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对信麦69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019-03-27 11:40陈真真陈金平周国勤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叶龄分蘖生育

陈真真 陈金平 周国勤

摘要:为确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信麦69在河南省信阳市的适宜播期,通过设置10个不同播期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龄、分蘖数、单茎鲜重、单茎干重、株高、穗粒数、灌浆速率、穗长和产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信麦69在信阳市最适宜播期为10月25—30日。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信麦69;播期;生育进程;产量构成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3-002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3.00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 of new wheat varieties Xinmai 69 in Xinyang city of Henan province, the effect of sowing date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wheat were studied with 10 sowing ti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 leaf, tiller number, single stem fresh weight, single stem dry weight, plant height, spike grain number, filling rate, spike length and yield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d afterwards as sowing date delayed.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s of Xinmai 69 in Xinyang were during October 25th to 30th.

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Xinmai 69; sowing date; the growth period; yield components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播期的差异会对小麦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和光照等生态条件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同时也对其生长发育进程产生影响,从而对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影响。播期推迟,千粒重和子粒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对不同品种子粒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2-8]。冯玉香等[9]认为,近年由于水肥条件、栽培水平的提高以及小麦品种改善,小麦播期偏早,容易形成旺苗,造成小麦冬前群体偏大和越冬期冻害的发生等情况;适期晚播可以有效控制冬前小麦群体结构,从而缓解越冬期冻害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适宜的播期能够有效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最佳环境条件的同步,从而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10]。信麦69是河南省信阳市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研究当前环境条件下该小麦新品种的适宜播期,对实现该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信麦69,试验于2016—2017年在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水稻土。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10个播期处理,分别为10月15日、10月20日、10月25日、10月30日、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5日、12月6日和12月16日;隨机区组试验设计,小区面积12 m2。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群体调查 采取对角线取样法,于三叶期在每个小区标记2个有代表性的1 m双行样段,该样段作为固定监测区用来检测基本苗、茎蘖数、成穗数等,监测区周围(至少隔2行)作为取样区,用于其他项目的调查取样。

1.3.2 植株生育动态的观察 每个生育时期随机取样,详细记录10株小麦的叶龄、分蘖、次生根和株高。

1.3.3 单茎鲜物质重和干物质重 每个生育期随机取10株代表性的植株,从基部节间取下并放入牛皮纸袋中,称量鲜重,然后于110 ℃杀青30 min,于75 ℃烘干至恒重后称量干重。

1.3.4 子粒灌浆速率 每小区选取开花期一致的单穗挂牌标记,从开花后第五天开始取样,每隔5 d取1次,每次取10穗,剥其子粒,所取样品于115 ℃下杀青30 min,然后在80 ℃恒温下烘干至恒重,称量子粒干重,折算成千粒重,计算其灌浆速率。

1.3.5 产量及产量性状 在各试验处理小区随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连根取出,进行室内考种,调查其穗型、芒长、壳色、落粒性、穗长、小穗最高结实粒数、每穗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结实小穗数。6月上旬,每小区选取1 m2,人工收割脱粒,自然风干称重,折合成公顷产量。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叶龄的影响

小麦的主茎叶龄随着生育期进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下降。在越冬期,10月30日、11月5日两个播期的叶龄较大,达到3叶以上,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播期间小麦叶龄相差约1叶,差异明显。拔节以后,不同播期处理间叶龄差异变小。10月25播期在开花期叶龄达到最大,约9叶。

2.2 播期对分蘖的影响

分蘖是小麦的一个很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小麦分蘖数影响最终成穗数。小麦分蘖数随着生育进程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10月30日的播期处理在越冬期分蘖数达到4个,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3个播期在越冬期的分蘖数约为3个,11月25日、12月6日、12月16日3个播期的分蘖约为1个。播期晚的分蘖速度慢,10月15日的播期处理在灌浆期分蘖数最多,为8个。播期晚的分蘖数较少,适期早播可以促进小麦分蘖的形成。

2.3 播期对次生根的影响

小麦次生根数随着生育进程呈增加趋势,播期为10月25日和10月30日时,次生根在各生育时期都较多,播期晚的次生根较少。

2.4 播期对单茎鲜重的影响

小麦单茎鲜物质的积累随着其生育进程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从拔节期开始,小麦单茎鲜物质积累速度增加迅速,在灌浆期单茎鲜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在成熟期有所降低,10月25日和10月30日两个播期的单茎鲜物质积累速度比其他播期快。在成熟期10月30日播期的单茎鲜物质积累量比其他播期多。

2.5 播期对单茎干重的影响

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随着其生育进程呈增大趋势,在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速度增加迅速,至成熟期达到最大。10月25日和10月30日两个播期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速度比其他播期快。10月30日播期的单茎干物质积累在成熟期达到最大。

2.6 播期对株高的影响

小麦的株高随着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至开花期后上升缓慢,至灌浆期达到稳定。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总体呈下降趋势。播期在10月15日至11月5日的5个播期处理植株高于其他晚播的植株,其中10月30日播期的株高达到最高。

2.7 播期对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体看来,信麦69花后灌浆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从图7可以看出,10月15、10月20日、10月25日、10月30日、11月10日、11月15日和11月25日7个播期的灌浆高峰期出现在花后15 d,然后灌浆速率开始下降,在花后35 d灌浆速率下降至最低;11月5日、12月6日和12月16日3个播期分别在花后20、10、30 d灌浆速率达到最高,随后也开始下降,在花后35 d下降到最低。不同播期灌浆速率有差异,因此达到最大灌浆高峰期的时间也不同。此阶段易受干旱、高温、雨后高温和干热风的影响。信麦69的灌浆规律可为各个灌浆阶段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2.8 播期对信麦6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产量构成看,随着播期的推迟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先增加后减少,穗粒数逐渐减少。10月30日播期的有效穗数最多,千粒重最高,产量最高。不同播期间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差异明显。

2.9 播期对信麦69穗部性状的影响

穗长随着播期的推迟总体呈降低趋势,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10个播期下,10月30日播期的结实小穗数最多,12月16日播期的结实小穗数最少。播期对信麦69的不孕小穗数的影响较小,10个播期处理的不孕小穗数最大相差1.2个,结实小穗数最大相差6.9个。

3 讨论

近年来暖冬的出现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播种过早,发育期提前;播种过晚,发育滞后,遇到寒冬或倒春寒容易造成冻害从而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11,12]。本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对信麦69的生育进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出苗到抽穗这段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长发育推迟,但对抽穗至成熟这段时间影响作用较小。

群体质量决定小麦的产量,而群体质量是否合理又是由分蘖和叶片生长决定的[13,14]。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分蘖数和叶龄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播期对小麦出苗至拔节期分蘖数和叶龄数影响差异明显,而对生育后期分蘖数和叶龄数影响差异不明显。播期对小麦叶龄影响比较大。小麦单茎干物质与产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生育进程单茎干物质量呈增加趨势。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因播期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播期推迟,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晚播比适期播种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

小麦子粒灌浆动态与灌浆期子粒干物质积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在灌浆期提高小麦的灌浆速率和延长子粒的灌浆时间可以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量[15,16]。随着播期推迟,灌浆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相应推迟,灌浆持续时期也相应变短,子粒干物质重降低。由此可见,适期播种可以保证小麦较长的灌浆持续时间,从而有利于小麦子粒干物质的积累。

播期通过对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调节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随着播期推迟,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先增加后减少,穗粒数逐渐减少。这与陈爱犬等[17]、简大为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株高虽然不是构成产量的直接因素,但却是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田间条件下,冬前小麦出苗后株高生长到一定的高度,在整个冬季生长缓慢,随后在返青期至开花期其生长速度增快,至灌浆期株高基本稳定不再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晚播比适期播种的株高明显降低,这一现象说明适期早播对小麦株高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与何井瑞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播期对信麦69的产量及其产量结构影响较大,说明适宜播期播种对于提高信麦69的产量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以信阳市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麦区,信麦69的最佳播期为10月30日。播期为10月25日至10月30日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由于年度间气候等的差异,更多信息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广才.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8(5):91-92.

[2] 张定一,张永清,闫翠萍.基因型、播期和密度对不同成穗型小麦籽粒产量和灌浆特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 15(1):28-34.

[3] 周 冉,尹 钧,杨宗渠,等.播期对两类小麦群体发育和光合性能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48-153.

[4] 汪建来,孔令聪,汪芝寿,等.播期播量对皖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949-950.

[5] 胡焕焕,刘丽平,李瑞奇,等.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90-495.

[6] 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等.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241-243.

[7] 梁志刚,王娟玲,崔欢虎,等.冬前高温和播期密度对小麦苗期个体及群体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85-189.

[8] 张 杰,胡开明,付 鹏,等.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小麦品种烟农若干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1):61-64.

[9] 冯玉香,何维勋,孙忠富,等.我国冬小麦霜冻害的气候分析[J].作物学报,1999,25(3):335-340.

[10] 徐兆飞,张惠叶,张定一.小麦品质改良[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

[11] 郜庆炉,薛 香,梁云娟,等.暖冬气候条件下调整小麦播种期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2):46-50.

[12] 程玉民,董 珺,范永胜.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种业,2006(8):35.

[13] 淮賀举,陆 洲,秦向阳,等.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9):1-4.

[14] 朱云集,崔金梅,郭天财,等.温麦6号生育规律及其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作物学报,1998,24(6):947-951.

[15] 刘丰明,陈明灿,郭香风.高产小麦粒重形成的灌浆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1997,17(6):38-41.

[16] LI A G,HOU Y S,WALL G W,et al. Free-air CO2 environment and drought stress effects on grain filling rate and duration in spring wheat[J].Crop Science,2000,40(5):1263-1270.

[17] 陈爱犬,蔡金华,温明星,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4,30(1):9-13.

[18] 简大为,祁 军,张 燕,等.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9号产量形成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1):47-51.

[19] 何井瑞,陈之政,张洪树,等.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3):37-47.

猜你喜欢
叶龄分蘖生育
不同叶龄移栽对四倍体水稻T569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