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盖四野

2019-04-02 09:26汤光明
上海工艺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良渚陶器遗址

汤光明

从谷歌地图上看太湖的地貌,像一个巨大的C字形,周围是3.65万平方公里的环太湖地区,江南先民的家园。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崧泽文化,得益于这片独一无二的环境,在距今5500年前后突然加速了文明的进程, 为后世这一地区的图像样式构建了基本框架。

从马家浜的浜到崧泽的泽,再到良渚的渚,环太湖区域沿海滩涂和沿河沼泽湿地勾勒出一个大环境,河道纵横、洲沚连连,河口水岸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在崧泽中晚期,人们种植水稻、驯服动物,伴随着居有定所的生活,喝着水井里打出的洁净水,穿着葛麻、戴着玉器,定期在高台上举行群体活动,生存质量可想而知。

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居民对每日潮汛认识深刻。沿海生物遵循着进化的节律记忆,按候迁徙。赶海的生活还要求对月相有深刻的体会。潮汐和汛期,是有规律的。湿地中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江海间洄游的鱼类,迁徙的鸟类,都有规律地汇聚于此。年复一年,迁居于此的人越来越多。

上海地区有一道贝壳构成的岗身,在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形成。贝堤是渔猎生活方式的痕迹,这一时期人口开始增加,考古发现有多个文化遗址伴随着这条岗身,连片成群。有证据显示世界范围内沿海都有类似的贝堤堆积。这一时期定居的人,发展出将农耕和渔猎采集混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人类的聚集,造成信息交流的复杂化和处理信息的大量增加,同时相应增多的冲突,迫使人们对这些变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崧泽人种植水稻已经很熟练了,说明这时的人们对“列星四时,风雨博施”的自然现象已有实际的认识,把握物候的手段也已成熟了。在崧泽时代的中期,沿海陆地面积有所增加,气候曾经趋向干凉,这为扩大定居点提供了条件,耕作面积开始增加,存储、加工食物催生了大量形式多样的炊煮器。这一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人印象深刻,其中鼎的形式特别是鼎足、顶盖上的装饰刻纹内涵丰富。同一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大地湾遗址、牛河梁遗址、大溪文化也都出现过带盖陶器,只是无论装饰还是数量上都相对较少。

崧泽时代的陶器器形之丰富让人惊讶不已,不夸张地说他们是出色的陶艺设计师。例如嘉兴博物馆藏的塔型器以及各式人物动物陶塑器(这些特殊器物显然已由专职人员所为)。此时的器物,开始频繁出现“顶盖”。顶盖的出现,意义重大。有盖保存谷物能持久、安全,更重要的是可以酿酒。蒸煮食物时有盖可以形成蒸气,要蒸煮谷物,有盖才有意义,生米才能煮成熟饭。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太湖地区已普遍使用甑这种蒸煮器。与此同时轮制技术开始成熟,器盖和盖身的加工精度有了保障。

陶器器盖开始普遍出现正是在太湖流域崧泽文化中期,以崧泽遗址来说鼎、壶、罐、釜都有盖,到崧泽晚期良渚早期,带盖器开始普遍应用, 杯、甑、鼎、簋、壶等器具都出现了盖(以小兜里遗址为例)。早期人类席地而坐,视角往往自上而下,器物的盖子成了新的表现媒介,各种图形符号的盖饰开始频繁出现。

在崧泽遗址的中层,发现了画上十字花瓣的陶盖, 中间有孔,惹人注目。而双墩遗址中有一件陶刻,花瓣型和十字纹的组合与此十分相似,它被刻在碗底,看上去十字和花瓣的结合稍嫌粗率。这是一种早期物候节律的符号,也许还是指导族人认识物候的符号,它可能脱胎于一年生的草本十字花科植物的花形特征。南河浜遗址中M27墓葬中有一件带十字方向刻度的宽把豆,口沿有四分的对称龟爪形鏨,这件器物边上还放着两件叠压的陶龟,表明此墓主人的身份带有巫卜文化的内涵。

十字和方形的频繁出现,反映出先民此时的空间观念,方向、位置对应着一种社会次序。嘉兴南河浜的祭台是接近方形的正南正北的建筑遗迹,墓葬式样也主要是南北方向。我们从时间略晚的良渚玉琮的四方神王像来看,文化期的人们对四方的理解该是非常深刻的。

南河浜出土的各类陶器,许多都伴随着器盖,而且不少鼎盖的纹饰有着趋向复杂的现象,许多盖子上发现有分布规律的点和三角形鏤刻纹、堆塑的线条、陶塑形象,无法认为这仅仅是为了使用功能而为之的设计。有些崧泽文化的盖钮被塑造成鸟型、人型或动物纹(甚至几种动物叠加),一些器形甚至完全模仿动物,如乌形盂、鹗首壶。它表明,崧泽文化末期社会手工艺的制作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在生活质量和生存认知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在众多器形装饰中,鸟的地位突出,鸟崇拜在环太湖流域文化中地位显著。这一特征到良渚古国时期得到充分展现。

文化期陶器的造型普遍反映出尊崇“天极”的世界观,而带盖陶器是这一空间观念的完美模型。比起用一段文字描述天地故事,一件带装饰器盖的陶器就像原始版的地球仪,难怪后世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个说法。这一观念在崧泽时代晚期已经成型。人们把自然神崇拜的形象和抽象符号表现在陶器这个媒介上,就像后人在画布和装饰品上做的一样。

“器象穹窿刻信汐”。在杭州吴越古陶博物馆里,我发现一件特别的黑陶簋,玄色的背景下,一场滂沱大雨被生动地刻画下来,定格了几千年。

汛期到了,海潮汹涌,季风候鸟接踵而至,节令也到了。赶海的人开始新一季渔猎,农耕的族群则顺时而作,这一幕景象呼应了江浙沿海今日的繁忙。盖器蕴气,鼎盘承天。给器物刻上四时八节,把种子收藏起来,或盖上盖子,奉上祭坛,与神明约时祭祀,这是那个时代传达出的对自然的观念吧。

参考文献:

[1] 《崧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6年07月出版

[2]《良渚考古80年》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出版

[3] 《崧泽遗址》文物出版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1987出版

[4]《南河浜 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出版

[5]《蚌埠双墩 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出版

[6]《小兜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宁市博物馆编2015年出版

[6]《浙江湖州市昆山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墓葬》方向明;闵泉;陈兴吾;费胜成。南方文物

猜你喜欢
良渚陶器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老佛爷的茶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