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不能胡编乱造

2019-04-03 01:37钟铧一尘
高中生·天天向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葛朗台喜羊卡西

钟铧 一尘

写作文,不能只局限于写真人真事,还要学会虚构。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搜寻不到合适的素材,或者自己和别人的真实故事在现实世界中已落幕,而“戏”需要继续唱下去,故事需要继续讲下去。怎么办?这时就需要虚构。

虚构是作家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出版于19世纪的长篇小说《海底两万里》就大量运用了虚构的艺术手法。作者通过阿龙纳斯教授的海底航行之旅,探秘深邃的海底世界,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出一幅幅惊险刺激的画面,给读者以震撼。

庄子的名篇《逍遥游》也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作者虚构了一个绝对自由的世界。文中的第一段,作者是这样写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在这一段中,作者虚构了一只大鹏。大鹏展翅飞翔的时候,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这只大鹏,能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千层浪。这样的大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是作者虚构的。这样的虚构,为作者在后文阐述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做了铺垫,也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在虚构时,并不是胡编乱造的。比如,在描写大鹏的体貌时,作者参考了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中对鹏的描述。这样写起来,增加了一定的可信度,使虚构有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写作可以虚构,合理的虚构能给文章添彩。在写作中充分运用虚构的艺术手法,能拓展作者的思路,使作者“看”得更远,使文章更富感染力。在写作中,凭借虚构,作者能神游万仞,创造出新的形象,

虚构,一般体现为材料的虚构。比如,一些小作者写老年生活,也能写得很精彩,因为他们在写作时适当地运用了虚构的手法。

但是,虚构不能胡编乱造。虚构不等于说假话,它是一种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虚构要顺势,也就是要根据情节发展的事理逻辑和人物行事的情理逻辑来虚构。如果在写作中胡乱地玩“脑筋急转弯”,玩“古今大穿越”,那就会满纸荒唐言,一篇虚假文。

为了增强虚构的真实性,作者在虚构的时候不要刻意拔高人物,不要让人物勉为其难地言其所不能言,为其所不能为。在虚构的时候,最好“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人是生活中的人,事是生活中的事,理是生活中的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材料是虚构的,所表达的感情应该是真实的。这并不矛盾。比如,我们看了一部精彩的小说,虽然明知很多情节甚至全部情节是虚构的,但仍然会为作者洞察世事的深刻而叹服,而落泪,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真实”。同样,在高考作文中,有的试卷提醒考生可以编情节、编故事,但从没要求考生“感情虚伪”,相反,往往要求考生“感情真挚”。“材料虚构”與“感情真挚”并不矛盾,材料虚构的同时,感情必须是真挚的。

虚构的技巧

同学们在写作时,如果只写真人真事,必然会受到时空和阅历的限制,不易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虚构要合情合理。那么,怎样使一篇文章虚构得合情合理呢?

1.写景时,借助过去见过的景、心中想象的景来虚构新景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一些同学在描写景物时,往往只注意眼前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很难出彩。这是缺乏虚构造成的。

在写景时,要注意运用虚构的手法,不仅写眼前的实景,还要写过去的景、将来的景,甚至是没有真正看过的景,对景物进行全方位描写。

同学们熟悉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写了梦中的景,通过梦中的虚景和现实中的实景结合,表达作者不屈身于权贵的心志。

[例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被驱逐出京。李白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梦游天姥山的文章,用梦中的虚景衬托出眼前的实景,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虚构的手法,写了梦中的景。这梦中的景,是作者过去见过的景、心中想象的景的综合体。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梦中,作者飞渡到镜湖,飘然到剡溪,穿着谢灵运当年穿过的木屐,登上石级……梦醒之后,作者能感觉到的只有枕头和席子。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中时隐时现,胜似人间仙境。这篇虚构梦中之景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写景文章,它内容丰富、奇幻、多变,梦中的景与眼前的景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文末,作者梦醒,能感觉到的只有枕头和席子,但是,作者并不心灰意冷,而是表明了不屈身去阿谀权贵的决心和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

文中的景虽然是虚构的,但抒发的感情是真挚的,全文洋溢着一种积极的格调。

2.写人时,虚构人物性格甚至人物形象

在记叙文中,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高低。只有将人物性格塑造得典型、丰满,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某一类人的代名词。比如,鲁迅先生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哕哕唆唆的祥林嫂、迂腐的孔乙己等。这些虚构的人物形象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独特形象,很鲜活。

虚构人物形象,要从心灵上人手。人物的真善美是从人的心灵上来反映的。无论写什么人,在虚构时都要挖掘人物心灵的深度。

在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时,可用移植法,比如,把甲的优点嫁接到乙的身上,用丙的外貌来代替甲的外貌,写一个综合的虚构的人。

下面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人物——葛朗台和卡西莫多。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有不同的性格。文章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的价值取向。

[例文]

天堂的审判

四川某考生

那天,葛朗台在天使的引领之下,来到了上帝的面前,去接受最后的审判:究竟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一到上帝的面前,葛朗台就迫不及待地跪下,双手合掌,央求上帝:“仁慈的主啊,可憐可怜我这个老头子,请让我去天堂吧。我那么信仰您,尊敬您,也无时无刻不憧憬去天堂……”

“你带来了什么?”听了他的话,上帝显然有些不耐烦。

葛朗台一惊:“没想到,上帝也问这个。”他慌忙掏出一把金银珠宝,自己还留了一些在口袋里,捧到上帝面前:“请您收下,这是我的一点小心意。请您把我派到天堂吧,我是那么……”

正说着,上帝的衣袖一挥,葛朗台眼前的珠宝全部化为云烟飘散。葛朗台傻眼了。

“你还有什么?”上帝又问。

“我……我还有钱。”葛朗台慌忙摸口袋,这下他真说不出话了,因为口袋里什么也没有了。

“钱财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你带来的是过眼云烟。你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吗?”上帝准备拿出地狱通行证。

“我还有,还有。我有才学,我机敏,我是个赚钱的好手……”葛朗台几乎要哭了。

上帝冷笑:“哼!这些人地狱里多的是。你没有通往天堂的证明,去地狱吧。”

葛朗台一屁股坐在地上,面如土色。他知道,自己没办法改变局面了。

这时,卡西莫多被带来了。他面带微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你有什么?”上帝问。

“除了诚信,我一无所有。尊敬的上帝,您看着办吧!”卡西莫多回答得很坦然。

上帝挥一挥衣袖,卡西莫多立即穿着洁白的衣服,头上悬着一个光环,原来驼着的背变直了,俨然成了一个天使。

“去吧,天堂在等着你。”上帝笑着对他说。随后,卡西莫多去了天堂。

“为什么?他那么丑,又驼背又傻,而且没有钱和荣誉。他没有资格去天堂!”葛朗台跳了起来。

“他有诚信,这是永恒不变的内在美。金钱和荣誉是虚幻的,死后归于尘土。你现在一无所有,只能去地狱。”

葛朗台彻底服了。他发誓,下辈子要以诚信为人生准则。

[点评]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小说中,葛朗台是法国的一个有钱的商人,为人极其吝啬,是守财奴的代表。卡西莫多是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人物,面貌丑陋,但是有一颗善良的心,是真诚的代名词。

对读者来说,葛朗台和卡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很熟悉。这两个人物形象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本文中,作者以葛朗台和卡西莫多为原型,又虚构了一个故事。可以说,本文是在虚构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虚构,其构思技巧可见一斑。文中,葛朗台和卡西莫多接受最后的审判,决定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最后,葛朗台下了地狱,而卡西莫多上了天堂,原因在于卡西莫多有难得的诚信。作者通过虚构一个故事,通过对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能引发读者的深思。

3.记事时,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事来反映实事

不管是写人还是叙事,都离不开虚构。虚构,可以让事件的情节跌宕多姿。在叙事时,我们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适当编造一些细节,也可以对已有的真实情节进行适度虚构,使故事深入展开,使内容更加丰富。

下面的例文运用了虚构的手法,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例文]

两条路

里克特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悲伤地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倒映在澄澈的湖面上。老人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他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个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60个寒暑了。在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情忧郁。

年轻时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个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在飘扬;另一条路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从地底涌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到处蠕动。

老人仰望天空,苦闷地失声喊道:“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带到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空闪烁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转瞬即逝。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有一颗流星陨落,消失在黑暗中。那就是它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恼像一支利箭射向老人的心脏。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生活的伙伴,他们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他们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的疼爱。他想起了启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了他所做的努力。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亲停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不断掉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他虔诚地感谢上天,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还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起伏翻滚。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蹒跚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的了,,

[点评]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老人在新年的夜晚对白己的幼年生活的回忆。在老人的回忆中,父亲将他置于两条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世界,一条路通往黑暗的无底深渊。遗憾的是,这个老人当时选择了一条黑暗的道路。他想起了自己浪费的时光,产生了悔恨之情。老人不停地呼唤,希望青春能够重来。那样,他就能重新选择一条道路,从而有不一样的人生。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但是,出乎意料,一切都只是他打盹时做的一个梦。也就是说,青春还在,一切还来得及。这样一写,就唤起了人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本真的追求。

设想一下,这篇文章如果始终以平淡的口吻告诫读者要珍惜时间,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这篇文章吸引读者的地方,主要在于虛构手法的运用,一个老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儿时的生活,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唤回青春,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原来这一切都只是个梦。虚构的情节与现实的情节相得益彰,虚构的情节衬托了现实的情节,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采用组合法,将所见所闻的人和事拼凑起来

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采用这两种虚构方式:一是在基本属实的文章中进行片段的虚构,二是虚构出一个全新的形象。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可以适当地进行情节处理,将所见所闻的人和事拼凑起来。在拼凑的时候,主要有五种手法。一是移花接木,即采用张冠李戴的手法,将一件事的某一情节和另一件事的某一情节组合起来,形成一件新的事,或者将某一个人的优点和另一个人的缺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人。二是杂取种种。杂取种种就是广泛采用不同事件的不同情节,或者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进行组合,形成新的人或者新的事。三是添枝加叶,即在写人或者记事时,补充一些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事件的细节更鲜活。四是偷梁换柱,即在写甲事物时,用乙事物来代替,比如,写妈妈时,用发生在爸爸身上的事来写。五是无中生有,即完全凭空捏造,写出新的人、新的事件。

5.梦境法

梦是虚幻的,对梦进行描写,需要进行虚构。虽然梦是虚幻的,但用梦来反映人们的追求和理想,有美妙真实的效果。因此,同学们在写文章时,可采用梦境法进行虚构,表达自己或某一特定人物的追求和理想。

在运用梦境法时,要进行必要的交代,不然读者可能不知所云。

6.心理法

在写作中,写心理活动往往比较白由。心理活动描写的范围比较广,我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看法、联想、感触等,都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运用心理法,可再现形象,弥补不足。我们在写作文时,可运用心理法进行虚构。

虚构与真实的统一

之前我们说了,虚构并不是虚伪,在运用虚构的手法进行作文时,所表达的感情要真挚。也就是说,虚构是真实基础上的虚构。在写作时,我们要做到虚构与真实的统一。

虚构要有目的。一些同学在虚构的时候,常常为了虚构而虚构,忘记现实,这往往会出现胡编乱造的现象。其实,优秀的虚构作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虚构的同时不会脱离现实,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的。

虚构要合情合理。虚构不是胡编乱造,不能想怎么虚构就怎么虚构,这就要求,在虚构时,要注意合情合理,必须尊重艺术规律。

下面这篇例文,情节是虚构的,表达的感情是真挚的。

[例文]

当喜羊羊遭遇现实之时

湖北某考生

自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后,善良、勇敢、坚强、充满活力的喜羊羊就成了很多人,特别是小朋友喜爱的形象。喜羊羊呢,则运用它的智慧跟伙伴们继续与灰太狼斗争着,在羊村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天,喜羊羊被叫进了羊村实验室。原来,慢羊羊制造出一艘“青青草原号”飞船,可以带它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喜羊羊不假思索地选择了人类生活的社会。

在稍做准备之后,带着慢羊羊的嘱咐,喜羊羊乘着“青青草原号”飞船出发了。

将飞船停稳后,喜羊羊来到了地面。一出船舱,污浊的空气立马使它上气不接下气。喜羊羊戴上了特制的防毒面具后,才得以继续在地面旅行。

“这里的房子怎么都高耸入云,白花花的直晃眼?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那些牛啊、羊啊、小鸟啊,怎么就没了踪影呢?”喜羊羊边走边想,没留意到自己已走到马路中间。“吱——”身后传来刺耳的急刹车声,把喜羊羊吓了一跳。“找死啊!”在一阵喧闹声中,司机留下叫骂声扬长而去,喜羊羊愣在那儿发呆。

“咕噜噜——”喜羊羊的肚子饿了。找啊,找啊,它好不容易才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一块小草坪。虽然草长得不茂盛,喜羊羊还是立马跑了过去。它俯下头去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一股刺鼻的气味传过来。它赶紧掏出检测仪检测,检测仪大声尖叫道:“此草已被严重污染,含有大量有毒化学物质,只能观赏,不能食用。”喜羊羊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走了。不知走了多远,渐渐地,它找不到方向了。好不容易走到一座大楼前,喜羊羊敲了敲门。

我开门后,喜羊羊正躺在门口的台阶上。我赶紧让它进屋,蒸了家里最后仅存的几个粽子。喜羊羊醒来时,满屋都是粽子的香味。我端着粽子到桌边,说:“吃吧。”喜羊羊拿起一个粽子就直接咬开了。我笑了,说:“粽子不是这样吃的。”我边说边给它示范。“粽子?我们羊天生就是吃草的。不过,这里面是什么?很香。”喜羊羊一脸疑惑地说。“这个……”我来劲了,给它介绍了粽子的起源。听了后,它一愣一愣的……

喜羊羊要回去了。慢羊羊不放心它,它也特别想念那个文明、宁静的羊村,想念那有着清新空气和鲜嫩青草的家园。我送喜羊羊走进“青青草原号”,然后,目送它与“青青草原号”一起消失在眼前。

[点评]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环保,写环保的文章并不少见,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虚构了一个故事——动画片中的喜羊羊乘坐“青青草原号”来到地球。作者通过描写喜羊羊的所见所闻,将虚幻的动画片与现实有机结合,有力地阐明了主题,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文中,虚构的故事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比如,喜羊羊来到地球上,“这里的房子怎么都高耸入云,白花花的直晃眼?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这是对现实中的城市的描写。接着,喜羊羊来到了一片草地上。草地上的草长得不茂盛,被严重污染,这里写的是环境污染。地球上的小草坪与喜羊羊的那个文明、安静的羊村中的草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震撼。喜羊羊對地球的感受,其实就是大多数人对地球的感受。作者通过将虚幻与现实联系起来,阐述了保护环境的主旨。

同学们在运用虚构的手法写作文时,同样不能胡编乱造,不能假话连篇。也就是说,想象可以天马行空,虚构可以大胆,但都要基于一定的现实,而且感情要真挚。

那么,同学们在写作中应该如何做到虚构与真实的统一呢?

1.取材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生活是多元的,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谈不上写作。同学们在写作时,要先积累大量的材料,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来。

虚构,总是从对事物的表象观察开始,因此,要获得虚构的能力,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作文的虚构就是源于真实的生活,同学们在写作中要广泛地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杂取种种,虚构出新的形象来。

2.情感流于真情

有的同学在写作时“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内容空洞肤浅。不管是写实的文章,还是虚构的文章,其表达的感情应该都是真挚的。在表达感情时,不能突兀,应该是基于对事实的分析。

3.描写精于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在记叙时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进行一番生动的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细节描写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有着符合生活真实的特征。在进行虚构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刻画,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给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猜你喜欢
葛朗台喜羊卡西
白领葛朗台的秘密
“早晚”的事
我想变成喜羊羊
喜羊羊智斗灰太狼
聪明的喜羊羊
斗牛士之死
不好意思的卡西奇
《欧也妮·葛朗台》的人性寓言
烘云托月月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