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试题命制

2019-03-28 09:53林金木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史料考查学科

林金木

(晋江市子江中学,福建 晋江 36226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特征中最重要的关键能力和学科品格,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方法。在当前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非常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史料教学方式的采用,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素养。而且,通过对近几年的福建省初中历史试题研究可以发现,史料实证意识在中考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此,笔者从史料实证素养的角度探究初中历史试题命制与教学实施建议,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学科素养,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一、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历史学科本质、思想、方法和深度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历史教学。[1]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知道史料类型、懂得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判断史料的价值,并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得出历史结论和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学生进一步养成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的基础。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历史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一方面要提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水平、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它是学生形成历史解释和达成历史认知的重要途径。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对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式、论证能力及逻辑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如果说史料是一种“静态”的东西,那么史料实证素养则是一种师生一起对这种“静态”的东西进行感知、认识、理解运用的一种“动态”过程,它更加全面与综合。

二、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试题分析

(一)从考查史料类型方面进行分析

历史史料以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史料分为直接史料(一手史料)、间接史料(二手史料)、实物史料、音像史料、有意史料、无意史料等。在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可能根据史料的类型及对史料的辨别能力来设计试题,以此来考察学生对不同类型史料进行判定的能力,而且设计时会考虑以不同的史料类型作为题干,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标准对史料加以归类。其中对于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和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的区分,主要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呈现,先进行判断,再补充说明理由。如2018年泉州市中考模拟试卷(二)第32题(3)小题。该题目中涉及到的史料“陶俑”,属于实物类型的史料,因此是第一手史料。根据对史料划分的三个标准来对该题所示的史料进行分类,应属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更属于文献和实物特征的史料。该题命制的意图是要考查学生针对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的区分能力,学生在掌握各种史料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是能够顺利进行正确区分的。

(二)从考查史料价值方面进行分析

“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无尽无穷。”[2]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史料价值的能力。史料类型的不同,其相应的史料研究价值也不同。比较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直接史料的信度更高,所具的研究价值也更高;比较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研究价值更高;比较无意史料和有意史料,无意史料的研究价值更高。史料价值判断的考查形式主要常见于选择题,如2018年龙岩质检第16题,2018年宁德质检第18题。史料价值判断的考查也会出现在材料综合题。如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开卷)第30题综合题(3)小题。这些试题的命制意图是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来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及指导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对各种史料所具备的价值及其真伪进行辨别的能力培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学科素养。

(三)从考查史料解读方面进行分析

史料并非历史史实,也没办法呈现直接的历史证据。历史史实的获取是要经过解读相关史料、收集历史证据,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地推理而得出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正确解读史料、获取各种信息作为证据,进而推理出相对科学的历史框架来。而从史料汲取信息有直接信息与隐含信息之分,前者指的是凭借基本的阅读能力就能提取的信息,后者则要运用背景知识对直接信息进行推理方能得到的信息。初中阶段对于解读史料的考查通常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呈现,拟培养学生史料筛选、解读和提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如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开卷)第28题(1)(2)小题、第29题(1)(2)小题,2018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第32题(1)(2)小题、第33题(1)(2)(3)小题。这些题目主要考查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直接信息与隐含的信息,然后经过分析、总结与概括历史问题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提取相关的直接信息并进行推理方能得到的相关结论信息。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即时阅读史料、准确地提取史料中相关信息并获得结论等能力。

(四)从考查史料运用方面进行分析

所谓研究历史并不是搜到材料,就立刻可以得到著作:亦不是看见史料,就算是明白事实的真相。[3]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求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分析,科学去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恰当的史料来论证历史问题。[4]初中历史试题的命制中,对史料运用考查的试题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阅读分析,对所提出的历史问题合理地运用史料加以论证,形成历史论述。如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开卷)第31题材料论述题,2018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第34题材料论述题。此两题试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考查学生能运用相关的史料来论述历史观点的能力。对于本题的解答,要求学生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阅读史料提炼个人观点;二是能合理地运用所学的其他相关史实来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述。对此,教师的史料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历史问题进行论证,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探究的历史问题进行积极的历史论述训练,从而提升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实施建议

(一)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历史学科专业素质

教师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应适时地更新教学理念,应适时地改变教学模式。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相对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不仅需要知识的讲授,更需要对过程性知识的引导。因此,在历史学科提倡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下,历史教师要积极学习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先进教学教育理念,要提高历史学科专业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教师的历史教学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因此,落实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史论结合,提升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形态。同时历史教师对历史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学形式应做到生本理念,特别是在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应多利用学生搜集、分析、判断、运用史料等探究活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史学学习品质。

(二)培养学生鉴别史料方法,提升判断史料价值的能力

学生认识到史料的不同类型、通过对史料的判断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来认识到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学生在探究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体会史料实证的精神等,这些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品质有重大意义。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呈现多种史料,巧设课堂问题与课堂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分析与相关历史问题或历史观点有关的史料,并利用所学知识区分史料的类型和性质,如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史料中所体现的客观信息与主观意图,从中判断各种类型的史料的可信,进一步认识到史料所具备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区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以及区分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等史料类型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各种史料所具备价值的判断能力。

(三)训练学生史料解读运用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解读史料信息、分析史料价值、运用史料来论述历史问题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主要的学习目标,也是近几年历史学科中考试题中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起始年级开始,借助课堂教学、课堂训练、各类考试评价的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关于考查史料实证的试题来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图、文、表等各种类型的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抓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以及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各方面的能力。在专项训练过程当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信息的专项训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培养学生懂得探究史料、运用史料来论述历史问题的专项训练,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意识与品质。

总之,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的材料教学法,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培养学生阅读、判断、概括和运用史料的能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精神,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品质。

猜你喜欢
史料考查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超学科”来啦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