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的前世今生(之三)

2019-04-02 11:46刘建农
武汉广播影视 2019年3期
关键词:嫁人俗语曹操

刘建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人们追根溯源,审视自我,翘望未来。一句简单的话语,已然含盖了这一切的努力。于是,人们时不时会引用这句名言,使用多了后,它渐渐褪去华美的哲学外衣,只剩下光膀子的背心短裤,行走于街头巷尾。至此,这句名言就“进化”成了俗语,从笔墨痕迹变成了人们刻骨铭心的思想储备。这似乎就是俗语的形成过程。

那么,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出自哪部典籍?为何而说呢?其实,它不诞生于风花雪月的喃呢,也不成就于旧纸堆里的冥思苦想。这句话不是出自哪本书,而是写在画布上,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100多年前的题词,它是一个自杀未遂者的内心独白。这就是俗语的前世今生,也是笔者对俗语感兴趣的源头。对于常用或有歧义的部分俗语,笔者试着重新做了解读,专著近期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

说曹操,曹操到

“说曹操,曹操到”,最初是:“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意思是,刚刚说到某人,某人正好到了。后来又演化为,形容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你我面前,是必须要提防的人。这句俗语典故出自三国故事,可查文本出自清初,清代·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毛宗岗评:‘见了曹操,反问曹操,舍却曹操,别赶曹操。谚云:方说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

清末·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九回》:“一壁笑著道:“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职道才和美菽在裁判所里遇见陈千秋,正和美菽讲哩!这个人,职道从小认识的,是个极聪明的少年,可惜做了革命党。”

为什么是“说曹操,曹操到”呢?这是因为在三国故事中,曹操总在汉朝皇帝最危急的时候,能即时赶到;也就是说,当汉献帝走投无路想到曹操时,曹操已心有灵犀的带兵赶到。

民间说法是曹操主动前来护驾:

汉献帝在李傕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一处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向汉献帝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门时,曹操联军已经杀到,汉献帝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大将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将李郭联军击溃。此后,曹操被加封官爵。

《三国演义》书上是“接旨护驾”,《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曹操在讨伐董卓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共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心李傕、郭汜来犯,故奏请汉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傕、郭汜领兵来攻洛阳。

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来自民间,而并非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如果说是出自《三国演义》,就说不出此俗语的味道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又作“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是一句当代老少皆知的俗语,用来比喻必然发生、无法阻挡的事情。

这句俗语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原因是来自毛泽东的一段讲话:1971年9月13日夜,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写进党章的接班人林彪,乘一架军用三叉戟飞机向中蒙边境飞去,这是他在谋刺毛泽东失败后准备向苏联叛逃。飞机已经快要进入蒙古国,周恩来将情况急报毛泽东,并请示是否用导弹把飞机打下来。毛泽东沉思良久,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无法可设,由他去吧!”

此俗语中的“娘”有两种解释,一谓“母亲”,另一说“姑娘”。

1、“娘”的解释来自一个典故: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句民谚,这句民谚还带有一段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资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便将他招为驸马。“春风得意马蹄疾”,依循惯例,朱耀宗一身锦绣,新贵还乡。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如何从小将他培养成人,母子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他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心中更加喜爱此乘龙快婿,准允所奏。朱耀宗喜滋滋地日夜兼程,回家拜见母亲。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一下子惊呆了,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欲言又止,似有难言之隐。朱耀宗大惑不解,惊愕地问:“娘,您老哪儿不舒服?”

“心口痛着哩。”

“怎么说痛就痛起来了?”

“儿呀,”朱母大放悲声,“你不知道做寡妇的痛苦,长夜秉烛,垂泪天明,好不容易将你熬出了头!娘现在想着有个伴儿安度后半生,有件事我如今告诉你,娘要改嫁,这贞节牌坊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娘,您要嫁谁?”

“你的恩师张文举。”

听了娘的回答,好似晴天一声炸雷,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改嫁叫儿的脸面往哪儿搁?再说,这‘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

朱母一时语塞,在儿子和恋人之间无法做到两全其美。

原来,朱耀宗八岁时丧父,朱母陈秀英强忍年轻丧夫的悲痛,她见儿子聪明好学,读书用功,特意聘请有名的秀才张文举执教家中。由于张文举教育有方,朱耀宗学业长进很快。朱母欢喜,对张文举愈加敬重。朝夕相处,张文举的人品和才华深深打动了陈秀英的芳心,张文举对温柔贤惠的陈秀英也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商定,待到朱耀宗成家立业后正式结婚,白首偕老。殊不料,这桩姻缘却要被蒙在鼓里的朱耀宗无意中搅黄了,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正值左右为难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那就听天由命吧。”她说着随手解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一天一夜晒干,如果裙子晒干,我便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就不用再阻拦了。”

这一天晴空朗日,朱耀宗心想这事并不难做。便点头同意。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陈秀英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如实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2、“姑娘”的解释:

对“娘”还有另一种解释,即认为这里的“娘”不是指母亲,而是指姑娘。“娘”字的本义是少女,现在南方还常以“娘”为女孩取名。而“姑娘要出嫁”似乎比“寡妇要出嫁”更为顺理成章。其中“娘”字,有关辞书未作说明,一般则理解为母亲。但稍加推敲,就会发觉这种解释很难讲通:“天要下雨”乃自然之理,必然之势;母亲是已嫁之人,难道还非得再嫁、改嫁不可?“娘要嫁”既然与“天要下雨”并列,两者一定具有逻辑上的相似点,这样方能合起来构成同义比喻,共同说明一个道理。比如用“六月飞雪公鸡下蛋”来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六月飞雪”与“公鸡下蛋”具有相似点,属同义比喻,所以两者能够合说并举。据此分析,“娘”显然不能解作母亲。

今谓此“娘”当作少女、姑娘。“娘”古有少女、姑娘义。例如:

唐代·白居易《对酒自勉》诗:“夜舞吴娘袖,春歌蛮子词。”

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又《黄竹子歌》:“一船使两桨,得娘还故乡。”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可喜娘的脸儿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灵!”

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第十一出:“俊娇娘,如何不教人儿想。”他如杜丽娘、杜十娘、宛娘、红娘的“娘”亦为此义。

今宁波方言管女孩为“小娘”,“娘”字犹存古义;日本汉字“娘”仍用作少女之称,而非母亲,并其证。

当母亲讲的“娘”本作“娘”,“娘”“娘”原是两个不同的字,南朝·梁·顾野王《玉篇·女部》:“娘,母也。娘,少女之号。”宋代·陈彭年、丘雍《广韵·阳韵》:“娘,母称。娘,少女之号。”故“爷娘”本作“爷娘”或“耶娘”,如古乐府·《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唐代·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娘”“娘”二字在敦煌写本中已见混用,后世则多以“娘”为“娘”;加上“娘”的少女、姑娘义现在已不单独使用,只在“渔娘”、“新娘”等词中还保存年轻女子义,所以一般人见“娘”即认“母”,这正是造成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娘”字费解、误解的原因。

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条云:“天,纯阳无阴,要落雨则阳之求阴也;娘,孤阴无阳,要嫁人则阴之求阳也。如矢赴的,如浆点腐,其理如是,其势如是。”这段文字从阴阳角度阐释了“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的“道理”,王氏虽然未及“娘”的词义(也许他认为其义自明,根本不需要解释),但从“娘,孤阴无阳”的说解看,他显然是把“娘”当作未婚女子的,如果是已婚的“母亲”,则不能说“孤阴无阳”了。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姑娘嫁人合乎天理人道,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而“天要下雨”则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正是基于这种逻辑上的相似点,人们把两者合在一起,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一句很有表现力的民间俗语。

笔者认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这句俗语是被误读了,“娘要嫁人”的“娘”其实是“姑娘(女孩)”,并非指“母亲”。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般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有人以为也可说成“不管四六二十四”,好像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怎么用都行,其实是对此俗语的误读。这句俗语的完整出处应在明代,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不过“三七二十一”的俗语要早很多。民国·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和民国·胡朴安《俗语典》都有“三七二十一”一条:“《淮南子》:‘三七二十一,苏秦说齐王之辞也。’《意中缘》剧:‘教你打算盘,三七不知二十一。’”

《淮南子》中所说的“苏秦说齐王之辞”,这也是“三七二十一” 原始出典处。

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达到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二十一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秦汉时期,有三七相乘之积为不祥之说。东汉·班固编撰《汉书》记载,西汉·路温舒祖父就说过汉朝的“厄运”在“三七”之间,三国·陈琳作《神女赋》有“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的话。

后来,人们把“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相传,并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顾背景和前提,不认清形势局面,不顾条件与可能,不问是非曲直,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事物发展的过程与后果,一味胡干蛮干愣大头的同义语。但是,此说也不尽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时也要作褒义词使用。如某人办事有魄力,有办法,不怕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事情做好。

猜你喜欢
嫁人俗语曹操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心动杀人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客家俗语巧诵读
山鸡舞镜
嫁人这件事
女性年龄大了就不好嫁人了吗?
嫁人当嫁赵启平:他从不折断女人的翅膀
数字俗语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