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拿来主义》学驳论文写作技巧

2019-03-31 15:00范艳萍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点题主义

范艳萍

中国文人向来主张文无定法、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行文方式,但在入门习文之初,探究文章的内在规律与章法结构,使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写出有板有眼的规范文章。而探究和借鉴的最佳材料莫过于教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好教材,用好教材,就是运用课文的示范功能和自身的迁移能力,阅读同类同质的篇目并将相关写作技巧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向课文学作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一篇体例规范、说理形象、议论精辟、值得借鉴的经典驳论文。

一、结构谨严,思路清晰

关于《拿来主义》的结构,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人教版教师用书将全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第二部分(3-5)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6-7)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四部分(8-10)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也有主张依据议论文的一般思维模式分为三部分的。第一部分(1-5):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第二部分(6-9):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三部分(10):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

本人认为,不妨就依照《拿来主义》是一篇典型驳论文的文体特质,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7)(破)深刻解剖“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驳斥反动当局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第二部分(8-10)(立)提出并阐释“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在第二部分之中,作者继续按照先破后立的思路,在驳斥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的基础之上,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主张的正确态度。

将《拿来主义》“腰斩”为两个部分,先破后立,破立结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对课文结构的学习与理解,还是对驳论文特质的掌握与迁移运用,都更加简明了然,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杂文从典型现象向深处开掘的思维特质,从而使其对经典结构的模仿趋向简单。

二、丰富多元,论证充分

《拿来主义》论辩有力,作者充分运用了各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之新颖风趣,对比论证之深刻犀利,类比论证之明白畅晓,无不令人過目不忘,回味无穷。单就看似简单的举例论证,就能彰显出大师手笔的与众不同,表现出鲁迅先生高超的论辩能力。

课文第一段,作者为了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一连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实例——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博士。除去动词的精练传神,“捧”“挂”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自吹自擂、招摇过市的反动政府。作者将更深沉的用意放置在精选例证的内容和数量之中。从“送去”的内容来看,从送古董到送古画新画,最后只能送出“活人”,原因就在于只知给予、不知索取的“送去主义”的一味施行,必将导致国库空虚、无物可送;而从“送去”的数量来看,作者精心变换数量词,从修饰“古董”数量的“一批”,再到“古画新画”的“几张”,“大师”的“几位”,最后只剩孤零零的梅兰芳博士,由数量众多到一星半点再到所剩无几,鲜明地刻画出一味“送去”悲戚惨淡的最终后果,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些卖国求荣行径的极大蔑视和愤慨。

三个例证的精心选择,内容环环相扣,数量步步递减,足以彰显鲁迅先生严谨清晰的逻辑推理能力。相比我们平日习作之中的简单例证,以《拿来主义》的例证为范本,尝试从内容和形式的多个角度,精选例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走出粗糙论证的初级阶段。

三、紧扣题意,反复点题

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并没有从开篇就进入“拿来”这个论题,而是逆锋运笔,先揭露清朝政府实施“闭关”“送去”“送来”主义的危害与实质,再提出“拿来主义”,先破后立,层层推进,使得文章浑然天成。

但是,如果细细研究文章的行文思路,不难发现,第二段和第五段如果去掉,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第一段:……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第三段: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第四段:这种奖赏……可以称之为“送来”……

第六段: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那么,作者不惜影响行云流水的清晰思路,在一、三段和四、六段之间对同一内容反复陈述无非就是为了紧扣题意,反复点题。

第二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第五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至于在提出并阐释“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的第二大部分,作者对“拿来主义”的反复提及更是随处可见。

这种紧扣主题、反复点题、凸显主旨的写法,使主旨更加鲜明,更加集中,很值得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学习和借鉴。

当然,《拿来主义》可供借鉴的要点远远不止上述三个,诸如论证语言的犀利尖刻、幽默风趣,譬喻论证的系统构建、准确贴切,逻辑推理的环环相扣、严谨缜密,洞见问题的深刻深邃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沉着冷静,细嚼慢咽。然而,不管如何,首先是要拿来,没有拿来的,范文例文的不同凡响无法窥见一斑,没有拿来的,行文写作的规则技巧无法积累沉淀。

(作者单位: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点题主义
新经典主义
文末点题太直接
都是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