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河流究竟,定应对策略

2019-03-30 03:24刘志云
求学·文科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乌裕尔河扎龙蒸发量

刘志云

河流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高考对河流的考查频率高,是非常热门的考点,因此很有必要对河流这一知识点进行探究,确定应对策略,进而提高高考分数。

一、考情回顾,明确考法

分析上面的数据可知:近三年来,以河流为主题的试题年年考,赋分高,多见于主观题,考查区域多在中国,考查内容多为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鱼类资源等,河流的发展演变是2018年全国卷Ⅰ的典型试题,学生得分较低。

二、构建体系,梳理知识

为了更好地掌握与河流有关的知识,我们可以构建以上的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高考中关于河流的六个高频考点。

1.河流的水文特征

2.河流的补给类型

3.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目的

4.河流的航运价值

5.流域的综合开发模式

流域的优势条件主要涉及水资源、水能资源和流域内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自然景观等方面,因此,流域的优势条件决定了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开发模式可借鉴美国田纳西河和我国长江流域综合开发模式,其核心是“河流梯级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6.修建水利工程的意义

大坝建设是对河流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要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即大坝建设既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同时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

能够调节径流量,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主要体现为: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2)不利影响

①对上游:大坝拦水后,上游水位上升,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洪涝灾害多发;补给地下水增多,地下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②对库区:诱发地震与滑坡等地质灾害;产生大量移民;库区周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渍化;流速减缓,净化能力减弱,水质恶化;库区泥沙淤积,影响水库的使用寿命。

③对下游:下游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地下水质恶化;上游带来的泥沙减少,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三角洲萎缩;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上游来水量减少,与外界水体交换减少,河流净化能力减弱,水质变差。

三、典例分析,寻求策略

【试题典例】

(2018全国课标卷Ⅰ·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議,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思维导图】

【试题解析】

第1问,读材料信息“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可知,原来下泄的泥沙会沉积在扎龙湿地,排水受阻。后来,“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设问中说明“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再结合东北平原的背景知识,可以推出扎龙湿地地势平坦开阔,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

第2问,解读题干限定语“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最初是外流河,东北地区是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来成为内流河至湿地面积稳定说明降水量等于蒸发量。故两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第3问,含盐量的变化要分析盐分的来源和排泄的变化。乌裕尔河最初为外流河,盐分可随径流排出,后来演变为扎龙湿地。河流径流携带的盐分流入沼泽湿地,但没有径流流出,盐分会逐渐积累。因此,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将逐渐增加,原因是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第4问,若支持同意,则侧重于从外流河的益处来答,如可以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若支持不同意,则主要侧重于从工程措施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方面来答,如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应对策略】

1.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近几年来,高考设问中的限定语呈增加趋势。限定语指出了答题思路和方向,我们必须明确设问要求,以免答非所问,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比如第2问限定语有“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和“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前者是河流演变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后者是答题主语,更是答题方向。明确要求后,考生就要认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这是得分的基础。

2.以果推因,合情合理

用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解决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是高考常见的考查方式。因此,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是得分的关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是得分的依托。如第1问,地理现象是“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设问是“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答题时应以果推因,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达,并用原理和规律对答案进行合情合理的解释。

3.认知区域,提升素养

区域认知是高中阶段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考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有助于考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该题给出区域图,围绕河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一系列的考查。“本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考生需要储备的知识,“河流要素变化的原因”是材料给出的信息,“哪些要素受到影响及发生怎样的变化” 是要求考生运用整体性思想解决问题,“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是人地协调观的体现。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四大素养的提升。

4.穷尽信息,规范表达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材料是设问的背景,穷尽图文信息是考生答题的必备能力。我们要有一双慧眼,以此来获取有用信息,忽略无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慧眼多靠平时练就,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多练习、多研究、多总结、多应用。

规范的语言表达是高考得分的依托。何谓规范?规范是答题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简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规范是用地理术语答题;规范还体现在针对不同的设问动词进行合理的作答,比如第2问分析要体现前因后果。

5.策略答题,可得高分

策略答题包括合理安排时间和注重答题方法。在高考考场上,客观题要在15分钟之内答完,主观题约有35分钟的时间作答,解答选修题一般用时7~10分钟,一道大题约用时10~13分钟,这就要求考生审题快且准,就像打枪的瞄准环节,一旦定下思路,答题就要稳、快。做题时先看设问,带着问题阅读图文,进入试题情境会更快。答题时多尝试两段式答题方法(显而易见的事实+推论),做到有根有据,呈现思考过程,体现逻辑关系。

猜你喜欢
乌裕尔河扎龙蒸发量
带春回扎龙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新疆民丰县地表水面蒸发量分析
达孜县夏秋季大小型蒸发量特征、影响因子与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