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研究

2019-04-04 00:54王丽丽
科学与财富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摘 要:农圣文化是以贾思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于农圣贾思勰故里寿光的潍坊科技学院承担着传承创新农圣文化,推动农圣文化发展的重要职责。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潍坊科技学院在传承创新农圣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探讨潍坊科技学院有效传承和创新农圣文化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传承;创新;农圣文化

农圣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其很高的现代价值。坐落于农圣贾思勰故里的潍坊科技学院肩负着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的历史使命,这既是高校内涵发展、特色提升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一、潍坊科技学院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设立农圣文化研究机构

为了更好传承农圣贾思勰的文化思想,学校设立了农圣文化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农圣文化的研究工作,现已形成了以《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论集》为代表的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在《潍坊科技学院报》开辟了《农圣文苑?寻梦》和《贾学探研》专栏。[1]对农圣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就自然而然地传承了农圣文化,同时在传承中也会对农圣文化进行创新。

(二)开设农圣文化课程

潍坊科技学院形成了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低年级全部开设了国学教育课。学校还成立了二级学院——贾思勰农学院,农学院开设“《齐民要术》研读”、“中国古代经典农书选讲”、“寿光特色蔬菜”等具有农圣文化特色的课程,[2]极好地宣扬了农圣文化。

(三)将农圣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潍坊科技学院把“文化校园”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深入开展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具有农圣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创作了大型动画片《农圣贾思勰》、《菜娃传奇》等,在校园内建了农圣贾思勰塑像,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师生书画艺术展、学术讲座等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展现了农圣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农圣文化的传承发展。

(四)搭建农圣文化传播平台

为更好地传承、创新、弘扬农圣文化,从2010年开始,潍坊科技学院利用寿光市每年举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时机,已连续举办了九屆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已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文化论坛,为农圣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潍坊科技学院传承创新农圣文化存在的不足

潍坊科技学院在传承创新农圣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在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的研究领域整体投入不足

潍坊科技学院在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的研究领域整体投入不足,这突出表现在:因资金投入有所欠缺,校园内文化活动过多地流于口号和仅有的几次大型活动,而与文化传承和传播等密不可分的校园社团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和支持。[3]因此,必须有充分的资金等投入预算,保证学校内相关社团的正常运转,使文化社团等形式常态化、规范化;另外,学校面临建设和发展的双重任务,负重前行中对农圣文化的科研成果奖励力度还不足,所以学校应积极建立农圣文化科研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研究和开发农圣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和创新。

(二)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的师资队伍不足

学校要传承创新农圣文化,必须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能够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的特色师资队伍。目前,潍坊科技学院能够承担传承创新农圣文化任务的专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师在农圣文化方面的素养水平也不够,这制约了学校传承创新农圣文化功能的发挥。

(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学校对农圣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开发力度不够。在学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还未充分将农圣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据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多都是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但就社会发展大环境和文化研究背景而言,他们并未接受过严格和专业的课程训练,客观上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等基本文化理论知识的亲近和了解,因此,学校传承创新农圣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教育结合上存在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

三、潍坊科技学院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的策略和路径

(一)营造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农圣文化传承创新的沃土

潍坊科技学院应积极营造宽松的思维环境、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激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首先,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为研究农圣文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开展具有农圣文化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和专家专题讲座,在交流碰撞融合中形成新思想、新文化,传承农圣文化。再者,注重提炼挖掘农圣文化,使农圣文化的精神内化为高校独有的文化精神特质,促进农圣文化创新。

(二)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农圣文化传承创新的保障

应加大在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研究领域的整体投入,从财力上确保农圣文化传承创新。首先,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对农圣文化研究的投资力度,推动农圣文化的创新发展。其次,高度重视农圣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要根据社会需求,定期发布科研项目,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为地方文化决策服务。同时,拿出专项资金,建立农圣文化科研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研究和开发农圣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和创新。再者,从财力上鼓励和支持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保障活动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常态化、规范化。

(三)建设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农圣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石

潍坊科技学院要传承创新农圣文化,必须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能够传承创新农圣文化的特色师资队伍。首先,加大人才特别是能够承担起传承创新农圣文化任务的专职教师的引进力度。其次,提升教师在农圣文化研究方面的素养水平。通过讲座等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农圣文化的认同、传播和创造能力。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农圣文化传承创新的动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农圣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开发有效的农圣文化课程,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把农圣文化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课程开设、学科建设以及师生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在农圣文化深层次认知方面架起有效的教学通道,逐步实现所有专业学生均能接受适合的农圣文化教育。其次,为保证农圣文化教学的常规性和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可以在所有专业中开展农圣文化特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五)搭建农圣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农圣文化传承创新的阵地

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占领网上阵地,增强农圣文化教育的生动性、新颖性和互动性。一是建立农圣文化教育网站。将农圣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遗产、名胜古迹、重大历史事件等知识系统地放到网站上,宣传农圣文化,丰富学生的农圣文化知识。二是设置网络论坛,引导学生讨论农圣文化,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齐民要术之农学文化思想内涵研究及解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传承创新地域文化的职业与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3,(4).

[3] 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传承创新地域文化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9).

作者简介:

王丽丽(1980.04-),女,毕业于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潍坊科技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