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19-03-27 01:09张轶伦
市场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明清商品经济

张轶伦

摘要:自北宋建立之后,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镇”的军事政治职能不断弱化,经济职能渐渐显露,“镇”逐渐由军镇转变为商业市镇,市镇经济由此勃然兴起,并且在明清时期一跃成为商品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本文以江南地区的市镇为例,从其地理位置、市民阶级和市场功能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市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明清;江南市镇;商品经济

1引言

明清时期,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迅速興起,其中以江南地区尤多。江南市镇的商品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同时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成长的诱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研究。

通过对明清江南市镇的分析,首先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了解,用现代的视野观察明清的社会状况和各种矛盾,从而为我们深入剖析明清的兴衰起伏提供更多角度和材料。其次,这也有利于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研究,使得我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2 明清江南市镇的兴起

“市”据《周易·系辞下》所载,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的地点【1】。由此可知“市”在很早以来便是专供商品交换的场所,为经济中心,而“镇”则原指设置兵将戍守的城堡和营垒等,为军事中心。唐安史之乱之后,军镇的长官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2】唐末五代之时,藩镇之间攻伐愈演愈烈,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此时的“市”与“镇”仍然是泾渭分明的存在。至于“市”与“镇”合而为一成为“市镇”,则要以宋元为起点。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解决唐末五代藩镇林立的局面,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以加强中央集权。其中“削实权”便是指废除节度使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由此“镇”的含义也随之由军镇名称逐渐演变为商业市镇的名称。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至于明清,尤其是江南地区,市镇经济步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其原因是明清人地矛盾日益激化而造成的农业人口大量“舍本逐末”。根据Perkins记录的江苏省自宋代至清末的稻米每亩产量【3】(下表)我们可以看出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的稻米单产已经基本达到饱和,而且由于赋税制度改革以及美洲高产作物传入的影响,此时中国的人口由明中后期的6000万人左右激增至清末的4亿人【4】,然而耕地面积却鲜有增长,由此导致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人地矛盾空前激化。面对这种情况,广大农民只能进行人口迁徙,到达地广人稀的地方垦荒以求温饱,或者转变农产品结构,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甚至直接放弃务农而转向工商业。对于生活在江南这种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的农民来说后者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因此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市镇或从事与市镇经济联系紧密的产业,从此江南市镇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重要一环,从而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明清江南市镇的地理位置

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沟通中原和两广的重要节点,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开发,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交通运输体系。首先是内河航运。江南地区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加之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并且降水量也十分丰富,使得江南地区的河流大多水流平稳,水量充足,特别适合内河航运的发展;其次是海运。江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刘家港便坐落于此,直至今日此地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之一。虽然自明太祖朱元璋重启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曰“通蕃禁令”,此后的清朝更是延续明朝政策实行闭关锁国,彻底切断对外贸易。但是至少在明朝海禁政策废弛多变,即使是在海禁政策十分严厉的嘉靖朝,实际上其也几乎未被严格执行过。嘉靖时的唐枢便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到:“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5】到了隆庆朝干脆解除海禁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在此背景下,依托便利的交通,在江南地区的水陆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交通市镇。

首先,便利的交通为江南地区的商品开辟了广大的市场。明末周灿诗有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6】由此可见有了以便利的交通作为支撑而兴起的交通市镇,江南地区的商品如丝绸才能远销中原,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市场,从而使江南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江南众多市镇中,尤以上海县的刘河镇最为突出。刘河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元朝起便是我国著名的海港,为海上粮运的重要支点,至明朝永乐年间始,刘河镇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中心之一。此外,刘河镇还有发达的内河航运,依托长江和与之相连的京杭大运河,刘河镇的商品北达京师,西至巴蜀,消费市场十分广阔。由此无论是海外诸国,还是内地各省,从刘河镇出发的商品几乎都可直达,有力推动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次,便利的交通也为江南地区的商品集散提供了交易场所。江南市镇的便利交通使得周边村民的商品纷纷向此聚集,加之本地出产的特色产品,在当地形成了大型市场,特别是江南的水路交通要冲,往往市井繁荣,客商云集。

4 明清江南市镇的市民阶级

作为明清时期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其市镇的市民阶级也与同时代的其他市镇有所不同,表现在大量的手工业者聚集和商人群体的庞大。

首先是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江南地区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开始兴起,在江南市镇中出现了一大批手工工场,由此催生了庞大的手工业从业者群体。从“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7】可以看出在明中后期的苏州,手工业者或与之相关联的从业人士至少达全城半数。这些手工业者为当地生产出大量的商品,然而这些商品的供给远远超出了当地的消费能力,因此绝大多数的商品都被销往外地,从而推动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商人。在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兴起,在江南市镇中,用于保护商人利益,壮大商人经济实力的商人会馆纷纷建立,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实力雄厚的商帮。这些商帮虽然没能挣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大都以捐纳等方式博取功名虚衔,或鼓励子孙后裔参加科举以光宗耀祖,并且普遍信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8】,没能推动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但他们仍然依靠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与官府等的良好关系,将当地的特色产品如棉布丝绸或海盐等销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持了当地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5明清江南市镇的市场功能——发达的手工业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私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甚至在明中后期在诸多行业中超越官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的主导;还表现在工匠分工细致以及区域生产专门化中。这种发展不仅有利于手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市场,还有利于手工业制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棉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市镇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宋末元初以来在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而江南地区作为农产品商业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木棉的种植更是得到快速推广。《刘河镇记略》说“崖州黄婆以南番木棉传入苏松, 教以捍弹纺织之法”【9】,又加之先进技术的推广,使得棉纺织业在明清快速发展,王应奎《柳南续笔》所说“衣被天下后世”【10】,棉布在明后期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当时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就是江南地区的松江府,而根据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11】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松江府应当是以棉纺织业为主的专业生产,但是松江府的棉花产量并不足以使此地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因此外来的木棉成为松江棉纺织业的重要支撑。“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产。往往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12】便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状况。因此在江南许多棉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往往形成从外地购入木棉→纺织棉布→销往外地的生产模式,这样不但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原料生产地和商品销售地的商品经济也有很大推动。

明清江南市镇手工业的另一大支柱丝织业与棉紡织业的情况大同小异,只不过丝织业作为江南地区的传统手工业,其发展时间比棉纺织业更长,经验更加丰富,市场也更加广阔(国内国外均有大量需求),利润也更高。如丝织巨镇盛泽镇本仅为荒村,凭借丝织业的快速发展,“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遍天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袂,如一都会矣。”【13】由此可见丝织业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亚于棉纺织业的推动作用。

6 结论

江南市镇在明清时期的迅速发展与商品经济在明清的繁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些大大小小的市镇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市镇经济虽然诞生于封建经济之中,但它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甚至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因此它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明清江南市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为我们研究江南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更加丰富资料,从而对明清的社会风貌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其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于更好地认识当下的经济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全全.浅析摊贩及其近代治理与整顿[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3(2):66.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95-3896.

[3]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

[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10.

[5]刘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J].财经问题研究,2012(11):11-12.

[6]周燦,盛泽.吴江县志(乾隆)[M],卷五〇,16.

[7]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M].卷六七六.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81.

[9]张忠民.江南地区的口岸变迁:公元750-1840年[J].社会科学,2010(12):141-148.

[10]曹大为,赵世瑜.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M].湖南:岳麓书社,2016,17.

[11]张卫.芜湖市行业博物馆规划建设的调查和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5,149.

[12]钱克金.明清太湖流域植棉业的时空分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3,24.

[13]苟海林.市场与区划:清代至民国江南市镇的区域建构与演变——以江苏吴江盛泽镇为例[D].硕士.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0,6.

猜你喜欢
明清商品经济
论商品经济与金融史的关系及发展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明清皇帝如何施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