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是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的骨干志愿者,多次参加无偿献血、义务献工、敬老助残和爱心捐助活动,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多次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直到因奋力扑火救人而英勇牺牲。

从老英雄孟泰到王崇伦,从雷锋到郭明义,鞍山是一座英雄辈出、充满大爱的城市。孙利东就是在他们崇高精神的感召下成长起来的。孙利东是新时期共产党员和当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是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

2015年

毛丰美

毛丰美,生前是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实业公司总经理。1949年,毛丰美出生于大梨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80年当选为大梨树大队大队长,1983年任大梨树村党支部书记,1992年当选为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从1993年起,连续当选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毛丰美当上村干部那天起,“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成为他人生的理想和信条。哪户村民看准了好项目,经村里考察可行,就免费为其提供农用物资,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从1985年开始,大梨树村每年都以致富基金的形式向村民无偿发放农用物资,累计投入达1000多万元。在村民心中,毛丰美就是他们的顶梁柱,有了他的支持,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发展生产。为了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毛丰美带领全村人艰苦创业、脱贫致富,使大梨树村由贫困落后的穷山村变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毛丰美是全国劳动模范,连续5届、22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忠诚履职,积极为农民代言,为百姓办事,所提近200件建议和议案,件件涉农,农民称他为“最敢为农民说话的人”。2014年9月,毛丰美同志因病去世,享年66岁。毛丰美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干”字当头、拼搏进取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创新品格,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毛丰美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范带头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

董福财

董福财,生前是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他用毕生的心血阻挡沙土侵蚀、浇灌绿色村庄,经过不懈奋斗,使昔日被沙丘包围隔离的落后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甸子村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半个世纪前,这里寸草不生,终日风沙漫卷。1996年,国家相关部门派来工作组,给出了北甸子村整体移民的规划。董福财当时想:“咱们迁走了,国家还得派人来植树,不如咱们自己干。”刚开始,村民对在沙地栽树充满疑虑,董福财就带领妻子和孩子在沙地进行造林绿化,虽然吃了很多苦,却实实在在地让村民看到了在沙地上栽树的可能性。后来,董福财和村民们共同摸索出一整套在沙地上栽树的科学方法,造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北甸子村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8%,高于彰武县的平均水平。

过去,阻碍北甸子村发展的除了风沙,还有地理位置偏远、行路难这一“绊脚石”。由于沙子松软,村民平时运送东西得靠马车,机动车根本用不上。从2002年起,董福财带领乡亲们投入到修路热潮中,很快结束了北甸子村没有柏油路的历史,为村民脱贫致富扫清了障碍。

2015年3月,由于长年辛劳,年仅63岁的董福财因肝癌去世。他用无私奉献的一生,诠释了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公仆情怀。30多年来,他以共产党员的担当、坚守和奉献,为北甸子村修通致富路、摘掉穷帽子,带领乡亲们实现了治沙梦、筑路梦、致富梦。

王桂兰

王桂兰,辽宁省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支书24年,患白血病21年,凭着为百姓办事的“实”和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王桂兰成为百姓心中的“最美村官”。

1995年,39岁的王桂兰当选为正二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正二村旧村部几乎倒塌,村里全是泥泞的道路,欠外债37万元。王桂兰挑起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重担:制订发展规划、引资建厂、修路治河……

1998年8月,正当王桂兰全身心投入村里事务时,她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做骨髓移植,需要30万元治疗费。村民们知道她是为这个村累病的,纷纷要为王桂兰捐款。王桂兰坚决不同意,最终决定采取保守治疗。21年来,王桂兰数次发病被送到医院救治,每一次都坚强地挺了过来。村民们目睹了王桂兰在艰难岁月中,带领大家把村里的37万元外债还上了,豆芽专业户、养猪专业户的腰包鼓了,村里的柏油路通了,路灯亮了,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和助学助耕养老服务队,正二村获得了各种荣誉……乡亲们终于抬起了头,挺直了腰杆,纷纷富裕起来,而王桂兰自己家还是老样子:30年前建成的两间平房,屋檐已经塌了半截,屋里的冰箱、彩电都是已经使用多年的。2007年年初,就在村里發生喜人变化、村民开始逐渐过上好日子的时候,王桂兰的丈夫被查出癌症晚期。丈夫临终前,王桂兰握着他的手说:“对别人的承诺,我都说话算话了。唯独对你,我没有兑现啊!”

王桂兰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农村,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为己任,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特别是在身患重病情况下,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全心全意为村民谋福祉,赢得了群众的信赖。王桂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是优秀基层干部的代表。

魏国升

魏国升,辽宁省朝阳市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参加工作至今,他已累计捐资助学32万元。

2000年,魏国升调任朝阳市地税局社保科科长。他身先士卒,搞宣传、跑企业,联系财政局、人社局、银行等单位,起早贪黑、马不停蹄。15年来,魏国升带领社保科累计征缴社保费用达189亿元,为13.7万名离退休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以德治费,为国分忧”的理念,研究出“先费后税、以税控费、重点稽查、税费统征”的社保费征缴办法并在全国推广;总结并推广了“四四三一”工作程序。在工作中,魏国升接触到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每年“助残日”,他都到聋哑学校捐款。多年来,他先后资助过176名中小学生、1名残疾人大学生,帮扶过8名孤寡老人,协调有关部门为3户困难农民建了400平方米住房,帮助双塔区前进社区41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户均一人就业”,累计安置了3275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魏国升还带领部分党员、共青团员、积极分子和进步爱心人士组建了“魏国升志愿者爱心服务队”,成为当地重要的公益力量。2015年3月4日,魏国升被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魏国升不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学雷锋、学郭明义的优秀代表。

李玉明

李玉明,生前是葫芦岛市群众艺术馆馆长。2014年8月,因连日工作操劳突发脑出血,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6岁。

李玉明从小就热爱文艺。他不但擅长演奏二胡、唱二人转和歌唱表演,在作曲方面也很有造诣,创作的《啊!田野的风》《我的心贴着祖国》《闹海潮》等50余首歌曲在不同刊物上发表,1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葫芦岛市建市晚,群众文化工作一度在全省处于落后状态。李玉明上任后,开始寻找症结、研究对策。在李玉明的努力下,葫芦岛市的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全市举办农民艺术节、少儿器乐专场演出、“服务农民工”专场文艺演出及美术、书法、摄影展等活动400余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他还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国家、省举办的群众文体比赛活动。在参加国家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评选活动中,由于李玉明的认真策划,对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最终使二重唱《小船》、油画《某年·某月》等优秀作品榜上有名。

从事文艺工作30余年,李玉明坚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信念,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毕生致力于群众文化事业,为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李玉明是文化宣传战线的优秀代表,是一心为民的基层党员干部的楷模。

孙德忠

孙德忠,生前是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15年7月23日,孙德忠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52岁。

孙德忠的人生轨迹和东北振兴一直紧密联系在一起,振兴大连的“账本”上洒满了他的汗水。大连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启动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的“三大战役”,孙德忠是重要的策划者和参与者。东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从申报到获批,孙德忠作出了重要贡献。去世前两个月,孙德忠正在主持起草《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这是他为这个城市如春蚕般吐出的最后一缕丝。在孙德忠和善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严正的心,有着不可触碰的原则禁区。企业想要走关系,请求孙德忠给予“方便”,他一视同仁,按章办事。但当企业面临审批瓶颈问题时,孙德忠总会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帮着修正报批方案。

孙德忠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培育扶持新兴产业、争取国家重大产业布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一大批牵动地区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短暂的一生,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2016年

姜妍

姜妍,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她成功设计创造了我国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被誉为“国家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

“压缩机”这三个字,在很多人看来,很难和一个外表纤弱的女子联系起来。作为工业生产的核心,设计生产外表坚硬冰冷、噪声轰鸣的压缩机往往是男人的“专利”。但在姜妍眼中,这个大机器却如同自己痴恋不已的“恋人”。

姜妍入职沈鼓集团22年,带领技术团队,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倾情奉献,在大型乙烯装置机组、大型天然气液化、丁基橡胶装置等几十个重大项目中不断突破,尤其是继主导设计出我国第一台45万吨乙烯压缩机后,又成功设计制造了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捍卫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在姜妍的带领下,她的团队成为集团设计院的骨干力量,为沈鼓集团陆续签下了几十个重大项目,使沈鼓集团能够完成多个领域压缩机的成套供货任务。2013年至2014年,姜妍带领团队承担惠州120万吨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组的设计,成为我国压缩机设计史上又一个里程碑项目。

依靠姜妍的创新成果支持,近些年来,沈鼓集团签下大型乙烯装置机组等几十个重大项目,合同总额近30亿元,为国家节省外汇50多亿元。巾帼不让须眉,姜妍已成为我国石化装备领域引领科技创新的“女超人”,如今,她依然奋战在压缩机研发的第一线,不断书写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工匠精神。

唐云鹏

唐云鹏,现任沈阳铁路局沈阳动车段检修车间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动车检修的技术攻关和培训工作。唐云鹏由最初的机车“黑匣子”检修工人,经过不懈努力一步步成长为中国高铁动车检修行业的领军人物,创造了中国高铁领域的“十个第一”,被誉为“动车巧匠”,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铁路高技能人才。

中专毕业后,唐云鹏被铁路局分配到生产任务重、人才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的苏家屯机务段。善于钻研的唐云鹏受命成为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俗称“黑匣子”)检修工。在这个岗位上,唐云鹏一干就是十年。随着中国高铁井喷式发展,动车检修出现了大量岗位缺口,唐云鹏毅然肩负起了培育动车检修人才队伍的重任。2014年10月,沈阳动车段和段党委成立了“云鹏工作室”,开设了“云鹏讲堂”“云鹏课题组”“云鹏集训营”。这里不但成为沈阳铁路局动车检修技术人才培育的大本营,还成为全路动车检修人才特别是CRH5型动车检修人才的培训基地。唐云鹏从事动车检修工作十年来,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日;由于长期俯身工作,再加上休息不好,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疾病、过劳性心肌炎。对于这一切,唐云鹏无怨无悔。他说:“自己的付出有价值、有意义。亲身经历沈阳局乃至中国高铁从零起步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看到高铁给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看到高铁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深感骄傲和自豪!”

邹笑春

邹笑春,生前系辽宁省抚顺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治疗与关爱中心主任,主治医师。2016年6月1日因患胆管细胞癌去世,年仅44岁。

1992年,20岁的邹笑春从卫校毕业后,到抚顺市传染病医院实习。很多同学觉得这份工作不安全,纷纷离开,而邹笑春却选择留了下来。面对艾滋病感染者逐渐增多的状况,2006年下半年,医院决定成立治疗艾滋病的专门科室,邹笑春主动请缨,担任了科室的负责人。为了从心理上开导艾滋病患者,邹笑春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不管多晚,只要有患者打来电话倾诉,她都认真开导。防艾十年,邹笑春不知道组织了多少场公益活動。在她的带领下,很多志愿者加入社会性防艾工作中。艾滋病阴霾从一个个患者脸上散去,邹笑春却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病倒了。2016年4月21日,邹笑春被诊断为肺栓塞,并发现患有癌症,癌细胞已经出现骨转移和脊柱转移。邹笑春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她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守在疾病预防控制第一线。即使在住院的日子里,邹笑春仍然接听患者的电话。2016年6月1日,因抢救无效,邹笑春离开了她无比热爱的世界,离开了她一直牵挂的患者。

邹笑春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心系患者、履职尽责、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展现了优秀共产党员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无私无畏的精神风采。在传染病面前临危不惧,珍爱患者生命,不计个人得失,忠诚履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神圣职责,邹笑春是新时期辽宁医疗卫生战线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

王绍永

王绍永,辽宁省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党委书记,他是“毛丰美”式优秀基层干部的代表,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典范。

1992年,村里创办了小型轧钢厂,派王绍永负责经营。1998年,按照国家政策,村里通过竞标把工厂转制交给王绍永管理,条件是替村里偿还140多万元的债务,王绍永不仅拿出全部积蓄,还借钱还债,并主动提出每年向村里捐赠20万元。靠着经营钢厂,一次次经营升级,前杜村的日子变好了,王绍永也富了。2012年,王绍永把村里5家钢铁企业联合组建成立了“辽宁前杜实业发展集团”,成为一家年产值28亿元、纳税5亿元的辽阳县民营企业龙头。有了经济实力,王绍永搞起了“村企共建”,企业累计投资1.3亿元,全部用于前杜村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村部、学校、幼儿园等公共设施,供气站、供热站等公益设施建设,使前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王绍永的带领下,如今,700余户村民全部入住楼房新家。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文化宫;开设保健站,引进物业公司,配备专业保洁员;幼儿园配备了美式校车……王绍永信心满满,他要带领村民打造观光旅游村,把前杜村建成北方第一村,打造成中国最美的草莓特色风情小镇!

王绍永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牢记宗旨、干事创业、忠诚担当的优秀品质和不忘初心、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他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是优秀基层干部的代表。

2017年

张菊香

张菊香,现任辽宁省金秋医院名誉院长。她坚持“干”字当先,勇挑重担,带领职工苦干实干,将医院建设成为现代化医院。

张菊香退休后创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组建了“菊香爱心团队”,深入乡村、社区、敬老院、机关和学校,送医送药送健康,送慰问品和衣物等,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医学科普知识。

1993年,辽宁省委决定成立金秋医院(辽宁省老年病医院),时年56岁的张菊香被任命为筹备组组长。她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起了辽宁第一家老年病三级甲等医院。张菊香每年坚持下基层,为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义诊、送医送药,举办知识讲座、普及健康常识。从2015年起,她成立了“菊香爱心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13次深入基层,行程上万公里,服务群众4万人次。张菊香在医院领导岗位上干了近30年,医院每年公务招待费不超万元,这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实属罕见。如今,作为金秋医院名誉院长,已经81岁的张菊香仍然日夜奔忙在干部保健、老年病防治的第一线。在她的眼里,当院长可以退休,但为党尽责、为民服务永远不能“退休”。

张菊香对党忠诚、甘于奉献、忘我奔波,把自己的一生深深融入真诚服务老干部的工作中,对待老同志、老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精心照料、及时救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挽救生命的奇迹。卫生部曾专门来函表彰,称金秋医院是“兵贵神速、配合默契、训练有素的急救尖兵”。

刘晓云

刘晓云,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站客运车间客运值班员。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秉承“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理念,扎根服务一线,真诚奉献社会。

作为全国劳模吕玉霜最小的徒弟,从走上“吕玉霜服务台”这个岗位至今已16年,刘晓云刻苦学习各种服务、急救知识,练就了“问不倒”“问不恼”的过硬本领。她总结创建了“巧用礼仪表达、熟用英语对话、通用哑语手势、活用人文地理常识、善用常见疾病应急处置、妙用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六用”服务法,在全局广泛推广,赢得了南来北往万千旅客的称赞。

在刘晓云的带动下,大连站86名干部职工自发组建了“刘晓云服务研讨组”,每个人都把传递爱与温暖当成使命。近年来,刘晓云成立了“刘晓云工作室”,组建了“刘晓云劳模服务队”,开设了“刘晓云服务团队”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提供事项预约、失物招领等服务。她还申请建立了由200多名经常乘坐火车的重点旅客组成的QQ群,为他们提供进站、乘车、出站等一条龙网上预约服务。“刘晓云工作室”成立两年来,已累计帮助残疾人购票、乘车超过1.5万人次,收到各种表扬信200余封,锦旗30多面,为旅客安全、方便、温馨出行架起了服务的“连心桥”。

曲建武

曲建武,现任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0多年来,曲建武始终奋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3年3月,出于对辅导员工作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曲建武主动向省委提出申请,辞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职务,回到教书育人一线,成为大连海事大学一名普通的辅导员。他信仰坚定、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待生如子,用自己“教师——官员——教师”的别样人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园丁赞歌。37年来,他一直耕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片“田野”上。无论是做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凡的辅导员,还是官至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巡视员职位,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面对社会上个别人对这片“田野”抱有偏见的时候,他始终践行一个理念——既然选择了,便绝不放棄。37年,他没有离开过这片“田野”一天,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这片“田野”。他说,在大学里,做学问不难,难的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不难,难的是让学生通过老师的人格影响树立起正确且坚定的人生信仰。教育就是一种爱,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如子是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诠释。教学给曲建武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每天他们都围绕在我的身边,他们的笑声、匆忙的脚步声、琅琅的读书声,奏响了我人生最美妙的乐章!”

辞去正厅级职务6年,曲建武没有一丝后悔,有的只是满满的自豪。“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学生工作,我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片田野上画上我人生的句号!”

李玉萍

李玉萍,生前先后担任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工农街道奥林园社区、荟萃湖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她扎根基层一线,始终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2017年6月13日,李玉萍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61岁。

李玉萍最让人感动的,不是她担任社区书记以来获得的130多项荣誉称号和社区办公室里琳琅满目的奖杯、锦旗,而是她多年如一日,以社区为家,心系百姓、勤勉敬业、乐于奉献的情怀。1999年12月从企业退休后,李玉萍先后到奥林园社区、荟萃湖社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18年来,她在社区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感召党员群众,把社区居民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听党话、跟党走。她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社会基层治理创新,推行“街道—社区—楼院—楼长”管理模式,把党支部建在楼院、党小组建在网格,带领党员群众改善社区环境,协调解决私搭乱建、垃圾堆放等问题,使社区成为花园式开放社区。

李玉萍从事社區工作18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社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诠释了共产党员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018年

李光祥

李光祥,1938年12月生,1954年7月入伍,1956年入党,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从原64集团军副政委岗位上退休。现任大连市沙河口区宣讲团的主要成员,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第三任团长。李光祥入党63年,始终坚定信仰、牢记宗旨,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国防和青少年教育事业,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辽宁省雷锋奖章”“辽宁省关心下一代优秀个人”“沈阳军区先进退休干部”等荣誉。

李光祥始终以传承雷锋精神为己任,积极向广大群众传播党的思想、宣传党的理论。退休23年来,李光祥积极参加街道社区和谐建设和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他不顾年老体弱,常年奔波在大、中、小学校,街道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部队,为社会各界义务作报告900余场,听众达50多万人次,向灾区、红十字会、希望工程等累计捐款近20万元。

张喆

张喆,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辽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26年来,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四次、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六次,先后获得“辽宁省最美警察”“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并被认证为“辽宁省禁毒专家”。2018年5月19日,作为辽宁公安英模代表,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张喆同志政治过硬,面对复杂的禁毒形势,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为维护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不懈奋斗;他牢记使命,多次与犯罪分子以死相拼,是战友眼中的“拼命三郎”、毒贩子眼中的“克星”;他业务精湛,弹无虚发,是全省知名的优秀实战教官,指挥参与侦破重特大案件上百起,组织参与抓捕上千次,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几千人次;他廉洁自律,多年来无数次抵御巨额金钱诱惑,生活俭朴,一件皮夹克穿了20年。他把一切精力都放在研究案件、抓捕罪犯上,是全国禁毒战线上的“刀锋战士”。

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

黄群,男,中共党员,1967年5月生于湖北武汉,1989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同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国家重点武器装备型号产品科研及管理工作。先后任第七一九研究所质量处副处长、处长、副总质量师兼质量部主任、第七六〇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宋月才,男,中共党员,1957年1月生,辽宁丹东人,1976年12月入伍,1983年毕业于青岛海军潜艇学院。历任航海长、副艇长、艇长、某基地副主任,2011年11月任第七六〇研究所某试验平台负责人。

姜开斌,男,中共党员,1956年12月生,湖南常德人,1976年入伍,1982年毕业于武汉海军工程学院。2018年3月任第七六〇研究所某试验平台机电长。

2018年8月20日,第18号台风“温比亚”过境大连市,受其影响,停靠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在危急关头,第七六〇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黄群带领11名同志组成抢险队,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作业过程中,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被巨浪卷入海中,英勇牺牲。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群等3名同志壮烈牺牲作出重要指示,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同志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