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

2019-03-28 10:50梁延芳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叙事手法人物形象

梁延芳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纪录片叙事策略更加注重叙事视角、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让纪录片重焕光彩。

【关键词】平民视角;人物形象;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103-02

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拥有宏大主题的纪录片早已不再像《话说长江》那样是解说词加画面的形式了,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纪录片走向了一个新模式,一方面更加注重讲好故事;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新媒体的传播效应,《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更是如此,这部纪录片先是在央视9频道播出,当时并没有引起受众很大的关注,后来制作方把该纪录片投放到了一个二次元聚集的网站B站(哔哩哔哩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上,使纪录片的点击量直线上升,迅速走红网络,随后在微博上不断形成话题,钟表修复师傅王津成了“故宫男神”,在这部纪录片走红的背后,一是有着纪录片本身的吸引力,二是离不开精妙的叙事策略。

一、生活化的平民视角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采用了生活化的平民视角进行叙事,更加注重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从一个个微妙的细节着手,不断展现主题、深化主题,将“人情”味蕴含其中。在快节奏的新媒体时代,让年轻人喜欢一部修复文物的纪录片的确是一件难事,导演萧寒曾提到过他们的构思,摆脱过去的宏大主题,如何运用新的拍摄手段去让年轻人接受并喜欢这些看似冷冰的文物,最终他们把镜头对准了文物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宫文物的修复师们。他们从修复师们的生活日常入手,将修复师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与修复文物的故事交叉融合,让纪录片更具人情味,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例如,有爱喂猫并声称故宫的猫是御猫后代的王有亮,而他是故宫铜器室的修复师;有在繁琐的修复过程中相互开玩笑斗嘴的陶器修复组的师徒,他们当时正在修复唐三彩马;还有在炎炎夏日故宫杏子成熟,大家一起打杏子的情景,等等。这些细节的展现让镜头中的文物修复师更具有人情味,他们修复的每一件东西都意义非凡但他们都把自己当做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他们没有被塑造成高大伟岸的形象,反而是这种极具生活化的平民视角拉近了修复师们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在纪录片中,每一位修复师看似是故宫的普通工作人员,实际上都是国家顶级的文物修复师,他们有的是干了大半辈子修复工作的匠人,有的是有着高学历进入修复行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都有着一颗耐得住寂寞、对待工作认真仔细的心。青铜器组的修复师王有亮在做一件青铜器的复制品时说,能做好一件青銅器复制品基本就能入行,如果颜色不对师父就不收活,有时候一个礼拜调不出与原件相同的颜色难受死了。他几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文物修复的难度,还有师徒之间修复技术的传承。通过对他们日常工作的展现,纪录片的主题也不断深化,向受众传达他们对待工作的赤诚之心以及他们身上的“择一事,终一生”的大国工匠精神。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部影片叙事的成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纪录片也不例外。这部纪录片中塑造了很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钟表修复师王津。王津出场是用一组镜头展现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手拨动钟表零件的特写,同时采用了钟表清脆的同期声,第二个镜头是他站在钟前修钟的背影的一个全景,第三个镜头是他专注地低头看的中近景,第四个镜头是手里拿着维修器材的特写,然后有了第一句台词,道出钟表的毛病,简单的四个镜头就把一个修钟师傅的大致形象塑造出来,通过后面他反复修复铜镀金乐箱水法双马驮钟时神态的特写,钟表的特写,各种特写及中近景镜头的堆积刻画了王津师傅修钟表的专注专业和他细致淡然坐得住的性格特点。人物的语言也是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地方,王津师傅在带徒弟时说得最多的是:“你仔细看就知道了。” 王津跟他说:“当我的徒弟,只有两个要求,第一是心静,没有安静、平和的心,你干不了这个;第二是心净,要甘于寂寞,抵住诱惑,别长一点儿本事,就琢磨转行挣大钱。”他对徒弟的这些话也是自己人生态度的体现。当他看到自己修过的钟表静静地陈列着,他说,“上满了弦,感觉动起来它就是活的,看着有点心疼,费那么大力修的。”说完,他对着那些钟发呆了好久,对于钟表他是有感情的,辛苦修好的钟表却不能真正地演绎起来是他的一个遗憾。

这样典型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镶嵌组的修复师孔艳菊一边镶嵌黄花梨百宝嵌番人进宝图顶箱柜一边评论箱子上的图案,塑造了她风趣幽默的形象;木器组修复师屈峰一边雕刻佛像一边讲述对佛的理解讲述格物致知的哲理讲述要文物的目的就是要传播文化,展现了他富有哲理的一面;陶瓷修复组的纪东歌在周一故宫闭馆后,喜欢在空无一人的故宫里骑着自行车穿梭,展现了她生活化的一面……每一位修复师都形象鲜明,鲜活立体,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让纪录片更具活力,更有可看性。

三、再现与表现的叙事手法

“随着现代审美观念的变化,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发展趋势:更为广泛、更为自然、更为逼真地表现现代生活;更为细致、更为深入地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我在故宫修文物》能够受到年轻受众的喜欢,与它的叙事真实有很大关系。这部纪录片的拍摄采用直接电影理念,如书画修复组杨泽华和同事们修复好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讨论画上人物画像的过程;木器组修复木雕菩萨像的过程;织绣组陈杨和同事们修复万寿图屏风的过程等都是直接通过修复师的动作将修复过程呈现出来,在拍摄手法上,微焦镜头使用的比较多,将镜头直接贴近要拍摄的人和物,真实地再现修被拍摄物体的原貌及修复过程,在解说词上也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词汇,有时修复师的采访也是解说的一部分,他们都以生活化的日常语言为主,辅以专业性的语言,基调舒缓淡定。例如跟着专业漆农上房山采生漆则采用生活化的口语,展现修复师们温和从容有条不紊的人物形象,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修复师们的工作日常与内心世界,给人以思考的空间,传达纪录片的主题。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展示文物是如何被修复的,而且还承载了每件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首先,纪录片展现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顶级文物的独特魅力,对纪录片中涉及到的文物有着细致的展示和讲解,对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予以适当揭示,比如在修复黄花梨百宝嵌番人进宝图顶箱柜上的纹饰时说到了明清时期番邦朝贡的礼仪,从侧面反映当时中国的大国风范和民族政策。其次,纪录片展示了文物修复工作的繁琐与细致,例如修复师们采用传统方法制作浆糊、熬制鱼鳔胶、炼制生漆的过程,展示了古书画修复“洗揭补全”四大核心步骤等文物修复专业知识等,观众不仅了解到这份工作背后的辛酸而且了解到文物承载的独特厚重的文化意义,了解到文物真正的文化魅力。所以这种再现与表现性的叙事手法也使纪录片更加有趣,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综上,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纪录片要想赢得受众,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塑造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还要讲好中国故事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纪录片在这个快节奏的新媒体时代赢得观众喜爱。

参考文献:

[1]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分析[J].当代传播,2009(2).

[2]希拉·科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3]刘蒙之.从宏大叙事到微末叙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创作理念创新[J].现代传播,2016(9).

[4]杜诗画.《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走红的传播学分析[J].新闻世界,2016(5).

[5]人民网.〈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叶君、萧寒谈纪录片拍摄背后那些事儿[EB/OL].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722160225171911_ctdzb_001.

猜你喜欢
叙事手法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当代舞蹈作品的叙事类型和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