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剔墨纱灯的工艺传承和挽救策略

2019-04-02 09:26方澄
上海工艺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技艺工艺

方澄

无为剔墨纱灯是安徽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技艺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造型。然而如今它在创新设计、生产组织和推广方式等多个方面存在着与当今社会脱节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将无为剔墨纱灯这项传统技艺继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从了解纱灯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着手,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对其挽救和保护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无为剔墨纱灯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

清康熙年间安徽无为县艺人蔡静开发研制了无为剔墨纱灯,是古代的照明用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装饰工艺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文化传承。乾隆时期,为了规避色纸和玻璃受损,蔡竹田、卞自环等画师用绢纱作画。清朝嘉庆是它的鼎盛时期,民间纱灯工坊达三十多家。近代百年纷乱,沙灯制作凋零,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倡导扶持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政府召集民间工匠,成立了无为纱灯厂,这才有了无为剔墨纱灯的再现,也为其后在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建国十周年大庆中获得极高的声誉奠定了基础。但是,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和文革的耗损,无为纱灯制作几乎绝迹。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县文化部门召集民间技艺尚存的画师、工匠,经过挖掘和研究,无为纱灯的生产重新开始。但是,纱灯是纯手工制品,制作耗时长、工序多,各工序又各有所专,以致价格较高,后因滞销而停产。更加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传统行业被市场冲击,纱灯传承人缺乏,市场定位不准,以致于目前此项工艺处于濒危的状态。

无为沙灯传承的代表人物朱晓钟,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积极参加无为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无为剔墨纱灯恢复生产制作工作。长时间以来,为了能将无为剔墨纱灯工艺技术传承下去,他废寝忘食地搜集整理,最终保存了完整的无为剔墨纱灯制作的生产资料,熟练地掌握了无为剔墨纱灯制作完整的工艺流程。为纱灯这项传统工艺的流传奠定了基础。无为剔墨纱灯涉及到多种工艺,涵盖了木工、雕刻、漆工以及绘画等艺术,基本的生产流程分为五个步骤。从灯架的制作开始,到灯缘的雕刻、灯体上漆、灯面绘制,最后进行组装。这里最为关键的是灯面的绘制,分为剔墨、上胶、彩绘三个步骤:

一是剔墨:画框上覆着绢纱,勾线笔精细地勾勒出图像的外轮廓。

二是上胶:要用淡墨涂满轮廓线外部的空白,然后再将其剔除。

三是彩绘:这个步骤较繁杂,预留区域要进行绘画,再将透明鱼胶均匀涂抹,晾晒完毕后,通过工笔画的技艺展开勾线、着色以及晕染,最终完成剔墨纱灯的灯面绘制。

剔墨纱灯的灯架呈四方形或者六方形,最常用的材料是红木以及紫檀木等贵重材料。纱灯灯面彩绘的内容多为人物、花乌、风景,甚至像红楼梦等经典著作的故事人物情节。

二、无为剔墨纱灯的现状和问题

无为剔墨纱灯的制作过程需要多种工序的有效合作衔接,而且每个工序的制作都要求手艺人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技艺水平。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因其制作繁杂,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现在的无为剔墨纱灯工艺制作人极少,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市场上的剔墨纱灯基本都是订单生产,接到定制后,再购买仿古宫灯框架,然后按同比例的灯面大小制作订单要求数量的纱灯灯面,最终完成组装。这样的模式使传承人降格成为匠人,对市场需求了解较少,直接影响剔墨纱灯整体质量的同时也阻碍了新品研发。在图案和造型上,一直遵循旧时的风格模式,造成题材和品种的单一,缺乏创新性。如此循环往复,剔墨纱灯的市场更加不景气,传承人也越来越少。

随着工业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无为剔墨纱灯的照明功能基本消失,制作成本与效益不成正比,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近年来,外地的有些粗制滥造的纱灯进入了无为剔墨纱灯市场,影响了无为剔墨纱灯的声誉。由于市场竞争力的不足,再加上本身的制作步骤比较复杂,导致剔墨纱灯的工艺处于逐渐消亡的产业形态,因此剔墨纱灯技艺的网络结构需要重建才能挽救这个产业。

三、挽救无为剔墨纱灯的方法策略

第一,无为剔墨纱灯的产业化保护很重要。我们要关注对传承人的保护,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培养机制,搭建平台,开设课程,请专家进行授课等等。除了对传承人的关注,更需要对民众参与生产和创新这门传统技艺的一系列过程进行关注。地方应该通过制定无为剔墨纱灯扶持政策、建设传习场所和基地,来鼓励和促进无为剔墨纱灯传承人的带徒传艺。

第二,要对无为剔墨纱灯新产品开发做市场定位,制定发展目标。市场定位是让产品能够脱颖而出的必要一环,关键还是要让新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产品独一无二的创新性。这样才能扩大市场份额,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其次企业也要对新产品开发制定发展目标。不管是采用迅速发展型目标还是受控发展性目标,或是维持现状型发展目标,主要还是要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把握好企业的发展速度。旨在增强未来的竞争能力,促进未来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长。

第三,拯救纱灯,不能只靠政府或者一个传承人的力量,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和中国其他地区相同种类的手工艺合作,从而生成更大的产业链和规模。比如与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宫灯以及浙江桐乡剔墨纱灯等相似的非遗文化合作,来实现纱灯设计、工艺及工艺设备等的创新。这些非遗文化同属于中国文化大家庭,有共性又有各自地方的特点,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进行产品的优化。可以举办系列灯展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形成线上线下多媒体多平台多方位合作。

第四,可以介绍和展示无为剔墨纱灯的制作过程,从而推广纱灯文化。利用现在互联网上比较流行的APP,比如抖音,快手,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进行现场制作过程直播,也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让人们对其历史发展、艺术特色、工艺流程、相关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特别是展示经过创新再设计之后的剔墨紗灯作品,让现代的人们也可以体验感受复古宫廷纱灯的美轮美奂,主要是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剔墨纱灯的求知兴趣。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举办关于剔墨纱灯的一系列艺术文化活动,助阵宣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大流量网络平台的传播性,扩大无为剔墨砂灯产业的影响力。

剔墨纱灯爱好者们也可以到实地参观和学习制作过程,有老师指导亲自参与设计并制作出自己想要的纱灯产品。

结语:无为剔墨纱灯的传承,最终能走多远要看市场需求。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创新结合,既展现无为剔墨纱灯的新颖点,也避免过于创新让消费者产生陌生和抵触感。应当让顾客们感到无为剔墨纱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当今个性化购物需求的新产品。通过产业化保护、市场定位和制定需求、同盟合作、网络交互、文化附加,才能持续将纱灯工艺传承下去,无为剔墨纱灯才会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技艺工艺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穿在身上的火箭工艺
北美武器公司工艺转轮手枪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