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研讨:“夜游文化活动的需求、创意与呈现”“光影秀等夜游文化活动的艺与技”

2019-03-30 03:23
演艺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夜游演艺光影

“夜游文化活动的需求、创意与呈现”议题的探讨

座谈嘉宾:

杨嵘:著名导演、策划人

周立新: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杨宇:荷兰国家旅游会促进局亚洲区总监、中国首席代表

陶凯:深圳数虎图像股份有限公司创意总监、演艺导演

韩金涛:舞台工艺方案设计师/工程师/旅游演艺项目制作人

主持人:

任冬生:北京舞蹈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舞美设计、《演艺科技》编委

主持人:欢迎各位老师、各位嘉宾莅临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演艺科技论坛。现在我们就“夜游文化活动的需求、创意与呈现”话题的探讨,希望各位嘉宾不吝赐教,对夜游文化的业态发展、科技运用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为各位听众答疑解惑。

2004年公演的《印象·刘三姐》是中国实景演出的开山之作。提到“印象”系列,大家自然想到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团队。杨嵘导演担任了《印象·刘三姐》等“印象”系列的执行导演,请您谈谈《印象·刘三姐》等印象系列是如何规划、落地,持续发展的}

杨嵘:《印象·刘三姐》可以说是世界首个大型实景演出,当时是受王潮歌导演邀请参与了这个项目。从2004年到现在已经演出7200多场,观众达到1900万人次。因为《印象·刘三姐》,改变了整个桂林的旅游格局,也使阳朔县逐渐发生改变。以往人们游玩是从桂林出发,在阳朔游玩后当日返回桂林住宿,但《印象·刘三姐》留住了游客,现在可以在阳朔完成一项完整的旅游——下船后前往西街消费、吃“啤酒鱼”、看《印象·刘三姐》、晚上在西街泡酒吧、在阳朔县住宿,第二天去往周边农家乐游玩。桂林市则转变成为旅游中转站,而非目的地。另一方面,《印象·刘三姐》点亮了阳朔夜间十二座山峰,农民工演员通过排练素质有所提高,并利用自己演员身份,吸引游客前往自家民宿,增加收入。因此,《印象·劉三姐》在拉动了整个阳朔经济,使人们生活变得富裕的同时,青山绿水依旧在。

主持人:杨嵘老师的讲述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面临的困难,并介绍了《印象·刘三姐》是如何从一个胚胎发展成为一个著名IP,以及它的长演不衰。

国外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比如梵高故乡荷兰布拉班特的星光之路。下面请杨宇先生分享荷兰夜间旅游项目的经验。

杨宇:说到夜游文化,荷兰的夜间活动非常多,且历史悠久,故事丰富多彩,这与荷兰本地的人文习俗密不可分,荷兰民族有敢为人先的特质,也有许多文化传承,荷兰在黄金时代产生了伦勃朗、梵高等许多著名画家,荷兰人生活处处彰显艺术氛围,荷兰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在全世界范围也是闻名遐尔,这给广大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的沃土。荷兰人的设计注重服务于功能,要有价值,将美与功能结合。

荷兰的这些特质在荷兰夜间活动中也崭露出来,比如荷兰布拉班特一条如星光般的自行车专用路,由一位艺术家设计。该艺术家受梵高作品《星空》影响,因而与几家制造自发光材料的高科技公司和一些工程师合作,将自发光材料做成能铺在地面的产品,与真正的星空交相辉映。这体现出荷兰人的艺术追求,荷兰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土壤,科技公司也愿意在艺术方面有所投入,履行社会责任。星光之路完成后,与梵高故居所在地纽南形成了较大的游览区域。当人们白天参观完梵高故居后,夜晚在星空之路上骑行。这相当于把荷兰人白天的生活习惯延续到了夜晚旅行,反映了荷兰人的生活状态。这更是吸引游客的方法,人们将星空之路当做旅行打卡地,同时纽南是距离荷兰设计之都爱因霍芬最近的地方,爱因霍芬也是一座科技之城,现在已成为世界驰名的硅谷。爱因霍芬一纽南的夜间旅游之路,以荷兰原生需求为切入点,并且结合了民族传统,发展了以星空之路为代表的荷兰夜间旅游经济。

主持人:荷兰的夜间旅游离不开科技支撑,同时将本土元素有机地与夜游经济结合起来,在不经意之间造就了荷兰的夜间旅游。旅游演艺要吸引观众,其创意、内容的挖掘、形式的表达都非常重要。

周立新老师的舞关设计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近年来,也参与了大型演艺秀《铜官窑·传奇》《西江·苗寨》舞关设计。请周立新老师谈谈,秀场实景演出的舞关设计与戏剧舞台舞美设计的异同,应如何用现代的语言和手段来讲述传统的故事}

周立新:我一直从事学院派的舞美设计,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话剧、舞剧的舞美设计,后来更多的作品是在音乐剧的舞美设计领域,近几年才真正涉及旅游秀、演艺秀等夜游项目。通过实践有一些体会,秀场实景演出与戏剧舞台的舞美设计相同点在于,都必须符合舞台演出的基本要求,即观演关系、舞台的表现语汇及手段、符合时代的审美特征等。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两者更多的不同。第一,艺术定位的不同,旅游秀要考虑市场和受众,考虑当今大家的审美水平,包括对国内外演艺旅游秀的考察和定位;而戏剧、音乐剧等更偏重艺术性、思想性的塑造,之后再考虑受众群体的需求。第二,创作过程也不相同,旅游秀的创作时间相当长,且制作人、投资方、主创团队之间的构成关系不同,更偏向于集成化,是有一定科学和逻辑关系的创作;而戏剧等更遵循艺术创作原则。第三,两者最大不同在于,由于投资方、主办方、政府,还有主创团队,对于投资、运营和目的完全不同,对结果的预期不同,体现在舞台设想和最终呈现上就会有所不同,这要求设计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个提前的预知。从旅游演出秀规律看,旅游秀的投入成本较大,在最初设想和规划中存在理想化的成分,但在创作和体现中会出现无法预判的情况,很难百分之百呈现。

无论是哪种题材的故事,无论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何多样,无论对演艺舞台的视野如何宽广,万变不离其宗:要用当代人的头脑考虑当代人的审美问题、要用当代人的普遍价值观来界定善与恶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理念或是一个艺术观念的确立,很自然地就决定了表现手法与手段。

主持人:无论是舞台作品还是演艺秀,所说的这些异同实际是一种需求,舞美设计本身就是多方向性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做出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

陶凯先生,您身兼创意总监、演艺导演,参与不同形式的夜游项目,在你看来,夜间旅游文化活动如何创意与呈现}

陶凯:我经历了多次跨界,大多围绕影像、观影、娱乐领域,早期做电影电视行业,做商业性3D动画,之后又进入动漫行业,接触计算机、图形图像、高清等技术,偶然机会触及旅游演出高清大屏。由于这次契机走入舞台行业,并被吸引了。原来做电视电影,无论屏幕(银幕)做到多大,也不论3D技术多么立体,画面被框在荧屏上;而舞台不同,舞美置景及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我被舞台的立体化所吸引,这种立体化仍在不断完善。舞台可以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及特效综合手段辅助内容的呈现,让舞台电影化,带来的震撼将远大于电影。

现在,舞台也越来越多,像今天讨论的夜游演出,实际上也是舞台演出。在设计这些项目时,要定位好受众群体,为他们打造有共识、共鸣的文化基础。以夜游公园为例,首先要研究、設计自然结构和状态,多数是依托自然生态,如何规划游览路线、寻找观赏节奏;然后,要挖掘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故事。现在都在强调互动,我认为形式上的互动只是基础的互动,人文互动则是深层次的互动。比如在日本寺院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寺院中的文化,每一个日本人拜神是有固定动作,这是他们的文化共识。今天中国拥有这么大的群众基础,要从每一个进入公园的人身上挖掘文化共性,来达到一种互动性,如果在日本做演出,可以利用他们的文化基础寻找文化共识。这是关于“人”的事情。但经营场所更需要流量,把流量加大后有可能牺牲互动性而降低了艺术性,如现在有很多艺术展有各种的互动形式,供人们充分享受体验而不追求流量。接下来谈一谈IP植入。今天中国旅游行业市场里没有很好地利用IP,所以IP的植入将会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但打造夜游IP需要慢慢培养,长时间的积淀,而不是瞬间就能爆发出来,可以从影视行业嫁接,像迪士尼、中国动漫、世界电影等包含有太多的IP。如《宋城千古情》的演出,当《西湖美景三月天》歌声响起时,由于影视IP在群众心中打下的基础,使现场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所以,IP可以为观众构建具有强大共鸣的文化基础。

主持人:不管是演艺项目还是旅游项目,我们都应该思考需不需要有一种引导性,对将来的演出有一种新的定位,让观众看到更愉悦身心的演出。

创意无限,各类秀、实景演出的舞台及设备皆是非标的特殊定制产品,韩金涛老师您作为舞台工艺方案设计方,作为技术工程师,如何为艺术家们的创意设计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使艺术得以圆满的呈现呢}

韩金涛:做技术的工程师与艺术家一样,有自己的作品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因为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是非常痛苦的,痛苦到极致达到成功自然就更加高兴。我也在努力向艺术跨界,拓展知识体系,目的是为艺术服务。创意是无限的,但技术支撑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创作过程中,开始总会对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法说不,还好,通往艺术的道路不止一条,正如周老师刚刚提到,艺术最后呈现一定与最初想法不同,因为手段也不同,但结果都是圆满的。我们通过技术变通,总会想办法让艺术完美呈现,秘诀在于做好以下三方面。第一,既然要用技术实现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就要修养好内功,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团队,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技术判断的能力和效率,面对紧急的项目可以迅速做出判断。第二,现在跨界十分流行,我们在做项目时会集合多个专业思考,结合领域知识做好方案,从而获得1+1>2的效果。在《铜官窑传奇》项目中,其中的“黑石号”船如果成功了,意味着这个项目就成功了百分之五十。“黑石号”是模拟在海中运行的转台,可旋转、升降、摇摆、颠簸,最初考虑放在水里,但可靠性就会降低,综合考量效果及可靠性,采用了机械加视频。这就是我所说的多专业融合达到1+1>2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第三,舞台技术介入得越早越好,应参与创意会,参与优化方案,可以更好地呈现艺术家的设想规划。

主持人:每一场完美的演出都是有巨大的技术团队支撑的,尤其是现在的技术已经不局限于舞台技术了,我参与的《对话·寓言2047))的编程就采用了NASA(关国宇航局)编程团队。高端技术人员已经在艺术化了,他们需要以导演的设定思维去进行艺术创新。

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们国内旅游演艺节目、旅游演艺观众人、旅游演艺票房收入都在不断增长。但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有的项目非常挣钱,有的项目难以为继。杨嵘先生,作为导演,在您看来,个中缘由有哪些}应该如何规避。

杨嵘:这个问题应该综合来看待,现在从表面的现象看,旅游演艺项目本身就是投入大、回收难,绝大部分处于亏损,少部分持平,真正赚钱的是极少数,这也许与大家理解的算钱方式不一样,不能单纯用票房来衡量旅游项目的成功。旅游演艺项目是整个旅游产业链中画龙点睛的一点,它的功能重点在文化引领。那么,应该如何规避,要针对市场具体分析,考虑每个项目的特点,考虑旅游演艺的消费群体和定位。像《印象·刘三姐》是成功的,但如果照搬复制到另一个项目中可能就会失败,对每个项目一定要具体分析。以《极限震撼》为例,2013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工体演出,可谓一票难求,第二年认为这个项目还可以赚钱,于是选择了北京鸟巢演出,却亏得一塌糊涂。分析原因,工体的游客量比不上鸟巢,鸟巢每天游客量是工体的三倍以上,但重点要考虑两者的消费群体,工体是高端消费集中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在艺术家引领的情况下更愿意去消费,而来到鸟巢的绝大部分是外地到北京一日游的游客,只为在鸟巢外拍照,让这些游客花180元观看一个完全不了解的演出是不可能的;另一原因,当时鸟巢正上演我做的《鸟巢吸引》第三季,这是真正的北京文化品牌,《极限震撼》要为其让路。所以作为艺术家要引领艺术、培养观众、尊重市场,达到双赢。

主持人: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土壤,种对地方可能会结金子,种错地方颗粒无收。

杨宇先生,请您谈一谈如何借助科技支撑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发展夜间旅游项目。

杨宇:我认为这个课题涵盖到方方面面。旅游局有个重要职能就是做目的地营销,做目的地营销时,首先要考虑目标客户群体的划分与画像,在这里科技手段都是方式方法,是帮助达到目的的手段。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消费者成熟度突飞猛进,而且越来越聪明,一定要注意给这些成熟消费者画像。在具体画像中,科技手段发挥重要作用,会运用一些全球客户模型进行大数据研究,分析消费者不同群体的行为准则、收入水平、喜好和内心的价值观的不同,因为最终能使消费者做决定的不是钱,而是内心价值观。和大家分享一个感受,荷兰有一个叫羊角村的小村子,每个商店的商品都有自己的特色,能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如有一位地质学家收藏奇石,开了一家奇石博物馆,并发挥他的学识,把每一块奇石都编成故事,通过手机APP介绍给游客,同时还切割水晶做成项链出售。以前有一个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认为这句话引入现在的旅游业,适用于科技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实现不了的,很多时候做不成功主要是对客户群了解不深入。

主持人:周立新老师作为舞关设计,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技术应用的度?如何平衡技术和故事、艺术之间的关系?

周立新:我从感性的角度谈一下艺术和技术的关系。首先我认为技术与艺术绝不是对立的一对儿,也并不是简单的相辅相成的一对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暗恋的一对儿准情侣。暗恋一词很重要,完善自身获得对方青睐的同时,各自都憧憬着一个更美好、更亲密的关系。但谁又知道这种憧憬或愿望就一定能修成正果呢?当然度的把握是关键,必须两情相悦相互吸引,观念一致才能1+1>2。任何单独一方的秀肌肉或秀温存,都不一定能步调一致。可以以《铜官窑·传奇》中三个场景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场景,舞台上呈现风浪中的船,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用真的水,也可以依靠技术手段来完成相同的效果,这就需要艺术和技术沟通交,最后采用数字媒体的方式综合起来完成了所需要的效果。第二个场景是冰屏的运用,它既能透视后面的舞台场景,也可以显示影像,经过反复的尝试,达到非常巧妙、自然的效果。第三个场景,一个天地反转飘浮的飞毯,这是反重力的,但是传统的舞台手段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舞台技术可以提供一个强大的支撑,艺术化的飞毯是由矩阵组成,通过编程实现绕观众席翻飞的效果,飘浮的感觉很强烈,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机械。

主持人:韩金涛老师,您认为伴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旅游演艺舞台机械呈现怎样的特点}

韩金涛:两个观点。第一,创新和标准化的关系。相对于标准剧院功能的通用化、工艺标准化、产品系列化,舞台机械在旅游演艺中应用的特点就是创新,但要与创意相融合,比如弹出式舞台、动态雕塑、六自由度大船、波动飞毯、吸幕等,都是创新应用的产物。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演艺项目的落地,技术创新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很难找到一种技术或设备在其他项目中没有出现过,终将会走向秀场设备的系列化,比如,宋城的千古情80%的设备系列化,但一定有20%的创新。如果从全行业来看,这种现象更明显。第二,是特点也是问题,现在中国的旅游演出井喷式发展,创作和制作的周期都很短,所以,在节目创意过程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会有很多项目是舞美或舞台技术先行,做出来一个个创意菜单,由导演组来点菜。面对现实,我们只能尽量去改变,但更多的是适应,这给舞台技术带来很大的挑战。我个人认为,技术不怕雷同,怕的是创意模仿,不同的创意会赋予不同的灵魂。

主持人:现在一人用一两句话结束我们的话题。首先,韩金涛老师,未来旅游演艺中,艺术与技术如何深度融合,满足人们的观演需求}

韩金涛:第一,把现有最好的秀场技术用到其他业态上;第二,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是我们常提的,其实把技术做好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现在投资方和运营方头疼的事是演员,在少演员或零演员的项目上,科技要当好主角,这本身也能使得投资差异化,使得更多的人参与投资,更多的老百姓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演出;第三,做好迎接5G时代的准备,手机自媒体将会促使夜游打卡地的爆发,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大有可为。

主持人:周老师,您如何看待旅游演艺的发展走向?

周立新:首先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其次,随着旅游演艺的繁荣和大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我认为会朝着不斷追求品质、准确文化定位及更强艺术性的方向前行。技术与艺术的暗恋也会更加深沉和感人。

主持人:陶凯先生,您也是宋城演艺技术顾问、新媒体导演,新技术手段将如何促进夜游演艺活动的新形式、新业态?

陶凯:在未来演艺的发展基础上,我们还需根据当下人群的观剧观影偏好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无论是室内演出还是实景演出,首先要做到的是沉浸式,打造一个完美入戏的情景氛围,帮助观众自然地进入剧情体验;其次是深度细腻刻画,通过视频画面、灯光转换、台词、音乐等,细腻刻画故事的氛围,深度展现演出背景文化,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先锋艺术体验。在实践中有一点很重要,艺术人才也要学技术,目前中国的院校没有设艺术和编程一起学习的专业,而影像和机械是基于编程驱动,这是需要打通的任督二脉,如果有人掌握了,那么他创造的东西就是艺术和技术融合的产物,就是新的东西。

主持人:杨宇先生,中国的夜游文化活动发展空间在哪里?应该怎样取长补短?

杨宇:我认为有一句老话可以解释,“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项目特点必须极其突出,准确把握目标客群。另外一点,内容为王,创意引领,技术加持。“光影秀等夜游活动中的艺与技”议题的探讨

座谈嘉宾:

叶军: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央创新中心研究员

曲国军:中央电视台高级灯光设计师

谢渝熙: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首席灯光设计

杨英俊:北京赢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主持人:

任冬生:北京舞蹈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舞关设计、《演艺科技》编委

主持人:如何提高游客的逗留时间}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近年来,通过声光电、水雾火,全息投影+多维激光+威亚特技等新型舞台设备的应用,以及先进的3D成像等科技手段,为旅游景区量身打造光影演艺产品,成为颇受游客喜闻乐见的夜游项目。

在座的诸位或是参与光影秀的导演设计者、或是技术保障人员。接下来,我们一起聊聊光影秀等文化活动。

曲国军老师近年來参与了水墨秀、光影秀、音乐剧等多种类型的灯光设计,还担任了高塔光影秀《巅峰震撼》总导演。目前,光影秀与其他的实景演出相比,有哪些特点?如何用光影秀打造“城市会客厅”?

曲国军:光影秀近两年才真正被叫起来,我给它的定义是介于实景与电影之间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实景演出很多,真正盈利赚钱的不多,很多投资方都在思考景区怎样留住游客,重要的是还要减少成本。之前也参与过一些实景演出的创作,生命周期只有一个月,原因在于运营成本过高,所以,我思考能不能有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既能满足游客视觉观看,又能站在投资方的角度减少成本。很多人理解的光影秀只有声光电,没有文化和故事,这恰恰是错的,光影秀一样可以通过挖掘城市文化讲故事。光影秀和实景演出的区别,第一,科技性,光影秀通过高科技和文化融合打造一张名片,弱化演员和剧情,强化声光电等科技感,实景高塔光影秀《巅峰震撼》一共用了24个演员,而有的实景演出有500多演员;第二,“定制性”,光影秀不像实景演出,对演出的环境空间要求比较高,一切有的实的空间和没有的空的空间,光影秀都可以呈现表达;第三,艺术性,光影秀不是实景演出,但又包含了所有实景演出的元素,如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美、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创作,还包含大地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表现形式。全国光影秀很多,但发展参差不齐,有些光影秀其实就是水幕电影,按照实景演出制作的光影秀还不是很多,但这是一个趋势。

“城市会客厅”简单来讲就是把家里的会客厅放大到整个城市,光影秀就是客厅中的电视机。后面重要的就是光影秀播放的内容。站在城市的角度,站在城市领导人的角度,那一定是要把整个城市最有魅力的人文、历史、风景、美食甚至愿景展现给来欣赏的游客,用科技手段将其艺术化呈现,这就是光影秀的“会客厅作用”。

主持人:光影秀的载体是有一定特点的,但这些特点更加注重城市的特征性,并辅以声光电的方式来展现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城市会客厅、城市名片。

媒体建筑,是光影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喜庆节事、在大型活动中,一场场的城市光影秀令人印象深刻。请叶军老师谈谈媒体建筑的相关发展情况。

叶军:我是从事城市亮化的,过去称城市灯光,但现在和城市建设、舞美设计产生了交集。媒体建筑是一种新型夜景表现形式,在几十甚至数百栋建筑表面安装LED发光装置或投影装置,通过统一控制手段,组成画幅辽阔、规模宏伟的幕布群,可单独播放主题画面或配合实景演出,这就需要从顶端进行设计。比如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灯光秀就是与沙晓岚老师有交集,灯光焰火艺术表演和整个舞美是由沙老师设计。这座城市依海湾耸立,城市灯光如何配合中心会场的表演,要求城市背景要与玻璃屏上的节目同步。城市建筑的媒体表现是异体屏,需要把内容提前植入,根据节目程序同步展示。

主持人:谢渝熙近年来参与了2018年上海外滩景观照明改造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舞关灯光设计,请您谈谈上海外滩景观灯光的升级改造项目,如何通过生动的光影秀塑造全新的夜上海}

谢渝熙:为迎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上海对黄浦江两岸景观灯光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以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滨水夜景为目标。景观照明提升改造的范围:最北至吴淞口,最南抵达徐浦大桥,涉及45公里岸线。其中精华部分:从中山东一路的延安东路至外白渡桥段,约1.2公里,共27幢保护建筑,这里是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也是上海城市百年发展的第一立面。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此项目是建筑、音乐、戏剧的一个跨界融合,外滩建筑与建筑照明是呈现基础,音乐是灵魂,戏剧舞台灯光设计是表现手段。戏剧舞台灯光的介入就是把音乐的情绪通过照明设备外化到建筑物之上,尝试运用灯具色温与明暗的节奏变化来释放建筑凝固的音乐,让建筑来述说它自己的故事。同时,也是建筑灯光、舞台灯光及音乐三大艺术形式的交汇点、融合点,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在这么大的体量上,灯具全部选用LED光源,采用舞台DMX512控制协议的控制方式可实现点控,即做到对每个灯的控制;而且就不仅仅是开和关,可以用舞台的调光方式,调试明暗、色温及律动,以实现对整个建筑律动的呈现。

主持人:杨英俊先生近20年来一直从事大屏幕显示技术的应用工作,请您谈谈,光影秀等夜间旅游项目中,如何让显示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打造极具体验感的夜游产品。

杨英俊:今天在座的有从事灯光、舞美、照明、显示等不同的领域,表明各种科技手段在融合,特别是今天的主题是夜游,涉及的技术门类非常多。如果说灯光对夜游是“雪中送碳”,那么“投影视频”对夜游来说就是“锦上添花”。显示技术有很多种,投影在夜游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我们人类是看反射光的,而投影显示技术恰恰就是投到介质上反射回来,而且影像是可以讲故事,所以有其独到的优势,适用于夜游。显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投影要和被投射的介质(例如古代建筑)的造型、结构、色彩相结合。显示内容的创作也要根据建筑本身造型、结构及文化意涵展开,所以关键的融合点是建筑本身,只有详细地研究建筑本身,才能很好地结合和融合,打造出极具体验感的光影产品。这种融合在我的理解中是被需求牵引的。刚才已经谈到,夜游项目服务的对象是谁?为什么技术水平不高、艺术水平不高但营业能很好?因为面向的旅游人群是需要放松身心,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项目就成功了,也许艺术性不高。就我的经验而言,夜游项目比较宽泛,需要细分,城市亮化如上合峰会,政府投资,有自己的考量,不求回报只要好看;景区夜游是一种经营性的,要有自己的打造方式。

主持人:作为舞关灯光设计,如何通过舞关、灯光效果,提升城市景观照明的艺术品质,让光影艺术与城镇交相辉映}像故宫的光影秀被很多人吐槽}您如何看?

曲国军:故宫上元之夜实属炒作不做评判,但其突破点在于,把沉睡的故宫点亮了。夜游也是国家的战略,消费是白天的3~6倍,全国各地都在打造夜游经济,都在抓黄金4小时。

城市景观照明对于从事舞台的灯光设计师而言,就是一部戏剧舞台中的某个场景的艺术照明,把视角放大到整个城市,采用舞台控制技术将景观照明舞台化,让静态的照明有呼吸,动起来。首先主题明确,要找到城市气质,如大美青海的风格是唯美、浪漫的,好客山东是硬朗的、大气的等;其次,分析建筑造型的特点,如是时尚的现代建筑风格还是古建筑风格}古建筑风格里面又分是西方的罗马建筑风格还是中式的某个朝代的古建筑风格;再次,上色,主题明确以后,建筑风格与特点了然于胸以后,就是如何上色?也就是灯光的色彩视觉表达,是采用国画的线性疏密表达,还是采用西方油画的色彩表达?因设计师而异。

主持人:特别同意您的观点,光影秀就是一个大舞关的概念,整个建筑作为载体,就是一块画布、舞台,核心是控制,让“城市舞台”更加有内容、更加有内涵。

叶军老师,在媒体建筑中,有哪些核心的技术来源于演艺科技的领域?未来,应该如何提高媒体建筑与演艺科技的融合度?

叶军:不管叫城市亮化,还是城市舞台、城市屏幕,近三年几乎各个城市都在做,如二青会期间的太原市将900栋楼连动,在厦门是2000栋楼连动。在这种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内容变得非常重要,当大型活动过后,又如何表现城市主题,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另一个要面对的问题是,这一领域没有灯光师、导演,对于从事照明行业的设计师,没有舞台艺术方面的训练,基本是就是灯亮,相当于政府买了个大电机,没有内容可言。特别希望演艺行业尽早介入。还有就是大量的技术问题要解决,城市是真实的空间,所有的界面是立体化的,所以叫媒体立面或媒体建筑,各式各样,各建筑之间的关系复杂,给呈现带来诸多问题,如显示在楼的哪一面,还是四面显示;如航拍视觉中心被切断,视角发生变化等。面对这么多问题,需要影视、舞美行业的介入。我们有一项课题,实景化动画的呈现。过去动画是一个平面设计,最多设计楼的两面,如此多的楼,要能从不同角度看,还要让人介入交互光环境,我们设计了视频服务器、实景仿真平台,根据楼体的建筑特性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主持人:叶老师提出了很好的课题,校企联动研发,给光影秀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基础和产品的支持。

戏剧舞台灯光和城市景观照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项目,谢渝熙在这两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您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设计关键是什么?对城市光影秀的艺术品质如何把控?如何避免或控制光污染等负面问题?

谢渝熙:我认为舞台灯光设计师能在城市景观照明上有所发展是与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科技的进步是分不开的。舞台是一个造梦的场所,我们运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观众审美的需求。把舞台由剧场搬到体育场,我们有了各种大型晚会;把舞台由剧场挪到山水之间,我们就有了各种大型实景演出;一旦把舞台放到整个城市,我们就自然而然的与城市景观照明产生了交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简单的城市亮化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作为一个精通舞台视觉的灯光设计师,对于城市景观照明的呈现就会提出更高的艺术追求。国内部分城市的景观照明还停留在亮化阶段,没有最亮,只有更亮,而没有考虑如何艺术性地让城市景观亮起来;现在还有很多国内城市都使用了大量的高楼媒体立面,形成了百城一屏、千城一面的格局,广为舆论所诟病。关于光污染,以上海浦东浦西为例,有很多高楼的灯光有反光、炫光。所以在外滩的景观灯光秀中,所装的灯具都不能产生炫光,而且采用隐藏式的安裝,按舞台的呈现方式,采用洗墙投光灯和挡光片,加装的挡光片处理得与建筑面一样,避免了光污染,所以,有很多可以相通的原理可以做这样的融合。

主持人:夜游的实景、光影秀等有不同类型、不同创意,不能一拥而上,千城一面、百城一屏,但现在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希望我们的论坛在这方面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在城市景观照明中,多媒体投影为视觉艺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那么,视频投影如何与城市文化、建筑结构、空间环境等高度契合?

杨英俊:我们所说的视频投影实际上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是视频内容,一方面是投影技术和设备。内容的创作和制作非常重要,尽管我是技术出身,但我们很理解这个关系,在城市景观照明项目中,视频内容的创作要与城市文化契合,或现代、或传统,不能简单的秀CG(计算机图形)技术。而投影技术,就是内容的创作要结合投影的空间环境和建筑结构来规划画面布局,并采用仿真软件把观众、建筑和内容进行渲染仿真,使方案最优化,避免阴影、失真等问题。特别是对于不平整的建筑表面,例如中国式的斗拱飞檐结构建筑。其次对于非平面的投影,需要根据观众的眼点来制作,避免失真。总之,需要结合观众视点、影片眼点、投影机点、调试人员观察点等统筹考虑。

主持人:夜间旅游不应该只有灯光亮化、实景演出等传统项目,更要深度挖掘市场需求。面对居民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中国夜间旅游文化活动的产品类型、舞台技术与艺术融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叶军老师既有实践经验,又专门从事媒体建筑研究,请您谈谈夜景灯光秀的发展趋势}

叶军:今天谈的是夜景旅游,需要考虑的就更多了,在我们参与乐山旅游区域的设计时,设计师需要用做运营、做11]的概念去设计。在城市亮化的过程中,会把开放的街区、公园纳到灯光亮化之中,并对灯光装置进行造型。但在做媒体表现时,希望再推进一步,能否与百姓产生交互关系,我们称之为交互光环境设计,结合互联网的第三屏,也是做了一些实际的案例。如2016年在青岛的唐岛湾,街区、小广场上装有灯光装置,对面是媒体建筑的表现,它们在同一空间中,当人进入后,用手机H5的方式介入,在空间中就会绽放一些礼花、造型等;小广场上还安装声控等设备,形成交互的界面。

主持人:这是很有前瞻性的做法,在城市亮化、建设过程中,这种互动性、娱乐性会增加生存的可能性、多样性。

杨老师,您怎么看待夜游文化、光影秀市场的潜在需求?未来光影秀的发展空间与趋势}

杨英俊:相对白天的参观游览,夜游有其独到性,黑夜赋予游客一种脱离实际、梦幻的感觉。所以夜游也是人们从一天紧张工作生活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放松方式。在工作节奏如此高的现代社会,可以想象,是非常需要的。其实夜游并不是新的事物,像灯会早已有之,而现在的夜游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夜游在未来的旅游和休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夜游离不开光,恰到好处的光影设计是实现“梦幻夜游”的充分必要条件。必须注意的是,光的设计,一定要保证“夜”的存在,创造“梦幻”的感觉,不能一览无余。影像手段在现代夜游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点是因为“影像”既可以抽象地表达一种意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具象地传达故事。但影像与灯光的最大差别是做得好的视频影像一定会让游客目不转睛,全身关注;而做得好的灯光,也一定会让游客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在夜游项目中一定要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才能充分地利用它们做出精品项目。

主持人:确实口碑很重要。请问谢老师,您认为应如何提高建筑、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层次。

谢渝熙:建筑和艺术的融合可以从技术和艺术两方面讲。艺术方面,舞台是一个很魔幻的空间,在舞台上已经穷尽各种手段创造各种各样的幻觉,可以把这些经验放在城市空間中做很好的融合,深挖当地文化主脉,发掘有情感的建筑,创造有温度的城市,讲好故事。在技术和创新方面,对于很多的创意和更高的要求,要促进相关的科研机构、企业去探索控制、传输等技术的运用,如在上海70周年大庆的项目中,我们考虑采用5G的技术手段,要能够娴熟地将创造性的艺术灵感转换为最直接有效的视觉呈现,并且能在照明和视觉设计的艺术性和技术实施上保持一个平衡点。

主持人:曲老师,请您谈谈夜游文化、光影秀市场的潜在需求?

曲国军:第一,自上而下,国家大制定了宏观战略,出台了有利于发展夜游经济的相关政策。第二,自下而上,光影秀做得很多,但是真正做好的不多。我在思考,专家也在分析,前30年解决了吃住行,后30年是什么?游、养、娱,政策的提出也是基于市场需求提出的。全国很多的旅游景区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痛点,白天游玩了,晚上黄金4小时做什么,这些都是市场的需求;另外,国家提出了文化自信,游是要有层次、有文化的游,游的过程中,还要汲取营养,了解当地文化。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传统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刻板印象旅游已经引起了大众的审美疲劳,如今的旅游市场正在进行着革命性的转型升级。以文化+旅游的融合开启的夜间旅游经济正在成为大趋势,创新型夜游产品(光影秀)的导入成为激活夜间经济的重要手段。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夜游文化活动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市场潜力非常大,做出合适的产品是关键。实景演出、光影秀不单是眼花缭乱的灯光和各种科技的卖弄,更多的应该是从场景出发,从体验出发,让故事贯穿前后,让游客参与其中。相信今天的座谈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的启迪与思考。

(整理:闻晓渡 陈潇)

猜你喜欢
夜游演艺光影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夜游蜡像馆
光影
光影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夜游青岛去哪里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夜游桃花江
光影之下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