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伦理意蕴

2019-03-28 01:16刘永青
理论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毛泽东

刘永青

摘要: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以对封建伦理的批判作为理论起点,以对新的社会伦理的重建为实践导向,以政治革命和伦理革命的结合为实现途径,以争取妇女权利这一伦理价值取向为最终目标,体现出鲜明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毛泽东;妇女解放;伦理意蕴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2-0065-05

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对妇女解放问题非常关注。他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妇女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妇女解放思想。

一、以对封建伦理的批判为妇女解放的理论起点

毛泽东高度重视妇女解放问题,把妇女解放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他认为,要实现妇女的解放,首先要从根源上探究造成妇女受压迫的思想和社会方面的缘由,由此确立推动妇女解放的基点。

旧中国,妇女的地位很低,没有政治权利,没有独立的人格,甚至没有自由。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已经深切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出发,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毛泽东认识到,旧中国妇女普遍受到压迫,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伦理思想和伦理制度,更是束缚广大妇女最沉重的枷锁,其影响渗透到了妇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要实现妇女的解放,首先应当对这些封建伦理思想和制度予以坚决的批判。

首先,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揭示了妇女受奴役、受压迫的社会思想根源。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几千年来,封建宗法观和旧礼教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规范、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秩序,将广大妇女牢牢禁锢于社会的底层,这些都是造成妇女社会地位地下的根本原因。毛泽东说:“盖我国数千年不正当的礼教风俗,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1]421在礼教束缚下,中国妇女不仅毫无地位,还遭受着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高髻长裙”如同刑具,所戴饰物如同桎梏,“穿耳包脚”更是残酷的肉刑,然而在这些积习已久的伤害面前,广大妇女却是“痛之不敢声”[1]335。与这些生理上的伤害相比,妇女在精神上所受到的禁锢更大。“三从四德”“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这些封建的伦理信条将广大妇女锁定于被欺压、被奴役的地位,使她们“有志不伸、有求不获”[1]410,精神上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为此,毛泽东从广大妇女的立场出发,抨击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不公。他替广大妇女鸣不平:“我们都是人,为什么不许我们参政?”[1]375 “什么‘贞操都只限于我们女子,烈女祠,遍天下,贞童庙又在哪里?”[1]333在这些质问中,满含着对妇女命运的同情,也充满着对妇女解放的热盼。

其次,毛泽东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残害,将其作为妇女解放的重要突破点。封建婚姻制度是封建伦理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反映,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相结合的典型体现。在这种制度下,妇女没有婚姻的自主選择权,只能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性尊严遭到践踏,自由意志完全被扼杀,无数妇女因此陷入了悲苦的命运之中。 1919年11月,长沙女子赵五贞因不满父母指定的婚姻,在迎亲花轿中割喉自杀,这件事情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针对这一事件,毛泽东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奋笔撰文,接连写下了《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等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婚姻制度予以猛烈的抨击。毛泽东指出:赵女士的自杀“是一个很大的事件,这件事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是社会制度的黑暗”[1]377。他指出,封建婚姻制度禁锢了中国广大妇女的人身和精神自由,也阻断了她们对独立人格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在封建的婚姻关系中,女性被视为奴隶和生育工具, 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从这一认识出发,结合对当时湖南农村社会的实地考察,毛泽东对造成中国妇女悲惨命运的原因做了更深一层的分析。他指出:中国男子,普遍受到政权、族权、神权的压迫,而中国的女性,“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2]31。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种权力成为封建社会束缚广大妇女的四条绳索。也就是说,在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四大绳索的束缚,这是导致妇女悲惨境遇的深刻根源。因而,要实现妇女的解放,必须冲破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实现社会伦理的革命。

同时,作为一个逐渐成熟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在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这就是私有制。毛泽东分析指出:“上古之世,男女也处于平等地位,经济一项,女无所求于男,男无所求于女,……后来人口增多,食物不足,生活竞争不得不注重工作,至此乃真到了女子被征服于男子的死期了。”[1]422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因为妇女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她们在中国封建的农业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发挥是有限的,由此导致了她们经济地位低下,这就成为妇女被压倒不能翻身的最根本的原因。由此可见,经济关系的不平等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本所在,经济的发展在妇女地位演变的历史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妇女的解放首要的应当从经济着手。正如恩格斯所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妇女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3]70所谓公共的劳动,指与无报酬的家务劳动不同的有薪水的社会劳动。妇女只有大规模地参与到社会性劳动生产之中,其从属地位才会得到根本的改观。沿着这一思路,毛泽东指出,在中国,打破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封建经济关系,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的新的社会形态,这是铲除妇女受压迫的经济根源,实现妇女彻底解放的基本途径。在这里,毛泽东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探寻封建礼教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根源,找到了中国妇女问题的症结和开启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基点,为他的妇女解放理论构筑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二、以对新社会伦理的重建为妇女解放的实践导向

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亲身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他不仅在理论上对造成妇女悲惨命运的中国封建伦理思想和伦理制度进行批判,同时也在实践方面积极探索一种新的社会伦理模式,这也成为他的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实践导向。

首先,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国情和妇女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以“婚姻自由”为突破口,在变革封建婚姻制度的同时,尝试建立起新的婚姻制度,实现婚姻家庭伦理的重塑。毛泽东激烈地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式家庭权力的约束,鼓励和倡导青年反抗包办婚姻,崇尚以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平等的新式婚姻,崇尚建立新式的家庭。他号召青年们起来推翻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改革婚制,争取婚姻自主。土地革命时期,由婚姻问题引发的矛盾在苏区社会建设中特别突出,面对这一状况,尽快完成婚姻立法工作,进行婚姻制度的改革尤为迫切。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31年在江西瑞金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在这个条例中,坚决主张废除一切不合理的封建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制度,禁止一夫多妻,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党中央到达延安之后,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新中国成立后,又颁布了《婚姻法》。这几部法律法规其立法宗旨都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废除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新的婚姻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及不断完善,将广大妇女从旧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拥有了自主权。

其次,毛泽东通过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剖析,提出应通过社会的解放消除旧中国的男尊女卑等级观念,建立起男女平等的新的伦理关系。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而无论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中,还是在人类自身的生产中,妇女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男女生来应当是平等的。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模式中,男性主宰了社会生产而迫使妇女与之脱离并身陷家务劳动之中,由此也导致了男尊女卑的社会伦理观念的产生,妇女没有了社会地位。要实现妇女解放,就必须通过革命废除私有制度,实现社会的解放,让妇女能够参与到社会劳动之中。可见,社会的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前提。毛泽东指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的联系着的,妇女解放运动应成为社会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4]169毛泽东从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层面的分析,把性别压迫从两千年来被掩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中分离出来,揭示了性别压迫的实质,从而确定了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根本方向,即通过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的斗争,消除男尊女卑的社会伦理观念的制度根基,形成男女平等的伦理秩序,实现妇女的全面解放。

最后,毛泽东立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号召妇女树立自强自立的道德意识,走自己解放自己的道路。毛泽东很早就已经看到了妇女在中国社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妇女人数众多,而且绝大多数在经济上没有地位,政治上没有权利,遭受来自多方面的重重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对旧中国的广大妇女来讲,唯一能够摆脱这种悲惨命运的途径只有革命,通过革命,才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权利。正是出于对革命的迫切需要,广大妇女自觉投身于革命之中,而且通过革命实现了自身的解放,也使自己成为推动妇女解放事业的主体。对这一点,毛泽东特别重视。他曾反复呼吁,“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2]33,他号召全体中国妇女自觉行动起来,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自身的解放。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妇女自己解放自己的可能性。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義国家的入侵,曾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不断被消解,机器工业的出现也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劳动分工,这些变化都为男女社会关系的变革带来了可能。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分析指出,在中国农村占大多数的贫农家庭中,妇女因为生计的原因不得不参加劳动,这就使她们在家庭决策中具有了较多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因而,“夫权这种东西,自来在贫农中就比较地弱一点”[2]32。可见,在中国,妇女自己解放自己,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基于此,毛泽东反复强调妇女应树立自强自立的道德意识,去争取自我的解放。

三、以政治革命与伦理革命的结合为妇女解放的实现途径

妇女是参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妇女的解放当然也不能脱离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这一总体情势孤立地去完成。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就是在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大背景之下展开的。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倡行者,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现实,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在中国,束缚广大妇女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大绳索”,其根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决定着其他的权力,是造成农村妇女被奴役、被压迫命运的制度根源。只有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其他的权力才会随之而瓦解。因而,要实现中国妇女的解放,必须通过革命将地主阶级的政权推翻,为妇女解放扫清制度上的障碍。基于此,中共六大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指出: “只有社会主义的胜利能彻底解放妇女,现时中国的民权革命中也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彻底的摧毁半封建宗法社会的束缚,能引导妇女群众到解放之道路。”[5]431这也就是说,在旧中国,妇女解放斗争与阶级革命斗争是融为一体的,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毛泽东反复强调,一定要将妇女解放运动融入到中国社会革命的实践进程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一方面,发动广大妇女参与到社会革命的实践之中,推动社会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社会革命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彻底去除束缚广大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制度根基,实现妇女的自身解放,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彼此交融、同行共进。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妇女加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在推动革命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对妇女自身的解放。与此同时,毛泽东也意识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权虽然已经被推翻,但封建伦理思想并没有随之而被清除。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封建伦理思想仍然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成为造成男女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思想缘由。1917年8月23日,青年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就谈到这一点。毛泽东指出,在封建的旧中国,国人思想和道德方面的积弊太深,可以用“伪而不真,虚而不实”来概括。五千年来,这种旧的思想和道德已经渗透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封建的伦理纲常,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更严重、更持久,且更不易被消除。所以,要实现妇女解放,必须在思想领域进行一次除旧立新的伦理革命,这也是变革中国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毛泽东对封建伦理展开了无情的批判,尤其是对受封建伦理制度影响巨大的婚姻家庭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由此也深化了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索。

总之,在毛泽东看来,妇女解放与中国的社会变革须臾不可分离。一方面,妇女解放应当融入到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之中,通过消灭阶级压迫、实现阶级解放的政治革命使妇女获取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实现自由与平等;另一方面,妇女解放也应当融入伦理革命的进程中,通过破除封建礼教、推翻旧的封建伦理制度的伦理革命使妇女冲破思想禁锢,张扬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也即是说,妇女解放既离不开政治革命,也离不开伦理革命,应当在这两者的结合中不断推进妇女解放事业,寻求妇女解放的现实途径,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

四、以争取妇女权利这一伦理价值取向为妇女解放的目标

妇女解放以使妇女摆脱受奴役、受压制、受歧视的命运,改变妇女的非人地位为目标,其核心就是争取妇女的权利。在延安毛泽东就曾指出:“什么叫做女子有自由、有平等?就是女子有办事之权,开会之权,讲话之权,没有这些权利,就谈不上自由平等。”[4]171自由平等是妇女解放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是以妇女所拥有的各项权利为表征的。因而妇女解放必然蕴含着争取妇女权利这一伦理价值取向,这其中主要包括妇女的经济权、参政权、受教育权等等。

首先,妇女拥有经济权是实现妇女解放的根本前提。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和家庭地位。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旧中国,男子是社会和家庭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拥有者,妇女只能沦为男子的附庸,既无机会和权利参加社会劳动,也无权利继承家庭的财产,自然毫无社会地位可言。从小在农家长大的毛泽东对这一点感触颇深。他指出,正是由于妇女没有经济权、财产权,无法独立生存,因而只能处处受制于男子,这是造成妇女被压制的根本原因。所以,让广大妇女有权利获得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有权利有机会参加社会劳动,这才是实现妇女解放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毛泽东在领导武装斗争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妇女的经济独立问题。在井冈山,他主导确定了“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的土地分配原则,赋予了妇女在土地分配方面的权利,为农村妇女的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又颁布了《土地法》,继续坚持男女平等分田的原则,使广大农村妇女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获得了生产资料。

妇女经济独立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妇女能够参加社会劳动。恩格斯曾经说过:“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范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6]158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无法走出家门,只能在家中从事无报酬的家庭私人劳动,而没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生产劳动之中,其社会价值也无从体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根本无从谈起。那么,推进妇女解放为什么一定要以妇女参与社会劳动为前提呢?这是因为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社会成员是否参与了社会劳动,参与的程度如何,这些都决定了财富分配权的有无和财富分配的多寡。只有让妇女参与社会劳动,她们才有可能获得社会财富分配权,她们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也才能谈得上维护自身的权益。

毛泽东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反复强调一定要树立“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7]46的理念,多给她们工作机会,引导她们参与社会劳动,体现她们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革命年代,多数青壮年男性都去了前线打仗,生产劳动任务必然就落到了廣大劳动妇女的身上。据此,毛泽东发出号召:要组织妇女参加生产,“使一切多少可以从事劳动的妇女都走上生产战线”。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各个领域的建设也都需要妇女的参与。毛泽东指出:“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8]252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很多地方政府提出“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工作思路,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一时期,一大批妇女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出家门,踏上工作岗位,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发动妇女,让她们参与到社会性劳动之中,实现了妇女与社会生产资料的结合,既加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又使妇女获得了自立自强的物质基础,这也成为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

其次,妇女拥有参政权是实现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毛泽东特别关注妇女的政治参与问题,他指出,让几乎占全社会一半人口的广大妇女享有参选参政的权利,这是在中国推行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也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早在中央苏区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就主张一定要赋予妇女以参政权,让她们也成为推动政权建设的重要力量。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女性与男性具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使当地的妇女第一次享有了政治权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1956年,在一次同来访的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的座谈中,毛泽东再次讲到这一问题。他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在新中国,要通过不断努力,使参加政府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妇女比例“至少要和男同志一样,各占50%”[9]151,甚至可以超过男同志。妇女参政权的获得和保障,使广大妇女有了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和机会,让她们真正从中国封建的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拥有了和男性同样的政治地位,与男性一样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

最后,妇女的受教育权是妇女解放的有力保障。毛泽东也一直非常重视妇女的教育问题。他指出,千百年来,旧中国的妇女之所以遭受重重压迫,之所以被封建礼教思想所束缚,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们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教育。在封建旧时代,“全中国二万万女子一字不识”[1]443。正是因为接受不到教育,妇女无法学习谋生的知识和技术,经济上不能实现自立,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庸,妇女解放也就无从谈起。因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积极号召并组织新民学会的一批女会员赴法勤工俭学。1929年7月,他又倡导创办了新泉工农夜校,组织妇女参加学习。为了进一步保障妇女的受教育权利,1932年6月,中央苏区规定:各级文化部都应设立妇女学校,组织妇女识字班,以提高妇女的政治文化水平。同时,在苏区许多地方,6岁以上的女孩和男孩一样实行免费教育,每村建立一个妇女夜校,组织妇女识字组,动员妇女们学习文化。到了延安,毛泽东更是多次强调妇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他发表讲话,敦促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和民众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妇女识字班、夜校等,以便经常地进行广泛的识字启蒙运动,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启发她们的民主觉悟和政治意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体系的逐步建立,在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妇女的身影,要胜任这些工作,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这就对妇女的知识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毛泽东也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扫除文盲,没有进小学、中学、大学,妇女还不可能彻底解放。”[10]4因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都创办了大量的脱盲班、识字班、半日校、夜校等,以各种形式组织妇女学习文化。通过学习,妇女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参与度大大增加,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促进了妇女解放的蓬勃发展。

总之,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实际,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妇女解放思想,并彰显出鲜明的伦理意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妇女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当深刻理解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伦理意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妇女发展的进程之中,凸显妇女解放的伦理特质,将妇女解放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4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G].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 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 :闫生金】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为什么不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