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界的“贝多芬”
——库劳的长笛音乐研究

2019-03-29 01:58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长笛大调乐章

魏 巍

引 言

库劳是德裔丹麦作曲家与钢琴家,他是欧洲古典主义晚期和浪漫主义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领域与体裁十分广泛,涉及戏剧、歌剧、舞剧、声乐、钢琴、弦乐、长笛等诸多方面以及各种乐器的奏鸣曲、协奏曲、独奏曲与室内乐等。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的各类音乐作品高达300余首(部)。作为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长笛作曲家之一,他以其在该领域中“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重要历史地位,被誉为长笛界的“贝多芬”。①Nancy Toff,Theflutebook:AComplete Guidefor Studentsand Performer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241.

一、库劳及其长笛作品概述

(一)库劳艺术生平简介

弗瑞德里希·丹尼尔·鲁道夫·库劳(Friedrich Daniel Rudolf Kuhlau)1786年9月11日出生于德国。7岁时由于发生意外,导致右眼失明。他自幼学习钢琴,14岁开始学习作曲。1810年为躲避拿破仑军队的征兵而逃往丹麦,1813年加入了丹麦国籍。1814年和1824年,他的两部轻歌剧《强盗的城堡》与《露露》先后获得巨大成功。1825年库劳结识了贝多芬,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库劳不仅以作曲家与钢琴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音乐舞台上,在教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828年他获得了“荣誉教授”称号。同年,他的歌剧《精灵山》获得巨大成功,并成为丹麦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最重要的作品,库劳也由此成为丹麦“黄金时期”的核心人物与丹麦历史上一颗永不泯灭的璀璨恒星。

1831年,库劳的住所发生了火灾,大量的作品和许多尚未出版的手稿在大火中焚为灰烬,库劳的胸肺也由此受到了致命的损伤。1832年3月12日,库劳在哥本哈根逝世,享年46岁。

(二)库劳长笛音乐作品一览

在库劳一生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长笛作品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其数量占到他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长笛音乐创作不仅是库劳创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创作成就的一个主要代表。

笔者通过对相关音乐文献中库劳的音乐作品总目录的长笛作品进行梳理,②Artist Biography by Robert CummingsAllMUSIC同时对其所有长笛作品的音响资料汇总,并将二者进行了仔细比对后,整理出了其全部长笛作品。库劳的长笛作品涉及奏鸣曲、回旋曲、嬉游曲、变奏曲等体裁,其中包括独奏、长笛与钢琴和重奏三种形式。在这些作品中,长笛奏鸣曲有6部:《宏大的音乐会奏鸣曲——为长笛和钢琴而作》(Op.33a),4首《宏大的长笛奏鸣曲》(Op.64、Op.69、Op.71、Op.85),1部《三首宏大的长笛奏鸣曲》(Op.83);1部独奏曲:《三首宏大的长笛独奏曲——为长笛和钢琴而作》(Op.57);5部变奏曲:《十二首长笛变奏曲》(Op.10b),《六首“欧利安特”变奏曲》(Op.63),《八首变奏曲“给女孩们”》(Op.94)以及《五首苏格兰民歌变奏曲》(Op.104),《爱尔兰民歌变奏曲——夏日最后一朵玫瑰》(Op.105)。2部幻想曲:《三首长笛独奏幻想曲》(Op.38),《三首幻想曲》(Op.95);1部《六首嬉游曲》(Op.68);1首《引子与回旋曲》(Op.98)。

重奏是库劳长笛音乐创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多支长笛所写的作品,包括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其中,为长笛二重奏而作的作品有6部:包括3部《三首长笛二重奏》(Op.10a、Op.80、Op.87),1部《三首宏大的长笛二重奏》(Op.39),2部《三首辉煌的长笛二重奏》(Op.81、Op.102)。三重奏有4部:《三首长笛三重奏》(Op.13)、《长笛三重奏》(Op.86)、《宏大的长笛三重奏》(Op.90)。1部四重奏:《为四支长笛而作的宏大的四重奏》(Op.103),《G大调小奏鸣曲——为十支长笛改编》(Op.20)。

另一类是为长笛与其他乐器而作,其中为长笛与钢琴而作的重奏有:《三首为长笛(或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辉煌二重奏》(Op.110),《为两支长笛与钢琴而作的三重奏》(Op.119)。为长笛与弦乐所创作的重奏作品有:3首《长笛五重奏——为长笛、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大提琴而作》(Op.51),《为五支长笛与竖琴而作》(Op.104),《改编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主题——为五支长笛和竖琴而作》(Op.57),《歌剧〈精灵山〉中的芭蕾舞曲选段——为十一支长笛和竖琴而作》(Op.100),《为长笛、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三重奏》(Op.119b)以及为《两支长笛和长笛乐团改编的三重奏》(Op.119)。

二、库劳长笛音乐创作风格与特点

库劳的长笛音乐创作集晚期古典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风格于一身,他不仅继承了古典时期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与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创作后期,他的作品不仅有着鲜明的早期浪漫主义特征,而且在许多方面又有所发展与创新,他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一位先驱。

(一)晚期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与集大成者

作为晚期古典主义的作曲家,库劳的长笛音乐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留着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音乐富于理性,作品结构严谨,具有和谐、平衡的形式美,体现出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与美学特征。这种风格与特点在其著名的《三首宏大的长笛独奏曲——为长笛与钢琴而作》(Op.57)中得到了集中与充分的展现。

库劳这3首中的第1首,是其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的结构既秉承了古典主义时期大型作品的创作原则,从中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创作个性。整首作品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各乐章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作品第一乐章结构采用奏鸣曲式,热情的快板。F大调,4/4拍。从1-11小节的主部为F大调。主部主题材料以主和弦的分解上行为主,为单一材料的主部。12-31为呈示部的连接部,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2-17小节,为原调逗留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用主部材料并在主调持续,是主部的延续;第2阶段18-24小节,为转调实质阶段,这一阶段的调性中心分别运用了d、c小调,主要任务是动摇主部的调性;第3阶段25-31小节,为副部调性的准备阶段,主要是为后面即将出现的副部在调性上进行准备与铺垫。32-47小节为作品呈示部的副部。副部采用C大调,为主部的属调,情绪也表现的更加抒情,旋律以迂回绕唱为主。虽然旋律表面与主部旋律有很大不同,但通过分析可看到与主部的内在联系。主部主题兼有舒展与跳跃的特征,音乐清新流畅,典雅别致,富于动感(见谱1)。

谱1 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片段

通过上述谱例可以看到副部主题的骨干音与主部主题相同,都以分解和弦为主。48-61小节为呈示部的结束部,它是对整个呈示部的总结和概括,材料主要是对主部材料的倒影形式。这一部分继续沿用了副部调性,并结束在副部调性上。这说明在整个呈示部中,副部主题、副部调性占有临时的统治地位。

从62小节开始为作品的展开部。展开部采用了衍生性创作手法,音乐材料系从主部的作品主题衍生发展而来,通过伸展、扩张、模进、离调等一系列创作手法,与主部进行了一定的对比,调性也由主部的F大调转为其属方向的C大调,音乐也变得更加舒展、柔和与歌唱。

展开部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62-81小节为导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之前主部材料进行展开,分别运用了C大调、f小调、bA大调。第二阶段82-97小节为展开实质阶段,这一阶段虽然主要应用的还是主部材料但变形较大。开始是对主部材料进行扩大和模进的处理,在89小节和90小节为对原主题的裁截,之后为迭奏处理。从94小节开始使用主部中跳进的材料,分别使用了bA大调、E大调、C大调。9-106小节为第3阶段,即再现前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应用的是副部主题,但和声上以持续F大调属和弦为主,主要是为之后主部在原调再现做准备。

107-118小节为作品再现部的主部,与呈示部主部相比基本相同。119-128小节为再现部的连接部,这一部分与呈示部中的连接部相比,主要变化是省略了原调逗留阶段,而只保留了转调实质阶段(119-125)和副部调性准备阶段(126-128)。129-144小节为再现部的副部,调性又回到了F大调,进行了调性附合,说明之前的矛盾冲突在这里得以解决。145小节至最后为作品的结束部,结束部也随着副部的调性附合回到主调,并最终结束在主调,说明在整个乐章中主部调性、主部主题占有统治地位。

曲式结构分析图如图1:

图1 第一乐章结构图

第二乐章为带三声中部的再现复三部曲式,富有表现力的柔板。bB大调,2/4拍。该乐章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1-28小节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开始10小节为一个4+6的非方整乐段,由bB大调开始结束在F大调。11小节开始为再现单三的展开部分,作曲家利用主题材料进行了裁截、模进等发展手法。21-28小节为再现单三的再现部分,调性回到bB大调,也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完整乐段,因此第一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该乐章29—59小节为第二大部分,这一部分采用新主题,与之前部分形成更突出的对比,该部分也是由再现单三部曲式组成。29-36小节为第一个乐段,由4+4两个乐句组成,bE大调开始结束在属和弦上,形成开放终止的乐段。37小节为展开部分,展开利用新主题进行发展,由bE大调开始之后进入be小调。在47小节开始再现,此再现为减缩再现,它并未全部再现之前的乐段,而是在主题再现后不断地发展与连接相毗连,为之后的第三大部分出现做准备。60小节开始是该乐章的第三大部分,它是整个乐章的再现部分。这一部分形成一个4+8的扩充乐段,调性回到主调,与第一大部分相比进行了减缩,因此属于减缩再现。最后5小节是作品的尾声。

曲式结构分析图如图2:

图2 第二乐章结构图

第三乐章是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活跃的快板。F大调,2/4拍。呈示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个部分组成。主部从第1小节持续到了29小节后,经由30-47小节的连接部转到了副部,调性也由F大调逐渐转至其属方向的C大调。从48小节开始的副部,出现了新的主题材料。乐曲在进行到71小节完满终止之后,从72小节开始进入了结束部。由于本乐章没有展开部,因而当结束部在89小节出现了完全终止之后,从90小节开始经由10小节的小连接直接进入了再现部,调性也回到了主调F大调上。再现部由主部、副部、结束部三个部分组成。由于本乐章没有展开部,为考虑作品整体布局的平衡性,再现部中副部的篇幅有所增加。从101小节开始的主部直到203小节结束部的最后一小节,整个再现部调性都持续在F大调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中,无展开奏鸣曲式由于省略了展开部缺少展开性,为弥补其不足,一般大多在慢板乐章中来进行装饰性展开。而这部作品在第三乐章采用这种曲式结构,是对古典音乐风格的大胆创新,体现了作曲家的创造性。曲式结构分析图如图3:

图3 第三乐章结构图

这首作品在布局与结构方面各乐章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首尾呼应,从而使整个作品体现出高度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的三个乐章采取了古典主义时期大型作品快—慢—快的速度布局,这种布局不仅在这一时期是典型的标准范式,而且对古典时期之后的音乐作品影响巨大。

2.作品的三个乐章分别采用了奏鸣曲式、复三部曲式和无展开奏鸣曲式三种曲式结构,这三种曲式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三部性结构布局(或变体),这就使整个作品在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从而加强了三个乐章的内在联系。

3.作品的三个乐章虽然都采用了各具特点的不同主题,但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作品中其他主题都来源于第一乐章中的两个(主部和副部)主题,由于之前已对其进行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乐章开始的主题动机也是以分解和弦作为旋律的骨干音,这与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特点相同。而第二乐章的第二个主题(29小节处)除了以分解和弦为骨干音之外,还采用了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因素(倒影形式),见谱2。

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采用倚音下行的形式,这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而第三乐章的副部主题也是采用的迂回绕唱的旋法,与第一乐章中的副部主题相似,并且在旋律中也隐伏着分解和弦,见谱3。

谱2 第二乐章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片段

谱3 第二乐章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片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该作品各乐章之间的联系,由于这些联系使作品各乐章之间形成了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除上述所具体分析的曲式结构外,通览全部三首作品可以看到,整部作品中既有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奏鸣曲式,又有浪漫主义时期的一部曲式,还有不同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多乐章套曲结构的三部及五部曲式结构等。既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美学原则,也蕴含了浪漫主义的一些因素,同时也呈现出作曲家的一些创作特点与革新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库劳的长笛作品尽管规模大都比较庞大,但从作品的总体布局与曲式结构到每一乐章,再到每一部分乃至每一段落与乐句,都经过了周密的思考与精心的设计。思维严谨、构思巧妙,没有多余的笔墨,因而并不觉得冗长与繁琐。美国著名长笛家罗伯特·斯托曼(Robert Stallman)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他写的非常仔细(指库劳的长笛重奏作品),没有任何可以增加或是减少的余地,谁去演奏第一长笛声部或是第二长笛声部都无关紧要,这些部分是真正的平衡。”③Tim Page,Kuhlau Honored The Flute,1986.这既充分体现出了库劳杰出的创作才能,也体现出了创作的风格与特色。堪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写作之典范。

(二)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的先驱与探索者

1.表现手段形式多样,表现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库劳创作出了大量的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作品,一般人习惯将其归入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范畴。但是,通过库劳晚期的音乐创作,包括长笛作品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创作思想更加解放,创作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手法更加自由,音乐语言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表达内容更加广泛。从此,库劳的长笛音乐创作开始进入到了由晚期古典主义到早期浪漫主义的转变。

在库劳另一代表性作品《三首长笛无伴奏幻想曲》(Op.38)第1首的第一部分中,可清晰地看到他的这种变化。作品的前8小节为引子部分,从第9小节开始方进入主题,这种创作手法在古典时期比较少见,是浪漫时期比较常用的手法之一。作品开始的8小节是一个两乐句乐段,采用4+4的方整结构。两个乐句形成不严格的模进关系,第一乐句以D大调主和弦为主要旋律骨架,以曲折的分解和弦上行为主要进行。在第三小节达到高点音#f3后,以华彩性旋律下行并结束第一乐句。整个乐段主要由两个动机组成,一个是开始两个小节,节奏以点分为主并伴随着曲折的分解和弦上行。另一个是在第3、4小节以华彩性下行音阶为主,这两种动机都充分发挥了长笛这种乐器的灵活性特点。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不严格的模进,节奏型与第一乐句相同,旋律采用D大调的分解属七和弦形式迂回上行到g3。然后又经过下行音阶的过渡,最终停留在具有D大调关系小调b小调意味的主和弦五音#f上。两个乐句之间完整连贯,前后呼应,体现了作曲家构思的严谨性。

上述这两个乐句虽然还保留着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方整性结构,但是在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浪漫主义的元素。复附点音符节奏的连续进行使音乐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动力,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不拘一格的节奏特点。旋律上宽广的音域使旋律线条变得起伏跌宕,尤其是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形成的密集音群,使旋律更显华丽与炫技性。和声上虽然延续着传统的功能性特点,但调性的转换以及各种先现音、延留音等手法的使用,使和声的语言更加丰富与新颖。一斑而窥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作品虽还保留一定的古典主义音乐特质,但已经具有了一些明显的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特点,见谱4。

谱4 《三首长笛无伴奏幻想曲》第1首1-8小节

2.创作手法的发展与创新,民族音乐的探索与实践

在库劳晚期的长笛作品中,创作技法更加大胆而自由。在他1829年创作的《引子与回旋曲》(Op.98)中,即体现出了鲜明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这种创作形式在古典时期是很少见的,到浪漫主义早期才开始得到广泛使用。

这首作品21小节的引子是E大调,采用了速度自由的华彩式风格写法。乐曲开始,钢琴通过铜管雄壮号角般庄严的音调烘托,引出了长笛在自由延长的#c3音上的“亮相”,随即长笛以快速下行与迂回性相结合的音阶式旋律,经短暂的过渡后上行停留在调式的三音,即#g1上,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问句。第二乐句则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模仿,长笛在a3上出现自由延长音后,以快速迂回式的分解减七和弦下行至#b,并经短暂的过渡后停留在调式的主音上,以此对第一乐句的问句做了回答。从第10小节开始,在钢琴左手连续密集的三连音及右手两个带装饰音的小乐句引导下,长笛以连续上行的四度模进,在调式的导音#d3上做短暂停留后,又通过连续迂回式分解减七和弦过渡,通过与钢琴之间的两次呼应,并以钢琴连续快速的迂回式的下行分解减七和弦的连接,最终结束了引子部分。这个好似一个华彩乐段的引子,戏剧性张力十分突出,演奏效果极佳,体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与作曲家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见谱5。

谱5 《引子与回旋曲》引子部分

乐曲回旋曲部分的节拍由引子的4/4拍变成了6/8拍,调性也由E大调转为同主音的e小调,这是库劳创作中一贯采用的大小调平行的主题发展手法。回旋曲的主题首先由钢琴奏出,然后长笛以高八度形式重复了钢琴的主题。长笛的主题由一串快速上行、跳跃的e旋律小调音阶导入,在歌唱性的同时又带有一丝哀愁,旋律委婉动人,乐思十分新颖,见谱6。

谱6 《引子与回旋曲》回旋

在其后作品的发展中,歌唱性、舞蹈性的旋律交替出现,抒情性、戏剧性对比鲜明,调性、调式变化频繁,钢琴与长笛结合完美。同时各种装饰音的巧妙使用,更使作品锦上添花,这首技术性与抒情性兼容的优秀作品,可谓是库劳最具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之作,与舒伯特的《枯萎的花朵》一同成为浪漫主义早期最为经典的两首长笛作品之一。

在库劳另一首著名作品《欧丽安特主题引子与变奏》(Op.63)中,也能清晰的看到库劳长笛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特点。这部取材于韦伯同名歌剧的作品创作于1823年,选取了歌剧中女主人公欧丽安特著名的浪漫曲为主题,通过六次变奏,将长笛华丽的技术与丰富的表现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这首作品与上述分析过的《引子与回旋曲》(Op.98)在许多地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乐曲开始的引子也是华彩式手法,调式也是采取对比性的发展,而旋律上则更加具有华丽的炫技性,令人联想起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长笛创作风格。见谱7。

谱7《欧丽安特主题引子与变奏》引子部分

在库劳的晚期长笛创作中,开始越来越多的运用各国以及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他创作的民族风格的作品大都采取变奏曲形式,从各国家各地区的民族音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将这些民歌或民族民间音乐的典型音调作为创作的主题,通过各种变奏的形式予以发展。他多次采用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民歌为素材,创作出了著名的《爱尔兰民歌变奏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Op.105)和《苏格兰民歌变奏曲》(Op.104)等精品。库劳的这种创作倾向,既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将民族精神与特质作为创作中心题材的潮流,也体现了他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转变。

(三)创作手法别具一格、演奏技巧高深复杂

1.音乐语言的“长笛化”,创作手法的“专业化”由于库劳在长笛音乐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人认为,库劳是一位有着很高造诣的职业长笛演奏家,甚至有人还说他曾任丹麦皇家管弦乐团的长笛首席等等,不一而足,而有人则对此不以为然。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库劳是否会演奏长笛,并达到职业长笛家的水准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为此,笔者通过对国外相关权威性资料的查阅与研究后发现,库劳并没有系统学习长笛的经历,因而恐怕也不大可能成为职业长笛家。“尽管他从小就研究过长笛,但他从未掌握过它。他在1814年向他的出版商Breitkopf&Haertel解释说:‘我只演奏了一点这种乐器,但我确切地知道了这一点。’”④Nancy Toff,Theflutebook:AComplete Guidefor Studentsand Performers,p.241.

虽然如此,但与其同一时期前后作曲家们长笛创作中呈现出的“普适性”情况不同的是,库劳的长笛作品非常的“长笛化”。他的长笛作品音域音区大都为最适合长笛演奏与最能发挥其表现力,旋律及演奏技法写作上也体现了长笛乐器的性能与特质。如各种华丽的装饰音、快速的琶音及分解和弦、连续密集的八度以上音程进行以及各种吐音与连音的复杂组合等等,无一不展现出长笛的特有性能,而所有这些在演奏起来又是那样的让人觉得舒服和顺畅,并不觉艰深、晦涩与别扭。在这一点上,凡是演奏过库劳长笛作品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这种“长笛化”的音乐语言只有深谙长笛之道的作曲家才有可能创作出来。笔者认为,这主要来自于他对长笛这一乐器天生的直觉与灵感,对其乐器本质的准确把握与演奏性能的出色诠释,以及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对于这一乐器的喜爱。同时,也得益于他在丹麦皇家管弦乐团长笛演奏家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当然,更是由于他出色的创作才能所致。

库劳生活在“波姆式”长笛尚未出现的年代,这一时期长笛的艺术表现力还比较有限。而库劳创作的长笛作品中,无论是各种高难度的技术手法,各种复杂的节奏型,各种 连音和吐音的复杂组合,还是宽广的音域与华丽的琶音、分解和弦与快速的吐音等等,不仅是十分的“长笛化”,而且还是相当的“专业化”,使长笛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力在当时得到了极尽所能的挖掘和展现,在艺术水准和技术难度上都代表了这一时期长笛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譬如,在前面所分析过的《引子与回旋曲》这首作品中开始的引子部分,不仅快速、华丽的密集音群对演奏者的手指技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在引子的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a3至#b(实际发音为c1,两个音是同音异名),二者之间的音域跨越了将近三个八度。但是,由于两音之间采用了一些音阶式的过渡作为连接彼此之间的桥梁,因而在演奏起来并不觉过于艰难。这种写法在当时长笛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可谓是艺高人胆大。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库劳的长笛音乐创作技术比较高难而复杂,但既不是各种复杂技术盲目的堆砌,更不是以华丽的音符哗众取宠,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刻、反复推敲而作,绝非率性而为。他的长笛音乐作品结构严谨而不呆板,旋律优美而不肤浅,音乐语言华丽而不轻佻,技巧高难而不晦涩,音乐语言丰富而不凌乱,既有着清晰的理性思维,又充满着丰富的感性色彩。

2.长笛钢琴平分秋色,二者之间融合巧妙

作为优秀钢琴家的库劳,在他的长笛音乐创作中,除一部分无伴奏独奏作品外,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为长笛与钢琴而作。他的长笛音乐创作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许多作品中钢琴不仅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达到了与长笛并驾齐驱、平分秋色的地步,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意义。在这些作品里钢琴部分不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与长笛融合巧妙,交映成趣。从某种角度上看,甚至比长笛声部的创作更加出色。这在《引子与回旋曲》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在这首作品中,长笛与钢琴的旋律时而交替出现、和而不同,时而有问有答、错落有致,时而角色换位、此起彼伏。两者之间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值得一提的是,库劳喜爱并擅长的“卡农”形式在这首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在第142小节开始钢琴对长笛问询式的乐句,以左右手交替进行连续下行的“卡农”式模进做以回答后,又经过右手从高音区连续下行琶音式的减七和弦作为过渡,最终回到了主题。这种写法生动奇妙,别具一格,效果极佳。这首作品可谓是库劳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见谱8。

3.重奏作品形式多样,音乐语言新颖别致

在库劳长笛音乐创作中,重奏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他的重奏作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形式内容丰富,音乐语言新颖别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为双长笛和钢琴而作的三重奏》(Op.119)及《为长笛、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三重奏》(Op.119b)。在这首作品第一乐章中,库劳并没有过分展示长笛的技巧,而是着重挖掘出了长笛歌唱性以及富有诗意般的声音。作品旋律优美流畅、线条宽广悠长,情感真挚热情,音乐充满着欢快的律动。作品中经常是在两支长笛(或长笛与大提琴)在奏出歌唱性旋律时,钢琴声部一会儿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奏出上下跑动的音阶,一会儿又以摇曳式的和声织体进行衬托,一会儿又以快速的三连音奏出的分解和弦增加乐曲的动力,各声部旋律此起彼伏,交相辉映。

谱8 《引子与回旋曲》139-155小节

有趣的是,这首作品第一乐章中的主题或重要性旋律往往先由钢琴演奏一遍后,再由长笛(及大提琴)演奏第二遍相同的旋律,钢琴似乎是作为长笛的先导与前奏。这种新颖别致的创作写法堪称库劳长笛音乐创作的一大特色。这首乐曲已成为库劳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结 语

纵观西方音乐史,没有哪一位作曲家能够像库劳一样,在长笛音乐创作中以其数量之庞大、形式之多样、体裁之广泛、艺术水准之上乘而与之媲美。他以其非凡的创作才能深入挖掘了长笛艺术的潜能,丰富了长笛的艺术表现力,并引领了后来长笛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同时,也改变了当时一些人对长笛艺术的无知、轻视甚至偏见,极大的提升了长笛这一乐器的艺术地位。尤其是他在长笛艺术领域“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对其杰出的贡献,就如同贝多芬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地位与贡献一样,无愧为长笛界的“贝多芬”。

猜你喜欢
长笛大调乐章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谱写肌肤新乐章
不同材料制作的长笛对音质的影响分析
G大调随想曲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