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盛助推乡村振兴

2019-04-02 06:25张雯
活力 2019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张雯

【关键词】文化兴盛;乡村振兴;乡村思想文化

党的十九大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位置进行决策部署,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弥补我国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走乡村振兴道路,就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全体村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精神自足,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和内在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内在保障和根本目标。

镇江提出“深度对标苏南”的标尺,要以“苏南标准、苏南质量、苏南水平”为参照系追赶超越,乡村振兴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本文在有关理论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借鉴、参考、融合和提炼,针对镇江乡村实际提出了文化兴盛,助推乡村振兴的想法和对策建议。

一、保护传统,创新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蕴含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层面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只有对乡村文化深刻认知,只有对乡村文化存有敬畏之心,只有对乡村文化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有充分判断,才会找到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和路径,彰显中国自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使得一个个乡村通过土地商业化、居住楼宇化,变成了集镇和城市,使得一个个农民洗脚上楼,变成了市民。乡村的人才、劳动力、资金等优质资源被单向度吸纳到城市。在这种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乡村文化被遗失、乡村价值被忽视,甚至,独有的乡村社会结构被消解。然而,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乡土情节萦绕在游子心头,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事实上,以牺牲乡村文化为代价的城镇化,解决不了中国问题。

振兴乡村文化,首先是加强保护,捍卫乡村记忆,推进“留住乡愁”工程。保存乡村的乡土味道和泥土芬芳,坚守生态底线、坚守田园生活,让乡村的居住风貌和生态环境有别于城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育乡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名录,着力保护,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普查与保护等。

其次,创新是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在保留吸收传统文化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将传统中有益元素利用新的工具新的载体,整合发扬创新,使得乡村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保护和促进乡村文化,尤其需要为文化载体培育健康的成长环境、提供丰富的制度供给。课题组认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载体,是乡村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支撑,但是单打独斗在现代生产下显得势单力薄,实践证明,很多地方正在积极探索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模式,采用统分结合,使得小生产对接大市场,不仅可以壮大集体经济,而且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适合乡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乡村文化重要载体。镇江在农村股份制改革方面进展还需要加大力度,获取实质性突破。

二、深挖特色,撬动乡村发展

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潜在的、能转换为经济资源的生产力。所有竞争力背后最核心的力量就是文化。转换利用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一是要因地制宜确定乡村的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等,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业规划。规划应立足实际,避免千篇一律以及不伦不类的模仿。比如,對于扬中来说,耕地分散,农业属于“弱势产业”,但是作为长江黄金水岸的一个节点,水产养殖较之其他农业项目更具地理优势,建设特色渔业是很好的选择。

二是推动“互联网+”计划。如何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挑战。互联网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创业、就业方式,让农民不离开土地同样可以实现高收入。运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引导特色发展。

三是实施“文化+”计划。发掘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利用独特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手工技艺、表演艺术、民俗活动、饮食文化等传统产业,组织自然生态艺术展览,拓展具有特色乡土题材的影视、出版等现代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新兴文化产业,实现遗产保护、艺术创作、传媒推广和功能创意的有机统合,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

三、理顺体制,破解服务难题

体制机制是总开关。城镇化,像一个无形的抽水机,把优质资源集中到了城市。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依靠政策引导、制度配套,通过资金投入、资源倾斜、市场激活、业态融合、完善设施、畅通要素,从而形成雁归效应,提升乡村吸引力,让乡村文化在农村厚重土壤中生根开花。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盘活现有的文化设施,提高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并且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深入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加大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图书馆、文化馆乡村分馆建设,壮大“一懂两爱”人才队伍,鼓励人才在城乡、板块和行业间流动,加大招引、培养、激励力度,推动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施文化惠民“暖心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

[2]韩俊.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解“三农”发展难题[J].农民日报,2013.

[3]林雪.浅析丹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青年,2017 (4).

[4]邓大才.以规划引领乡村振兴[J].乡镇论坛,2018 (4):9.

[5]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06):51-57.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