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行业上市公司效率评价分析

2019-03-29 11:54刘强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DEA模型产业链效率

刘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铜业企业发展迅速,但是我国铜资源不足和日益增长的铜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于铜类企业的效率情况分析日益重要。从我国铜类上市公司着手,将铜类上市公司按照产业链划分,通过数据包络模型对铜类企业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处于生产链上游的铜类上市公司其效率较高,而中下游铜类上市公司效率较低,存在效率不平衡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对中下游铜类公司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支持,从而提高整体的铜类公司效率。

关键词:铜类上市公司;效率;产业链;DEA模型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2.003

1前言

铜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础性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广泛的运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国防军工等。虽然我国铜产量增长较快,但是相对于我国铜消费量的增长还是有所不足。由于我国铜资源的短缺,铜矿原材料供给不足问题依旧是制约我国铜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我国对铜资源的进口依赖较大,对经济安全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有限的铜资源下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好资源,提高效率是我国铜产业升级的重要的问题。但首先要对我国铜业企业效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个小的载体,承载着社会的人力、物力,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方式。因此要提高我国铜行业效率首先要立足于企业,从一个个企业出发,通过对我国铜企业的效率进行研究,基于产业链角度,从而找出我国铜行业效率水平分布及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一认识,为政府在制定相关铜业发展规划中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形势,企业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企业的效率评价研究也从单一研究企业整体效率转变为根据不同角度对企業进行分析,池仁勇、唐根年(2004),从技术角度对企业效率进行评价;从企业融资角度,曾江洪、周颖(2010),张强、贺立(2013),张博、杨熙(2014),孙业亮(2017)从企业融资角度,研究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效率情况。对于有色金属企业效率研究中,其研究相对成熟,于家伟(2010)从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出发,研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效率情况,发现我国大部分有色行业上市公司效率还需进一步改进。郝荣(2017)则将能源消耗指标引入研究中,使得有色金属效率研究更好全面,同时采用聚类分析,研究全国范围内及三大区域内的聚类情况,研究表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中东西部三大区域的分布情况呈现出阶梯型特征。李金星(2015),黄健柏,徐震(2016)将研究对象转移为影响有色金属上市企业投资效率的因素,黄健柏、徐震研究还发现2008年以前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显著,之后差异性逐渐消失。同时陈萧怡(2011)也发现2008年前后许多企业在效率方面前后对比差异性显著。

关于铜业效率评价,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在效率的研究有一点的发展,岳强、陆钟武(2006),盖静、鹿爱莉、孙志伟、张华(2009),张延凯、李国清、胡乃联、李信(2012),从我国铜资源紧缺出发,研究铜的资源效率,对我国铜资源效率较低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龚婷、郑名贵(2015)基于海外矿采,研究铜资源的战略选区风险的评价,冯娟、汪戎(2008)基于技术角度,研究云南铜业在技术方面的绩效研究,杨宏明(2006)从企业出发,研究铜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以三家代表性铜企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我国铜业主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分工和企业结构存在差异,在之前的研究中对于产业链的划分缺乏研究,因此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偏差,缺乏结构意识。因此,本文立足于微观的铜企业上市公司,按照生产链划分研究我国铜业上市公司效率分布情况,并研究存在的问题,其数据处理方法采用现今发展相对成熟的数据包络模型,对我国铜类上市公司投入及产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我国铜类上市公司效率的整体分布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为政府提供建议。

3中国铜业上市公司效率评价

中国铜业上市公司到目前为止,主要的铜业上市公司分别是位于上游的西部资源、鹏欣矿业、西部矿业、盛屯矿业,中游的主要是江西铜业、云南铜业、铜陵有色,下游主要是海亮股份、精艺股份、楚江新材,鑫科材料,博威合金。其中有一些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经营业务虽然设计铜业,但是占比相对较低,因此将这些企业进行剔除,比如紫金矿业,虽然该企业在铜业上中游业务都有参与,但是其主营业务较为复杂。因此根据本文的需要,以2010年到2016年该1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上公司的全部财务数据来自各家公司每年的年度报表。数据处理运用DEAP软件。

3.1输入与输出指标的选择说明

在效率分析中,对于投入与产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效率分析的准确性,根据DEA模型的要求,对于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主要遵循一下几个方面:(1)指标的综合性。即所选指标需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企业的营运、盈利、成长等方面的能力;(2)指标的可比性;(3)指标的真实性。即所选指标能够真实的反映该企业的实际状况;(4)指标的简洁性。即所选指标应该简洁有效,避免出现重叠,应该可以代表企业在不同方面特征情况;(5)指标的可收集性。在选择指标时应该注意指标是否能够获得,同时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能否保证。

根据以上原则,投入指标选取:(1)总资产;(2)营业成本;(3)在职人数;(4)管理费用。

(1)总资产:代表了该上市公司的总体实力,是描述一个企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外部因素也随着资产变化发展改变。总体而言是一个企业发展人力、物力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其中,总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递延资产、其他长期资产、递延税项等。

(2)营业成本:该指标反映了一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成本的控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在职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量,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同时也是衡量企业投入方面的重要参考指标。

产出指标选取:

营业利润: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企业利润的高低将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是社会资源流动主要的影响指标。在统计过程中有点年份,有点上市公司其营业利润为负数,因此采用非负处理即MIN-MAX标准化处理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zj=0.01+0.99xj-minxmaxx-minx

其中zj表示某一年第j个变量标准化后的数据,xj表示那一年第j个变量的原始值,maxx,minx分别为某年变量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zj的取值范围在001至1之间。

3.2铜类上市公司综合效率测算

铜类上市公司综合效率为在某一个时间,一组决策单元之间产出与投入相对配置使用情况,一般用技术效率TE表示。采用DEA投入导向型测算资源型企业的效率相对合理,即测算的是铜类上市公司在产出最大化的情况下,企业投入要素最小成本的能力。技术效率有效即为其测算的效率值小于等于1,意味着当前企业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达到了合理配置,当技术效率无效即为其测算效率值小于1,则此铜类上市公司在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不合理,在其产出水平下,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而其浪费的比例为1-TE。

根据上述的效率测算发现,从2010年到2016年这7年,处于生产效率有效的铜业上市公司有西部矿业,盛屯矿业,这两家为整体效率最佳的铜业上市公司代表。这6年,总体的效率水平处于0.552-0.691之间,其中最高为2014年的0.691,最低为2015年的0552。可以看出铜类上市公司总体水平效率底下。

从产业链来看,处于上游的铜类上市公司效率相对中下游上市公司效率较高。中游上市公司江西铜业效率水平相对较高,下游上市公司中博威合金效率较高。

3.3铜类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测算

铜类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反应的是铜企业之间根据其自身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技术下的效率测算,是一个相对值的概念。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法(BCC)模型,在规模报酬变化的情况下,纯技术效率值小于1,说明铜企业在管理和生产上需要改进,纯技术效率等于1,说明铜企业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从2010年至2016年铜类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率水平分别是0.660,0.811,0.721,0.786,0.813,0.742,0.799。可以看到,效率有效的企业主要是处于生产链上游的铜类企业。说明我国铜类上市公司整体纯技术效率提高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铜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技术需要向行业内领先企业学习。鹏欣矿业,西部矿业,盛屯矿业,江西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内部管理水平和决策始终保持在行业前列。

3.4铜类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测算

铜类上市公司规模效率是总技术下来与纯技术效率的比值,其意义是铜类上市公司,假设在生产最大化的情况下,技术效率的生产边界的投入量和最佳规模的投入量的比值。由此测算铜类上市公司是否处于最佳的生产规模,当企业规模效率值等于1时,则说明该企业具备规模效率,当企业规模效率SE小于1时,则说明该企业不具备规模效率,此时企业的规模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者规模报酬递减,若企业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状态时,则说明企业规模偏小,需要扩大企业规模,才能使企业达到规模有效状态,从而使企业受益最大化。若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则说明企业经营规模偏大,需要缩小企业规模,才能使得企业达到规模有效,从而使得最大化利益。

从总体上来看,处于规模报酬有效的上市公司主要是铜类上游企业,鹏欣矿业,西部矿业,盛屯矿业,这三家总体而言规模效率水平较高。中下游铜类上市公司效率水平相对上游相对较低。说明中下游上市公司在当前阶段其企业规模与最佳的企业规模存在差距,其有可能是规模过大或者规模太小。同时可以看出,处于规模递增状态的企业较规模递减状态的企业更多,说明我国铜类上市公司在规模方面相对偏小,需要扩大投资,提高企业规模,使其达到规模效率水平相对最优状态。

3.5铜类上市公司动态全要素生产效率分析

前文分析了铜类上市公司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但是其效率情況是以固定的年份中相同决策单元之间的比较,是一种静态的评价,对评价一段时期的变化情况相对薄弱,通过DEA-Malmquist指数,以动态的视角,研究铜企业在2010年到2016年这一时期的综合技术变化指数(effch)、技术进步变化指数(techch)、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pech)、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h)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tfpch)变动情况,可以更好的把握我国铜类上市公司的一个整体发展态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楚江新材,鑫科材料,海亮股份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外,其余铜类上市公司生产效率处于下降状态,同时鑫科材料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最快的,达到了31.3%,其主要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增加。

从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来看,技术进步的上市公司有7家,处于技术退步的上市公司有5家,因此整体而言,铜类上市公司技术变化还是处于上升阶段。

从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来看,除了西部资源,云南铜业,铜铃有色小于1,处于倒退趋势外,其余均处于上升阶段。说明铜类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6年整体技术水平有所提升。

从规模效率来看,除了鹏欣矿业,江西铜业,精艺股份,博威合金小于1,其余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呈现增长状态。

4结论与建议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上游的铜类上市公司效率总体上是高于中下游的铜类上市公司,不管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中代表性的有西部矿业,盛屯矿业。上游的铜类公司在公司管理,公司内部的规划以及公司财务控制都相较于中下游占有更多的优势,中下游铜类上市公司之间,企业的纯技术效率要高于规模效率,说明中下游铜类公司在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充分的对自身企业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下游铜类上市公司大部分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扩大企业规模是对公司有利的,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来看,下游铜类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6年处于一个增长阶段,效率水平正在提升。说明我国下游铜类上市公司这一阶段发展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虽然通过12家铜类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了评价,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投入与产出变量选择有待改进,其次样本数据的代表性有待考量,我国铜类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因此将其进行按照产业链进行划分不能很清晰分析不同产量链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池仁勇,唐根年.基于投入与绩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04,(04):23-27.

[2]曾江洪,周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融资效率研究[J].求索,2010,(01):21-23.

[3]张强,贺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J].求索,2013,(04):30-32.

[4]张博,杨熙安.基于熵值法的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4,(01):105-112.

[5]孙业亮.新三板市场创新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6]于家伟.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效率研究[D].长安:西北大学,2010.

[7]郝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7.

[8]李金星.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5.

[9]黄健柏,徐震.有色金属上市企业投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05):60-68.

[10]陈萧怡. 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11]岳强,陆钟武.关于中国铜的资源效率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06,(03):68-70.

[12]蓋静,鹿爱莉,孙志伟,张华.我国铜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J].技术经济,2009,28(10):60-64.

[13]张延凯,李国清,胡乃联,李信.内蒙某铜钼矿资源综合利用及经济评价研究[J].金属矿山,2012,(11):36-39.

[14]龚婷,郑明贵.海外铜矿产资源开发战略选区风险评价模型与应用[J].资源与产业,2015,17(01):18-26.

[15]冯娟,汪戎.云南铜业技术跨越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05):100-102.

[16] 杨宏明.铜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矿冶,2006,(03):102-104.

猜你喜欢
DEA模型产业链效率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跟踪导练(一)2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