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开放模式及其演变进程

2019-04-03 06:57胡柏清
浙江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商品义乌建设

□胡柏清

义乌于20 世纪80年代开始“兴商建市”战略,发展小商品市场,并以市场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商贸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种以小商品市场建设为龙头、产业集聚为基础、市场经济为主导、以点带面的加速度推进方式为特征的一种新型开放发展模式。在开放性市场的带动下,义乌成为一座充满国际化气息的新兴城市,市场外向度达到60%以上,每天有8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有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与旅客;年出口标准集装箱超过40万只,物流辐射到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义乌的市场从区域开放型到国际开放型的模式其内在的成功因素可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义乌的开放模式核心在于市场的转型开放。表现为:建设小商品市场,发展成全国性商品市场,努力建设国际大商都。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特点:

(一)从传统的地摊市场到小商品城(1992年前)

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着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小商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这成全了义乌敲糖帮的生存空间,人们对小商品的需求则成了小商品市场自发形成的需求基础。从市场发展的初期形态看,依托的是传统的农村集市,集市成为了一定区域内农民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交换场所。1982年前,义乌政府对萌芽状态的市场采取了堵截、驱赶、处罚的做法,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982年,义乌市提出了“以商兴市”的发展战略。政府当局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看到了义乌人这种走街串巷的叫卖从而形成敲糖帮是迫于义乌资源禀赋的不足而难以维持他们生计的原因,认识到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自发力量,是时间沉淀下来而形成的一种商业文化、商业意识以及网络关系等非正式制度。与其阻挠,不如引导,于是推出了“四个允许”的政策: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农民经销工业品、允许长途贩运,这种默认的态度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义乌由此出现了沿街设摊式的马路市场。

1984年以后,政府从默认转变为管办结合,筹资建设了第二代市场。当时市场摊位为180个,从此义乌的市场有了固定的场所和空间,办市场由群众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官民联动。政府提出“以商兴工、以商转工”战略,直接介入办市场,并进入市场微观管理;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规范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通过发挥专业与行业组织进行协调管理。结果市场迅速崛起,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经济迅速起飞。从1986年起,义乌市场经历了从第三代到第四代市场的规模扩张。

这一阶段义乌市场的产生发展也提供了一条经验教训:政府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必须顺应市场作为。

(二)全国性商品市场(1993-1999年)

市场发展必然要求开放。义乌小商品是通过市场向市外、省外扩张,区际开放的结果是义乌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跨区域的大市场。政府对市场实行了管办分离,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进行市场管理经营,使市场企业化经营管理。与此同时,政府提出“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和“强化产业支撑”的战略决策,引导商业资源和资本向制造业转移,以期达到市场与产业互促共荣的效果;市场管理部门开展打击制假贩假活动,不遗余力打造信用市场,从传统买卖发展到现代网上交易。1994年,市场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大关,“买全国货,卖全国货”,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为了全国性的大市场。1994年,义乌小商品城正式被命名为中国小商品城。期间,中国小商品城开始将市场办到全国去,在省外一些地方开设中国小商品城分市场,不但使义乌本地的小商品市场成为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全国货市场,还使义乌中国商品城成为全国性经营的大企业。

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政府由对市场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强化服务、发展相关支撑产业的隐性支持,标志着市场的发展步入成熟阶段。

(三)国际化市场(1999年以来)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各地各种市场纷起,义乌市场经营范围受到空前的挑战。期间,国家逐步开放生产企业的出口经营权管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义乌政府开始实施“外贸带动”策略,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全球贸易。到2005年,义乌市场己拥有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汇聚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并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竟争力。市场中70%的商户从事了外贸生意,自营出口连续四年翻番增长,市场成为了中国小商品出口和外商采购的重要基地。海关、检验检疫、国际物流中心等涉外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外贸促进体系的日臻完善。同时,政府依托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的优势,有意识地发展会展业,走“以贸兴展、以展促贸”的新路子,举办了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和各类专业性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商人甚至是世界500强企业来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商品辐射206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年出口量占总成交额的50%强。义乌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研发、展示中心,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义乌开始以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为目标,加大对外开放。

2008年金融危机对义乌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冲击,而其后网络贸易的兴起也对义乌市场形成威胁。义乌开放发展再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国际商贸大都市(2009年以来)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义乌以建设国际商贸大都市为目标,加大了改革开放。

大力推进国际贸易机制改革创新。义乌在2010年争取到国家战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通过改革外贸体制,主推外贸便利化,建设陆地海关。根据义乌商品市场的特色,创新市场采购贸易,使义乌出口贸易出现了高速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加大进口贸易改革,开展多国贸易、鼓励进口贸易,鼓励经营户发展新业态,开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贸易,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线上线下综合发展。

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义乌大力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将义乌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2013年“义乌—宁波北仑”的海铁联运专列开通,借助宁波港口,浙江海上丝绸之路联通到了浙中义乌。借助陆上新丝绸之路,浙江积极推动“义新欧”(义乌—中亚五国)国际货运专线建设。2014年1月,“义新欧”集装箱专列首发,标志着义乌直达中亚的国际铁路联运物流大通道基本建成。同时,浙江提出了义甬舟大通道战略,通过打造义乌到宁波—舟山港口的便捷大通道,使其成为对外开放的捷径。义乌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通达于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再度崛起,义乌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丝路新起点。义乌借助义新欧与义甬舟大通道建设,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将“义新欧”建成安全、便捷、全天候、大运量的绿色通道。在义乌家门口即可直接将商品送至中亚各国及欧洲等地。

全力打造国际大商都。以义博会等重要展会为平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义博会实现了从全国性展会向国际性展会的新跨越,成为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国内第三大贸易类展会。构建与内外开放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建设商贸与物流、金融等配套一体、有形市场与网络市场并重、出口与进口贸易相协调,以实体市场为核心,电商物流金融、文化会展旅游为支撑的现代商贸市场体系。加快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商业业态变革。以商贸城电子信息化改造、打造电子商务平台为重点,培育发展富有义乌特色的无形市场体系,打造全国网商中心促进义乌商贸大发展。明确电子商务发展重点,确立“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高地”目标,将打造三大“中心”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与核心。加快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融合发展,建设全球网货营销中心。

义乌依靠小商品市场起家,依靠灵活的政策先人一步,建立起市场。同时发挥本地与周边众多轻工业产业的集聚优势,加大商品区际流通,买全国货、卖全国货,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市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后,大力推进国际化,加快机制改革创新,使义乌成为了国际大商都。义乌的成功开放模式为我国三四级城市如何以商带工、工商联动,促进货物区际、国际流动、做大市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小商品义乌建设
义乌展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金华风物志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