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

2019-03-30 09:46刘雯璟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反贫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

【摘 要】 本文认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在扶贫道路上的探索成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精准扶贫的思想强调了追求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精准扶贫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习近平;反贫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

一、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1、马克思的贫困思想

马克思将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毕生的志向,同时认为无产阶级的贫困从根本上是一种“制度性贫困”,因此他从制度方面探讨贫困问题。他对以往的旧观念进行了扬弃,提出了自己新的观念。马克思就贫困提出以下两个重要内容:

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研究发现,其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它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

如果能够实现交换经济并且可以使主体之间的完全平等得以确立,则在内容方面,就应当鼓励人们对拥有的部分多余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进行大胆积极的交换,这也使得自由得以确立。由此可以看出,尊重不仅仅要出现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平等和自由的交换中,同时可以发现一切自由和平等的交换都是在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建立的。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可以自由地拥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的工作和生产资料,在私人劳动中,平等和自由根本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也证明了所谓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与压迫。无法根治贫穷问题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对这种资本过程的不断积累,将导致无产阶级不断贫困化。只有不断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以此来满足资本主义家对剩余價值地不断追求,进而实现资本地持续积累。所以,为了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剩余价值被不断分离出来,减少劳动力以及改进生产的相关技术成为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必经之路。同时,这样的做法也造就了无产阶级进一步贫困现象的产生。

第二,马克思通过总结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贫困表现,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特征。

从主观方面来看,当今社会工人阶级的贫困才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主要体现。作为一个工人,它不应该是贫穷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为资本家工作的工人和工作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毫无关系,所以只有依靠自身多出卖劳动力才能换取更多的价值,在经济关系中,它仍然以政治文化为主导,因此贫困的主要对象是工人。

从形式上看,贫困表现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阶级的劳动和财富的分离造成了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良剥削行为,激怒了无产阶级。由于生产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分配数量的多少,因此相对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绝对贫困导致的,而相对贫困也反作用绝对贫困,迫使其局面更加恶化。

从内容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主要体现在缺乏生存手段和缺乏社会保护。 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大多数工人的家庭生活开支一般都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最低需求。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缺乏正规的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和缺乏社会保障,也是工人一直不能富裕的根本所在。

简而言之,在资产阶级看来,无产阶级作为一个只能出卖自己劳动力而没有财产的人,只能被资产阶级剥削,或者被贬低甚至死于饥饿。

2、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

(1)对剥削制度论进行摧毁是当前进行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导致无产阶级持续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即具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只有将剥削制度进行强力的打击与摧毁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克服贫困的重要目标。马克思曾借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的还要牢。”[1]比喻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把无产阶级贫困钉在资本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大部分财富都是由无产阶级生产创造的,然而这样的生产方式却剥夺了无产阶级的生活以及自由,同时无产阶级所产生的价值被资产阶级自由使用与瓜分,这种方式从属于资本和剥削。因此连续工作中,剥削致使其更加贫困。

所以,在这种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下,无产阶级无法脱离资本统治者压迫下的贫困,并且对无产阶级而言这也不现实。资本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影响,必然会维护这种资本主义制度的持续运转。所以,应该积极地去集结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了广大无产阶级的自由与平等,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革命,将无情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打压甚至摧毁,消除私有财产,创造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共有的平等局面。在这样的大局势下,无产阶级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才有助于工人阶级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不懈努力来创造财富,摆脱贫困。

(2)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反贫困的途径。只有不断的对生产力进行提升,才能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因此,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限制问题,改变生产力的发展现状。生产关系将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有利于贫困问题从根源上得到相应地缓解,从而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得到有效改良。对生产力进行解放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摧毁剥削阶级,抵制两级分化、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

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与压迫下,不能只单纯把工人的贫穷问题认定为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生产力造成的,其本身存在片面性以及矛盾性,所以,只有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强力打压,并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取代,才能从根源上对生产力进行解放与发展,从而帮助更多的无产阶级解决贫困问题,真正的实现无产阶级的逐步占有,从而实现共同富强的伟大目标。

(3)消除贫穷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是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制度,以此来为工人阶级争取到应有的自由与发展。要把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和压迫以及工人的贫困进行彻底消除,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将为世界的经济发展与全人类的共同富裕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依据以及更加系统的保障。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的共产主义政权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消除,剥削、压迫的消除以及建立公众拥有的生产资料。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尽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被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的必然性,并表明共产主义制度完全否定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在资本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这意味着新的产权制度,将节省工作时间,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在这个社会秩序下,工人是积极的、有意识的。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才可以真正摆脱剥削和压迫,并成为他们的主人,并充分认识到摆脱贫困的方式方法,从而开始自己创造财富,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

1、毛泽东的人民共同富裕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贫困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中国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制度原因导致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树立起社会主义可以消除贫困的信念,也可理解为只有实施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第二,对贫困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根源对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保障。对工农联盟的新形势进行拓展与保护,积极地领导农民紧跟步伐,共同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帮助更多的基层农民群众实现共同致富。“共同富裕”这一专业术语被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大力宣扬,同时将工农联盟的拓展与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不断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以及文化,才能使国家逐步走上富强的高度文明的道路。[3]

然而,社会主义对于众多国家而言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制度,需要不断探索。几十年来,长期实施的阶级斗争并没有消灭贫困。所以在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实施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逐步去实现全民富裕的愿望,努力改变贫困的现实状况。

2、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在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同志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概括,认为当时的工人阶级处于贫困的状态,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也十分困苦,这根本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只能消除剥削的基础,消除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制度可以消除贫穷本身。改变社会制度和改变生产关系是消除贫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与贫困作斗争。

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政策两个层面分析社会主义贫困。分析社会主义贫困的真实原因,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分析,以及将贫困视为必须存在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现象,并从中得出科学结论,为消除贫困提供依据。

在对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邓小平认为,建国后中国普遍存在贫困现象的原因在于,按照工作分配的原则尚未得到应用。其明确指出:“我们致力于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目标是实现共同繁荣,然而,中间发展是不可能的。 过去‘大锅的平等待遇实际上是落后和混乱的贫困,我们知道这种损失的严重性。”[4]两极分化会导致人民大众的贫穷,搞平均主义也会导致普遍贫穷。

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而不是任由其发展为两极分化的局势。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对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消除剥削、压迫以及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的深远目标。这种概括提出了社会主义顶层的“共同财富”,并将其定义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共同繁荣是消除贫困和消除贫困的目标的基本内容,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那一天是完全消除贫困的时候。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可以为消除贫困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在消除剥削的基础上,合理的分工和共同繁荣的目标为消除社会主义贫困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依据和政治保障。

3、江泽民的开发式扶贫思想

江泽民指出,在本世纪末,我们已经解决了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中国人口的人权问题占世界人口的1/4,是最大和最多的人口问题国家。这件伟大的壮举不仅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的影响,更对全球人口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也可以看出,中央政府不仅将消除贫困作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推动因素,更将其视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首要责任,以此来推动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4、胡锦涛的扶贫开发理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措施以及相应的扶贫制度,以保证所有公民能共同享受发展带来的众多优惠与便利。2004年指出,中国政府的不变目标是要减少和消除贫困以及实现人人共同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人口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根据我国的当前国情进行合理分析,通过政府领导、社会人民共同参与、人民群众自主致富以及开发扶贫的方式,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溫饱问题的。这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

1、精准扶贫的思想强调了追求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面貌,如果这些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则无法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表现出来。所以,应坚持发展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论,并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对策,实现广大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一方面通过推动贫苦地区生产力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推动贫困地区整体生产力向前发展,主要从社会生产力方面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抓住产业扶贫,推动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推进扶贫战略的进程,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进一步完善,有助于我国“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逐步转化,通过精准扶贫,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同时,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改善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精准扶贫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脱贫工作中创造了世界奇迹。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积极解决贫困问题,这不仅是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减贫这项巨大的民生工程针对的不是单方面的一个国家,而是地球上所有人口都应关注的民生问题,更是与世界和平与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将中国的贫困状况进一步改善,更要尽一切努力为其他减贫国家提供相应的策略支持与帮助。我们一直以开放共享的理念为引导,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构建“一带一路”,创立亚投行,帮助沿线的不发达国家逐一脱贫,帮助相对落后的国家完善基础设施,给其他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家提供各类援助。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各个国家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主动将世界减贫工作视为我国必须承担的一份责任,并将中国智慧带向世界,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2]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08、832.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41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作者简介】

刘雯璟(1995—)女,汉族,陕西商洛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反贫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