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实践中探索

2019-03-30 03:23木木水心
求学·文科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子专业老师

木木水心

中国传媒大学:塈

中传,拼的是实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进入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就读,是奔着“进央视,做主播”的目的去的,如果没有一定的“颜值”,肯定混不下去。而作为中传的学子,我想要说的是,中传美女如云是真的,但中传的毕业生不都是主持人,“颜值”也不是评价中传学子的标准,这里更像是传媒领域人才的聚集地,拼的是實力。

每天清晨,我们都能在明德湖畔看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或者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学生在练声;走在校道上,肯定会遇上拎着三脚架、挂着相机匆匆而行的身影;学校西门外整条街的墙上涂鸦,都是中传学子创造力的凝聚。

这里要说一下“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这是中传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它为青年影像人搭建起了一个极其专业的交流平台。大赛起源于“非典”时期,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中传的学生拍摄了大量原创影像作品。经过16年的发展,大赛的影响力逐渐从北京走向世界。这个大赛的背后,是中传发展自身实力,向外开放学习的结果。

指导实践是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

在最新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传的新闻传播学获得A+级评价,与人大并列第一。实践性强,是中传新闻传播学的一大优势。

中传的很多老师是从新闻界回归校园的,平时以新闻界的标准要求学生,帮助我们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媒体的工作环境。由于本身是传媒类高校,中传的校园媒体数量众多且水平极高,从纸媒到新媒体,再到校电视台和校广播台,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机会。

从中传毕业的师哥师姐,很多成为传媒界的大佬:白岩松先生几乎每年都会在新闻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出现,崔永元先生在2018年中传记者节晚会上意外亮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亮、中央电视台驻美国首席记者王冠也曾与我们分享他们的采访经历……而我们也沿着师哥师姐的足迹,到校园外去开阔视野,如全班一起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参观,深入业界,了解真实的采编流程,这些经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学科紧跟业界新变化

从2015年开始,中传率先设置数据新闻(以下简称“数新”)专业。其实,直到现在“数新”这个概念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笼统来说,它是一个新型报道形态,既离不开原始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也离不开形象的交互式、动态化的图片和视频等呈现方式。现在有很多媒体都在这个新领域进行探索,做出了很多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例如人民网图解新闻、网易数读、财新数字说等。

由于专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数新有幸成为中传新闻学院“唯二”的要学高数、线代的专业(另一个专业是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作为该专业的第三届本科生,我们戏称自己是数学与计算机(新闻方向)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我们的课表永远是满的,既要学习理科知识,又要学习新闻采写编评。

老师们对我们专业的发展方向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老师觉得我们应该以培养扎实的新闻基础能力为先,数据只是一种外在的呈现方式;而有些老师觉得我们要以数据为先导,改变原有的新闻生产流程,运用大数据的方法找新闻。这样的争论在中传并不罕见,新闻传播领域每一次的新变化都会影响中传的师生们。从广播到电视,再到现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传经常出现“老师学生一起钻研”的现象,业界的变化会让学校快速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如率先设立数新专业正是中传在新闻发展前沿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

总而言之,中传给予我们一个与传媒最前沿领域近距离互动的机会,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中国新闻界跳动的脉搏。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我们逐渐了解了肩上要扛起的重任,对新闻传播有了更深的理解。

猜你喜欢
学子专业老师
杏林组曲·学子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六·一放假么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