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在史上很流行

2019-03-27 16:30王锡伦
世界文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纹章外销景德镇

王锡伦

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物质文化成果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探索精神。

世界各民族在其文化产生的初期,都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陶器。但唯独瓷器却是中国独有的特产。瓷器的烧成需要较高的温度,需要有设计周密、保温条件好的窑炉,还要有燃烧强度很高的燃料;要善于拣选瓷土原料和掌握釉的配制技术。这些技术都是由中国人首先发现和掌握的。

东汉时出现了完全意义上所说的瓷器,正式拉开了中国瓷器生产的 “大幕”。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唐代瓷器的改进,标志着瓷器已从陶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当时瓷窑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北起河北、陕西,南至广东、福建、江西,到处都有生产不同瓷器的瓷窑。

五代时瓷器制作工艺有很大提高,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秘色即青蓝色)著名,吴越国贡品秘色瓷成为当时的佳品。周世宗在北方郑州还特设了柴窑,传说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宋代的瓷器在形态、色彩、纹理乃至光亮的表现上都达到了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的高峰。宋代的“ 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景德镇因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为宫廷生产瓷器而得名,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北宋乃至明代,景德镇瓷器成为瓷业的中心,各种釉色和彩绘瓷器不断有所创新。

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

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

中国的瓷器独步天下,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瓷器无论就其自身存在的形式,还是用于生活中与各方面发生的联系,都和整个文化发展分不开。不仅如此,瓷器还与中华文化的其他文化要素或文化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瓷器在历史上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成果,它是古代中国人贡献给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和科技水平。同时,它又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成为许多文化形式的物质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蕴涵和艺术意境,体现着中国人对美的感受、趣味和创意。瓷器是一种综合表现中华文化的特殊物质形态。因此,当瓷器大量外销,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时候,不仅给各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方便适宜的生活用具,而且也向他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风采和光辉。一千多年之间,瓷器是全世界最受喜爱、歆羡、也是最被广泛模仿的产品。可以说,“碰”瓷——接触和使用中国瓷器,是延续了上千年的流行風。

与茶叶比起来,在通过大航海贸易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中,瓷器是更受欢迎而且影响更大的商品。瓷器的工艺一直是西方人做梦都想得到的技术秘密。瓷器的造型、釉色和争奇斗艳的各色图案,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情趣。这些都对近代欧洲的艺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瓷器的外销大约是在唐代开始的。至迟从9世纪下半期,我国的瓷器就已输出国外。瓷器一出现在世界上,就引起老外们的兴趣与惊异。唐代来华的各国使臣、游客和商人把它们作为极其珍贵的宝物带回去,从此唐代瓷器在国际上扩大了影响和市场。来往于东西方海路的各国商船和经过丝绸之路的陆上商队,都把瓷器作为一宗珍稀商品运销各地。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是最早销往海外的陶瓷器,晚唐、五代时湖南长沙窑为适应外销需求迅速崛起,北方定窑也随着邢窑的衰落而逐渐兴起。

根据国外考古资料证实,越窑青瓷、定窑白瓷及长沙窑瓷器,是晚唐、五代时期我国瓷器外销的主要品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现过唐、五代时期的瓷器。陆上丝绸之路所到的西亚,海上唐代东西洋航路所及之处,都曾发现过唐瓷碎片。在日本、韩国都曾发现过唐代的瓷器。在我国古代南海航线沿岸的一些地方,如巴基斯坦卡拉奇东郊的班波尔,印度河上游的布拉米纳巴等地,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曾发现过唐代瓷器。甚至远至波斯湾、伊拉克和埃及,以及丝绸之路经过的中亚和西亚,也都有唐瓷碎片的出土。可见唐代外销瓷的踪迹之遥远。

宋元时代是我国外销瓷最旺盛的时期。外销瓷从南宋到明代中叶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从12世纪至15世纪,延续了400多年。由于海外贸易的发达,瓷器大量外销,成为宋代中国出口物产中的大宗产品。南宋时,与海外贸易俱来的是钱币的严重外流,以致在国内出现了钱荒。有鉴于此,朝廷规定外货不用金银铜钱而用绢帛、瓷器为代价。由于这个措施的实行,使瓷器更大量地输出到海外各国。北宋以后,中国海舶都用瓷器作为理想的压舱物。

赵汝适在1225年成书的《诸蕃志》中列举了当时中国瓷器贸易所及的15个地区和国家,是记载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古代文献。他提到的15个地区或国家属今亚洲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非洲的坦桑尼亚等7个国家。赵汝适所记的内容应有遗漏,宋代瓷器实际输往的地区和国家也不仅这15个。在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古城废墟和沿海地带,都曾发现过宋代中国瓷器和碎片。例如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以及津巴布韦和南非,都曾出土过中国宋代陶瓷。

有元一代,中外交通大开,海外贸易兴盛发达,瓷器的外销大大超过了宋代。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载了我国瓷器输出的有50多个地区,分别属于今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伊朗等国。

元代输出的瓷器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瓷窑烧制的,除浙江龙泉窑青瓷、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外,浙江、福建地区大量瓷窑烧造的仿龙泉瓷与青白瓷器也占有很大比重。元代后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也输往海外。

明代是中国瓷器对外输出的一个高潮时期。明代瓷器的输出主要通过下列四种途径:一、明朝政府对外国的赠予;二、各“入贡”国家使节回程的贸易;三、永乐、宣德年间郑和大规模的远航贸易;四、民间的海外贸易。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廷赠予占城、暹罗和真腊瓷器各19000件,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遣行人刘敏、唐敬偕中官赉瓷器往赐真腊”。另外,洪武九年(1376年)以后,曾多次“赏赉”给琉球多用瓷器和铁釜。当时入明的各国使臣回国时也都购买瓷器带回去。

明代早期瓷器大量输出与郑和下西洋的远航有很大关系。郑和下西洋历次采办物资中,瓷器是不可缺少的出口货,其中尤以青花瓷为重。据记载,郑和第七次出航时,宫廷向景德镇派烧44万多件瓷器,烧造工作多由宦官监领。据随同郑和出航的费信所著《星槎胜览》和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当时中国的青瓷和青花瓷器在国外很受欢迎,郑和船队与许多国家的贸易,都是以瓷器交易。据现代考古发掘证明,凡是郑和船队所到国家,都有明初青花瓷或残片出土。中国瓷器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舟帆所及,几乎行销到南亚东南亚的广大地区。自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陶瓷贸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成化、正德至嘉靖年间,我国民间的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瓷器的外销数量也随之扩大。有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订制中国瓷器,而且数量巨大。明代后期,瓷器不仅从海上丝绸之路输出,而且也有从陆上丝绸之路输出的。

清代前期,中国瓷器风行世界各地,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一方面,清代历朝皇帝对各国入觐的使节都赐赠许多瓷器;另一方面,民间的对外贸易也有很大发展,促使瓷器大量外销。当时外销瓷的主要市场有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和欧洲,特别是欧洲市场。从16世纪初开始,欧洲各国掀起了大规模的远洋贸易,直到18世纪前期,欧洲的英、法、荷兰、丹麦、瑞典等国被允许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使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售量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持续了3个世纪的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的瓷器贸易,把数以亿计的巨量中国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各国,对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方的俄罗斯也曾在我国定烧各种瓷器,东南亚的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马来亚各地更是中国瓷器输出的重要市场。

明代以前,生产外销瓷的窑厂集中在东南沿海各地,到了明代,景德镇一枝独秀,成为主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景德镇的窑口达到900多座,陶工达到10万多人,此后有“四时雷电镇”之称,形成“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宋应星《天工开物》“: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從16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商船直接到中国港口进行瓷器贸易。直接进入到世界性的贸易网络,参与到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商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使中国的外销瓷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欧洲人在大量采购中国瓷器的过程中,对瓷器设计和生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他们希望瓷器的造型、纹饰风格和内容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他们把欧洲流行的器皿造型、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使景德镇生产的日用陶瓷更符合欧洲人的审美习惯和要求。后来,有些艺术家、画家直接参与瓷器的图样设计,委托东印度公司到中国来定做。瑞典东印度公司还拥有自己的设计师,专门为自己的公司在中国定制瓷器设计图稿。西方人所喜欢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瓷的造型与式样,很多都直接被景德镇的陶工所采用。针对欧洲市场,景德镇的陶工们制作了一批图案性、装饰性强的青花瓷器,除了传统的花鸟、瑞兽及人物等纹饰图案外,还常见有西方国家的族徽、外国文字、罗盘、经书、喷水图及西洋风景画,边饰开光或镂雕,内绘枝花或硕果。造型有深壁花口大碗、壶、折沿花口盘等。这些瓷器制作得非常精细,胎体薄而讲究,令欧洲人非常喜欢。这种按照西洋风格装饰的瓷器被称为 “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青花瓷为多,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

从乾隆时期开始,为了适应外销需要,国内出现了洋彩瓷器,在瓷器装饰方面仿照西洋画法。为了适应大规模外销的需要,往往是把在景德镇烧好的素净瓷器运往广州,在广州由熟练工人在订货商的指导下,准确地绘制欧洲订货人所需要的纹饰。在外销瓷大规模发展的时候,在外销瓷的主要港口广州发展起来瓷器艺术的一个新品种,即“广彩”。

从16世纪上半叶开始,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外销瓷“纹章瓷”。定制纹章瓷的客户群约有三种:一是拥有专属纹章图案的个别客户,二是没有专属纹章图案的个别客户,三是拥有类纹章图案的团体或组织。现存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中印有曼纽埃尔一世纹章的青花执壶,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定货制造的外销瓷。正德、嘉靖年间,这类定货一直未断,都经葡萄牙贩往欧洲。据统计,在18世纪,中国销往欧洲市场的纹章瓷约60万件,约有300个欧洲家族到中国定制纹章瓷。现存的纹章瓷图案仅英国的就有至少6千种,其所有者包括牧师、官员、贵族、商人、公司和社会团体。

猜你喜欢
纹章外销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纹章瓷
纹章的用色法则与视觉效应的研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