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砍柴的记忆

2019-04-01 15:40熊斌
老友 2019年3期
关键词:柴刀柴草蛇皮袋

熊斌

回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最关心的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了。柴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砍柴和种田一样,贯串着农家生活的日日月月、年年岁岁。

我的家乡依河傍港,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可美中不足的是柴草实在太稀少,稀少到了农户做饭要烧草根、牛粪的程度,这一情况甚至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村里的小伙娶亲!所以只要农活告一段落,砍柴便排上了全村人的议事日程。砍柴行动的头一晚,大伙会认真地坐在广播前收听天气预报,商量砍柴的地点,待一切定下来之后,家家门前便磨刀霍霍了……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砍柴的人都会早早吃好饭,带上干粮,男男女女,腰别柴刀、肩扛扁担和绳索,踩着月光浩浩荡荡地向目的地进发。我家的柴主要是母亲砍的,因为父亲要到生产大队上班,只能在下班后到路上去接母亲的担子。好在母亲身材高大,勤劳能干,家里每年才不至于闹柴荒。不砍柴的日子里,大家会坐在一块聊砍柴时的种种趣事,没有砍柴经历的孩童们听着听着就入迷了,于是只要大人们去砍柴,我们就会吵着要一块儿去。

第一次获得砍柴的许可时我才9岁,那时正是打松果的季节,所以当天去砍柴的人除带柴刀外,还带上了蛇皮袋。早饭后,我随着母亲所在的砍柴队伍向邻县的八王山出发了,一路上我充满喜悦和好奇,时而跑到前面,时而又落下大部队与同行的小伙伴们打闹一阵。不知不觉,我们跨过了几条长长的河堤,蹚过了宽宽的潦河,越过了几座被人砍光柴草的“秃头山”,约莫10里路后,我们终于走进了林木茂盛的八王山,进山后人们便各自散开,分头砍柴去了。没上山之前,我觉得砍柴很简单,认为那一担担茅草柴,会像田里成片的稻草,用刀割好就行了,待看到母亲蹲在地上用柴刀将稀疏的茅草慢慢砍拢,许久才砍到一小撮时,方知柴草来之不易。我在边上学了一会儿,总担心会砍到自己的手,半天只砍了一点点,于是,我干脆放下柴刀,拿着蛇皮袋与小伙伴们一块打松果去了。我先是学其他人的样子,站在松树下用扁担打,但我个头太矮,打不到多少松果。上树能多打些,但爬树不打赤脚不方便,打了赤脚又容易被树枝、松针划破,一不小心还会被毛毛虫叮上脸面。于是,我干脆就坐在树上听阵阵松涛……“下来吃饭了!累了吧?”不知什么时候,我竟在树上沉沉睡着了,直到晌午时分才被母亲叫醒。我们带来的饭菜很简单,但我却吃得很快,觉得很香甜。饭后,母亲带我去山脚有泉水的地方找水喝。“这水很甜!喝完休息一下,我们回家。”母亲手脚麻利,用绳子捆起来的两大捆茅草差不多高过我的肩,我踮着脚试着扛了一下,压得直吐舌头也起不了肩。“第一次能打这么多松果也不容易,挑回家能煮几餐饭呢。”母亲一边安慰我,一边将两个扁扁的蛇皮袋扎紧,拴在我的小扁担两头,由我挑着与渐渐聚拢的砍柴人群开始返回了。回家的路上,开头我还能跟得上,两三里路过后,我就渐渐腿软了。再后来,汗流浃背的我感到两条腿紧绷得就像两块钢板,肩上的两小袋松果重得好比两座大山。看到我这个样子,同行的几个大婶、大嫂轮流将我的蛇皮袋往她们的柴担上放。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盼来了接担的父亲。这次,父亲没接母亲的担,倒是将我一直背回了家。

后来责任田承包到户,仅田里的稻草就差不多够烧,外出砍柴的次數便少了,加上家里买了大板车,即使外出砍柴也不必再用肩挑。再后来,为了求学,我离开了家乡,又参加了工作,电饭煲、电炒锅、煤气、天然气等陆续走进千家万户,砍柴的机会基本没有了,但我总忘不了儿时成群结队在山上劳作的情景,忘不了完完全全与大自然融合的欢愉,更忘不了母亲那辈人勤劳、朴实、坚强的本色。

猜你喜欢
柴刀柴草蛇皮袋
鼠目
智破柴刀案
蛇皮袋
智破柴刀案
黑蚂蚁
杯水车薪
锋利的斧头
幸福
卧薪尝胆
老实人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