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20年,阿尔及利亚老总统辞职

2019-04-04 04:14黄培昭董铭陈欣
环球时报 2019-04-04
关键词:布特弗利阿尔及利亚

本报驻埃及、法国特派特约记者 黄培昭 董铭 本报特约记者 陈欣

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当地时间4月2日通过官方媒体宣布“于今日起”正式辞职,结束了对这一北非大国20年的统治。今年2月,布特弗利卡宣布参选总统,寻求自1999年他上台以来第五个总统任期,招致阿尔及利亚民众反对,连续6个星期周五主麻日(即星期五集体做礼拜的日子)上街游行抗议。在这关键时刻,军队突然倒戈,公开要求总统立即下台。军方和人民的表态令这位82岁高龄的领导人只能黯然离开政治舞台,但是作为统治阿尔及利亚20年的政治强人,布特弗利卡会被写进历史,因为阿尔及利亚已经深深烙上了他的印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937年3月2日,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生于摩洛哥乌季达的一个商人家庭。19岁那年,布特弗利卡加入民族解放阵线,投身独立战争。凭借熟练的法语和阿拉伯语,以及敏感的政治嗅觉,他加入了总参谋部,成为一名年轻的将领。上世纪90年代,阿尔及利亚原教旨主义势力“伊斯兰救世阵线”(ISF)崛起,引发选举危机,国家陷入恐怖袭击和内战的混乱中,布特弗利卡与军方结盟,迫使任期未满的时任总统泽鲁阿勒交权。他于1999年就任总统,之后,布特弗利卡又3次连任。

布特弗利卡在执政期间,把稳定全国治安形势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一度肆虐全国的恐怖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布特弗利卡积极推动全民公决,制定并通过了《全国和解法》,极大地孤立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有效威慑、瓦解和打击了此前在该国不可一世的恐怖团伙。2010年,“阿拉伯之春”运动在中东地区爆发并蔓延,令整个阿拉伯世界动荡不已,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先后经历内战、政权异常更迭,叙利亚也陷入长期战乱。阿尔及利亚能安然度过“阿拉伯之春”,可以说布特弗利卡功不可没。

据阿拉伯媒体报道,2013年布特弗利卡患中风后,极少公开露面,仅有的几次露面也是坐在轮椅上。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他目前无法离开轮椅活动,连说话都有困难。然而,对权力的恋栈使82岁高龄的他在今年2月宣布竞逐第五个总统任期,这一举动触发全国连续6个星期的街头示威,尤其是每到周五,游行的队伍达数十万人。3月26日,陆军参谋长兼国防部副部长萨利赫突然倒戈,公开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启动宪法第102款,宣布总统没有执政能力。接着,萨利赫又层层加码,强调布特弗利卡如果不自行下台,国会就会行使宪法权力,宣布他的健康已不适合领导政府。无奈之下,布特弗利卡只好就范。4月1日,他向民众发表声明,称将在4月28日总统任期届满前辞职。

非洲“独立运动一代”谢幕

布特弗利卡执政期间,锐意图治,在努力稳定国家局势的同时,还着手开展反腐倡廉、整顿吏治等一系列活动,社会面貌为之一新,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环球时报》记者曾赴阿尔及利亚采访,漫步在首都阿尔及尔的大街上,记者看到的是一幅平和安定的景象,在各式各样的漂亮建筑下,人们悠然自得,散步聊天。

不过,最近这些年,布特弗利卡的声誉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在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也门等国局势骤变、领导人走马灯式地发生更迭后,布特弗利卡被推到风口浪尖。他多次发表讲话说,政府将打击贪污腐败、官僚主义、裙带关系等不良现象和社会弊端。

不过,随着不少国家的高龄领导人纷纷下台,人们对布特弗利卡仍眷恋权力表示不满,要求其下台的呼声不断高涨。同时,因年事渐高,布特弗利卡的执政能力和责任心日益下降,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更多的是占据着权力而无所作为。尤其是年轻一代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独立运动一代”非洲国家元首中硕果仅存的在位者,布特弗利卡的谢幕退场,给这个时代画下句点。

这远不是结束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3日称,布特弗利卡宣布辞职消息后,数百人在首都阿尔及尔的中央邮局门前举行庆祝活动,过往的车辆摁着喇叭。当地分析人士表示,此前参与街头抗议的主要是阿尔及利亚年轻一代,他们要求一个新的政府、新一代的领导人,而不仅仅是布特弗利卡下台。他们表示,布特弗利卡辞职“不够”,“他离开了,但如果我们不持续抗议的话,同样的政权会继续统治我们的国家。”据法新社3日报道,阿尔及利亚宪法委员会当天表示接受布特弗利卡的辞职,同时向议会确认总统职位空缺。埃及《消息报》称,阿尔及利亚接下来将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时期,总统之位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阿尔及利亚政治分析人士扎伊特3日对英国《卫报》称,布特弗利卡辞职只能让抗议者暂时满足。他说,“抗议者一开始只是不同意他竞选第五任期,然后要求越来越多。一些人说他辞职是胜利,但有人认为这还不够。阿尔及利亚的体制不可能一周内就被改变,真正的变革需要数年。”▲

猜你喜欢
布特弗利阿尔及利亚
苹果树农场
埃及球迷:是否支持宿敌?
打破质疑
偷不走的梦想
阿尔及利亚宣布销毁全部杀伤性地雷
天堂的路有多远
飞向梯弗利斯
产房谋杀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