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框架理论下博鳌亚洲论坛报道研究
——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

2019-04-02 08:01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海外版博鳌版面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本文以我国主要对外报道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对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的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2018年3月1日~6月1日会议期间及前后各一个月。采用框架分析法对《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博鳌亚洲论坛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研究。《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新闻纸,承担着国家对外宣传,正确引导国际社会舆论的党报责任,加深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归属感推动中华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一、报道总量及变化趋势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日期为4月8~11日,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报道可分为前期宣传性报道、会期跟踪报道、会后成果报道总结。议题的基本走势与媒体对议题的重视程度可以在报道数量上得以体现数量变化得以体现《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趋势如图1所示。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博鳌亚洲论坛”共发表45篇,对博鳌亚洲论坛的报道数量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月1日至7日为会前宣传与报道阶段;4月8日至11日为会中报道阶段;4月11日之后为会后报道阶段。论坛开幕前即4月8日之前报道数量较少,多为大会开幕前的预告与热点报道。4月8日至11日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期间,报道数量激增,可见《人民日报海外版》跟随大会进行了详尽、大量的报道。会后从4月12日后下滑报道多为提及性报道。

二、报道篇幅及版面位置

不同的报道题材类型如通讯、专访、评论等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由于对新闻题材分类依据个人判断存在相对模糊性与局限性,在此本文依据报道篇幅字数进行划分,短篇为500字以内以消息报道为主,中篇字数在501至3000字题材多为通讯及评论报道,长篇深度报道文章字数在3000字以上。通过图可以看出,3001字以上长篇报道在数量上最少约占6%,500~1500字占比最大占比约为51%,该篇幅多为通讯及评论题材文章,可更加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又把握报道的深度与广度。500字以下的消息报道占比约为20%,使会期报道更加迅速及时。

图1

主题 外交(11篇) 宏观政策(21) 经济(4) 科技文化(3)分类 外交活动 海峡两岸 直接报道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对外开放 区域规划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美贸易 对外经贸合作会务科技设施准备 社会文化数量及占比 9篇(占比82%)2篇(占比18%)8篇(占比38%)8篇(占比38%)3篇(占比14%)2篇(占比9%)2篇(占比50)2篇(占比50%)2篇(占比67%)1篇(占比33%)

报纸的版面安排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相应也可以体现出媒体对报道的看法和观点。媒体对报道内容的定位,版面安排的差异,关乎报道的性质与重要程度。本文将《人民日报海外版》版面划分三部分,重要版面(1~3版),一般版面(4~7版),次要版面(8~12版)。由图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重要版面新闻报道有36篇,占报道总量的80%;4至7版新闻报道有8篇,占报道总量的17.7%;其他版面新闻报道仅1篇,占报道总量2%。由此可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的相关报道多数情况下被当作重要新闻与议题,强化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三、消息来源及报道主题

本文在此将《人民日报海外版》博鳌亚洲论坛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分为政府部门、本报记者、新华社、专家学者及其他五个方面,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本报记者自采新闻稿有15篇,占报道总量的33%;稿件来源自新华社的有15篇,约占报道总量33%;专业人士作为消息来源的有10篇,约占报道总量的22%;政府部门提供稿件有2篇,占报道总量的4%;其他新闻来源报道有3篇,占报道总量的6%。可见对博鳌亚洲论坛新闻报道主要依赖于本报记者及新华社提供的稿件。《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门派出博鳌特派记者,由一线新闻工作者及时捕捉新闻线索对新闻现场进行感知与把控,特派记者与一般记者相比业务水平及活动能力较强,新闻来源具有较高可信性,消息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通过对文章内容及关键字分析,相关报道可分为六大类外交、宏观政策、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及人物。《人民日报海外》宏观政策类占比最大约为45%,其次是外交类约为24%,其余分类在数量上相比较而言差距较大,再次是经济类约为8%。宏观政策的报道,其中以直接报道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及对外开放政策报道为主,由此分布大致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对外宣传策略。坚定对外开放道路能为我国在中美贸易战中赢得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打消外部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澄清中国“过渡产能”“过剩资本”的提法,加深对我国宏观政策的理解,提升媒体公信力及国家话语权。论坛提出的新规划作为会议的热点及主要内容,从显著性角度出发多方面报道建立稳定的议程设置,有助正确引导海内外受众关注会议进程及中国的新变化。经济类大方向与宏观政策有部分重合,如“对外开放”“一带一路”等划分为宏观政策中,此统计报道的经济主要指中国的贸易问题,中美贸易问题已成此段时间媒体关注的主要议题。关于人物报道主要集中与参会的知名人士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华商代表等,人物报道数量4篇可见,《人民日报海外版》重视借助人物推进论坛内容的对外报道。

四、报道框架的不足与启示

(一)强化平民视角报道,彰显以人为本

博鳌亚洲论坛相关报道中的主题多从宏观角度出发,而以百姓为主体的报道很少,且报道内容与普通百姓的关系不紧密,报道生硬且欠缺温度。在当前以受众本位的新闻报道中,平民视角日益得到媒体的重视,媒体会站在读者的立场去报道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中《久久不见久久见(习近平讲故事)》一篇的报道。在报道对象上,讲述《及及不见》黎族聚居区的民歌;在报道内容上,讲述此歌曲创造的灵感来源,但缺乏对人民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在今后的报道中,可以增加平民视角报道,体现百姓对博鳌亚洲论坛的感受以及论坛对他们的影响,生动地表述百姓生活,以此来“稀释”报道的严肃性,揭示博鳌亚洲论坛举办的意义。

(二)优化外宣表达,讲述中国故事

在博鳌亚洲论坛报道中评论占据较大部分,一方面评论可以起到舆论带头的作用另一方面却使报道整体显得过于死板,给人以说教感。中外媒体在传播理念和表达方式上有较大差异,中国媒体常常扮演着宣传角色,直接表露出报道目的及媒体观点,这使得一些国外受众并不接受中国的报道。我国媒体则需要在充分理解会议政策之下,变宣传为传播、沟通,“向世界说明中国”,讲述中国故事,阐述中国政策。用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个案展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成绩与进步。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展现于世界。

(三)多元消息来源,注重民间话语

在博鳌亚洲论坛的报道中,精英群体的消息来源远多于普通百姓为代表的草根群体,在大多数报道很难见到普通百姓的话语,使得传播主体失衡。在国际会议报道中如果要加深公众对会议的理解,就要把话语权交给他们,通过以受众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为中心展开话语叙事,运用接地气的言说方式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构建多元、对话、包容的公共话语空间做出努力。百姓的话语也是国家形象中的一部分,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让国际公众更为了解国内社会群体对会议的态度,找到话题的切合点,让国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对象更多的是他国的百姓,国家形象最终落脚点是国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印象和评判。

五、结语

博鳌亚洲论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完美闭幕,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崭新的中国扩大开放的时代,如何利用好论坛余热,把握好论坛带来的资源,为中国国家形象在全世界得到良性持续传播,是现在需要思索和探讨的重要议题。对外传播规律不可逆转,创新思路,统筹运用媒体的资源,要努力推进平民视角,优化对外宣表达,打造多元立体对外传播平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海外版博鳌版面
新举措
“博鳌方案”,答时代之问
No.2 企业微信海外版改名为WeCom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办好“海味党报”——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
博鳌牵手青岛论健康
美好瞬间2018第二届博鳌国际美食文化论坛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