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形势下对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研究

2019-04-02 11:47
金融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体商业银行金融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因此在经济新形势下研究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与支持实体经济。

一、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一)商业银行近5年发展情况

2013-2017年是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阶段,银行业总体保持稳健运行。2017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高达196.78万亿元,负债高达182.06万亿,实现净利润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相较于2013年(资产107.72万亿、负债101.13万亿),资产和负债规模将近增加一倍。

图1 2013-2017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变动情况表 单位:万亿

(二)新常态下制约实体经济的瓶颈

一是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传统工业挑战升级。企业发展遭遇瓶颈,随着国家对环保节能等多方面的要求,高污染、能源消耗型企业和产业在进行改革,由粗放型向集约转变,由于基础庞大等原因,短期内难以完成转变;二是受经济全球化影响,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打压。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强力竞争。虽然中国制造全球有名,主要得益于较低的劳动成本。但是目前在劳动密集型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降低,如越南、印度等国家有了超越之势。另一方面高端核心的技术还没有研发自主权,难以和发达国家有竞争优势;三是消费下降,需求减少。随着经济下行和贸易摩擦等原因,国内经济放缓,部分传统产业产品出口转内销,但是供过于求,造成了产能过剩等现象。

(三)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分析

经济周期包括4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呈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市场需求旺盛,需要扩大再生产,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当宏观经济步入衰退阶段,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还贷能力降低,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此时银行会采取保守的经营策略,缩减信贷规模,使得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当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经济从萧条转为复苏,市场需求旺盛,实体经济有了较好发展,企业会向银行寻求资金帮助,银行信贷规模又会扩张。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金融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100%。金融业近几年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速度,因此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正面积极的促进效果。

二、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严重

近几年,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有经济环境下行压力过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市场环境不完善等机制性障碍,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经济摩擦的外部压力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多重影响下,我国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同时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以及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压缩信贷规模,企业缺乏投资资金,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大量资本纷纷进入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市场进行投机套利,这也造成了高扭曲的房价和各种高风险的,甚至部分违法的投资行为。

(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不到位

现阶段,虽然普惠金融实施取得一定成效,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还是存在部分商业银行门难进、款难贷的现象。一方面商业银行是盈利性机构,逐利性是它的首要原则。因此在需求业务合作时,更愿意寻找规模较大、盈利较稳定、信誉度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这些恰恰都是它的短板,因此部分小微企业客户缺乏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或者难以得到像大中型企业一般的支持力度。且金融服务的价格受到严格监管,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金融业自身存在各种缺陷。金融业本身的市场机制、体制不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日常管理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混乱。同时,缺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产品刚性兑付较为普遍,金融市场不能辨别部分金融产品的定价机制,从而价格的扭曲增加了市场上的套利机会。

(三)创新能力不足,风险防范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风险防范能力有待加强。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商业银行要高度警惕。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各种虚假通道转移不良贷款,典型的有理财产品、委托投资、同业代持、同业投资、受益权转让、资产证券化和通过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代持等方式将不良贷款虚假转移出表,而银行为了延缓风险暴露,也会采取借新还旧、还旧借新等“搭桥”手段藏匿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的账面率。在同业业务、投资业务和理财业务中跨市场、跨行业的交叉性金融产品,还存在融资链条长、通道机构多、杠杆程度高、嵌套程度深等带来的风险。同时部分商业银行还有风险意识和内控管理薄弱,合规建设滞后、监管制约失衡、责任追究不力等问题;二是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商业银行仍是以传统的服务方式为主,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其创新能力,如何利用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方式提高对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能力,简化审核流程,帮助企业更好地提供通畅的资金筹集渠道等。

三、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的本质就是为经济服务,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坚实基础,也是经济发展之根本。正是实体经济本身对金融功能的需求,才派生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产生、存续和发展。因此,以研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业如何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就必须牢牢把握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一)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引,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实体经济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刺激实体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也多次要求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上。商业银行应主动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产业政策,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参与到供给侧改革中,发挥金融的资金支持的强大作用,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可按照总量适度、科学投放的原则,既要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信贷需求,又要防止信贷过快增长造成流动性过剩进而加大通货膨胀压力;要统筹兼顾,既要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又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利益驱动模式

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的资金补充方式。一方面要优化金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防止金融产品价格扭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形成竞争性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商业金融、发展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的合理分工,形成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包容性金融和多种小型和微型金融组织。建立多渠道的资金补充方式,加快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资本市场,如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商业银行持有的大量优质存量信贷资产,吸纳充裕的社会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二是加快建立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驱动模式。一方面,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浇灌实体经济,扩大其贷款规模,增加商业银行效益;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反哺商业银行,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逐渐优化,经济形势向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也更好。商业银行和企业形成双方互惠互赢的良好局面,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助发展。

(三)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一是深入了解实体经济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当期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企业的生产模式、商业运作方式都在发生巨大改变,出现了大量新行业、新业态,它们和传统的行业和业态大相径庭。因此,银行需要到企业进行实地走访,了解企业的特点、运营模式、经营模式和其他因素。争取在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及相应的制度流程设计上都能与企业相契合。二是合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全面兼顾各类企业。金融资源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重要的稀缺资源,针对不同的客户配备合适的金融资源,资源配置直接体现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支持实体经济就要摒弃轻民企重国企的惯性思维,特别要重视那些位于新产业中对市场敏感度高、把握市场方向的中小民营企业。在满足客户切身需求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好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优化服务流程,提供手续简单、流程快捷的创新产品。

猜你喜欢
实体商业银行金融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