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还需要开设什么课

2019-03-31 15:00张晓华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作物校本游戏

张晓华

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性,能够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及特色建设,形成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校本课程内容。只是,当前的校本课程在样态上,大多仍是学科教学的延伸,或是立足于科学创新项目,如机器人、纳米、3D打印。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立足于高、新、特之外,一些基础的,对于奠定学生成长根基的课程,我们也不应忽略。

学习游戏的课。游戏有助于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也是儿童与同伴交际的手段。儿童的成长不能没有游戏——这里的游戏是指现实中的活动,而不是电脑、手机上的电子游戏。但在大部分学校,却将学习当作唯一指标,学生没有了游戏,不会玩游戏,兴趣就被电子产品吸引了。记得在笔者小的时候,可真有太多有趣的游戏。像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玩沙包,等等,游戏成为童年最真切的记忆,也帮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今天,我们的学生,能不能也与游戏相伴呢?以游戏课的形式,教会学生游戏,引导学生游戏,让学生既会学,也会玩,还锻炼身体,有益身心,这是学生需要实践的第一堂课。

走进自然的课。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每天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回家,不是在教室里,就是在小区的高楼里。春天,没有在刚刚钻出嫩芽的草地上打过滚;夏天,没有用自己手做的网粘下过知了壳;秋天,没有坐在小船上摘下过一只刚成熟的莲蓬;冬天,没有从泥地里挖过几只甜到心里去的萝卜。大自然中的一切,似乎离学生越来越遥远。可是,大自然不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课堂吗?带着学生走进公园,走进树林,走进湿地,将昆虫、绿草、鸟鸣从书本里带到学生的身边,将河流、绿树、微风从电视里带进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身心舒展而充盈。不要说学生功课紧张、学习重要没时间,学生融入到自然之中,才有鲜活的源头活水,它能带给学生不竭的生命力。

辨识农作物的课。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放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农作物,在养育了孩子们的身体时,却被他们所忽视——越来越多的孩子分不清小麦与韭菜,也弄不明白稻谷与米之间的关系。我们是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农业大国,正走在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大道上,但是,是不是就意味着不需关心农作物了呢?今天,让每一个孩子能认识更多的农作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这是学会生活的重要准备。让孩子们走进蔬菜基地,去现场认识每一种蔬菜,看一看它们的样子,亲手采摘蔬菜,回去品尝它们不同的滋味;讓孩子们区分绿豆、青豆、荷兰豆,知道茄子、黄瓜、冬瓜、南瓜各自的生长季节。有可能,也让孩子来种一种土豆、花生、红薯,这样的实践过程,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更多的农作物,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储备,也是重要的生活技能。回到生活本身,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这样的农作物课是学生需要实践的第三堂课。

说到底,这样的课程设置,是真正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安排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学生所不应缺少的成长课程呢?这是我们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话题。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猜你喜欢
农作物校本游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趣味象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