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体系 助力生命成长

2019-04-08 09:40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校本素养评价

肖 云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给学生提供优质、多样、开放的学习平台,我校全面构建了“1+X绿色课程”体系,经过近五年实践、探索、提升,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的发展之路。

1.借助育人的“本”,在课程内容上出亮点。

我们以课程为抓手,以实践为舞台,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差异需求,探索研发了“1+X 绿色课程”。这里的“1”是国家基础课程,“X”是个性化及拓展性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置,是对国家课程地域化、校本化的实施,也是实现我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人文素养、艺术审美、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习惯养成”六大类,60余门课程,实现了以课程体系统领学校发展的格局。

人文素养类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为读写和表演两大项,包括经典阅读、绘本阅读、小先生大讲堂等6 门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语言的品读相结合,将语言的学习镶嵌在文化的背景中,让传统文化的感悟通过读、写、演得到升华。

艺术审美类课程:分为书画和器乐两大项,包括素描、线描、弗拉门戈鼓、合唱、管弦乐等14 门课程。引领学生谱写艺术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会审美,提高艺术修养。

科学素养类课程:分为数活、环境、科技三大项,包括趣味数学、生活数学、环保制作、科学探究等13 门课程。着眼生命、环保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使学生树立科学意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身心健康类课程:这一类课程分为健体和棋艺两大项,包括跳棋、五子棋、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10 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安排在低中高学段。

社会适应类课程:分为安全和实践两大项,包括社会安全、校园安全、生活小达人、手工编织等12 门课程。社会适应类课程就是教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习惯养成类课程:分为品行和仪式两大项,包括传统仪式、习惯养成、校园节日等5 门课程。其中的校园仪式收录了我校的各项特色活动,例如每年迎接新生的开蒙礼,通过踏智慧之门、行拜师之礼、点朱砂启智等传统礼仪,给学生播下希望的种子,开启人生学习之旅。

2.深究育人的“法”,在课程实施中找捷径。

课程的构建完成了我们设置课程超市的构想,首先,我们建立了课程的管理网络体系,包括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和课程研究小组等,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①课程内容,在加减中做文章。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在确保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对其他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用两级课程统整优化内容后剩余的课时,开设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核心素养综合课程。例如语文学科根据教学内容对同题材、同主题的文章进行单元整合,节省课时进行绘本阅读、经典阅读、小先生大讲堂的实践。

②课程设置,在纵横中见规范。

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及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X”课程分为校部和级部两个层面。横向与纵向发展同时进行。

级部课程把六个年级设置为六个园区,在课程的设置中每个园区都会涵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六大类课程,旨在补充、拓展本学段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部课程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打破年级界限,为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供共同选择,也就是我们的自由园区。

③课程选择,在个性中成长。

校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放飞梦想、张扬个性的园地,课程超市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为此,我们建设网上选课平台,每学期开学学生通过网上选修1-2 门课程,六年学生至少可以选择12门校本课程。多元的学习经历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借助评价的“度”,在课程推进中促发展。

①对学生“学”的评价。

通过打卡上课、集荣誉标识晋级奖励、学期成果量化、终极评价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

②对教师“教”的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教师“教”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组织一次,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通过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学生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满意度、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

③对“课程”的评价。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学校重点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检查、监督和评估。每学期会对本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在目标、内容、相关使用资源、学生喜爱程度、教师操作情况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等次,也根据结果确定是留用,是提升,还是再度开发。

评价:

邯郸市丛台区教体局教研室:我区从深化课程改革开始,非常注重制度创新、行动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全区课改中占有重要地位。丛阳小学遵循课改实际,努力挖掘自身特点,以“1+X”绿色课程的研发与开设为抓手,坚持研发内容多样化,实施途径多轨化,评价机制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张扬自我的广阔舞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发展。伴随着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彰显,成为第一个省级均衡教育推进示范学校。

猜你喜欢
校本素养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