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色彩运用在电影中的效果
——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2019-04-08 04:03杨嘉威饶蔼灵罗湘鄂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黑瓦高高挂红灯笼

杨嘉威 饶蔼灵 罗湘鄂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自1905年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从最开始的黑白影片到1948年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的彩色戏曲片《生死恨》,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由桑弧导演、黄绍芬摄影的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再到《祝福》《老兵新传》《魔术师的奇遇》等彩色影片,中国电影色彩从黑白在向彩色逐渐过渡。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色彩运用时间不长,但色彩已经成为电影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和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能对观众产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影响元素之一,不仅承担着客观景象再现的作用,而更多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烘托等主观角度来体现其效果。

一、客观呈现,表现影片主线

人道江南如梦,如诗似画而色绝,这种色彩运用的方式类似于绘画、摄影等平面艺术,电影整体主线与画面变化是贯穿在色彩变化中的。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浓墨的色彩充满全片,同时也暗示着情节的发展。在影片中用不同颜色的变化将季节变化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陈家大院内灰砖黑瓦、红灯笼颜色的对比,颂莲绸衣颜色的变化都随着影片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二、烘托气氛,营造环境氛围

陈家大院的灰砖黑瓦与通红的灯笼形成绝妙映衬,整体房屋营造出一种压抑感,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再由橘红色的灯笼点缀,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红色原本的喜庆已经相差甚远,这里的红色更加沉闷的显示出一种惨淡与苦闷。灯笼也是女人命运与地位的象征,灯笼的掌握权在男性手中,象征着当时的社会以男性为主导。这些颜色将一种近乎怨恨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几千年来男性无理、强权的心理以及阴暗、低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营造出陈家大院生活环境的压抑气氛。

三、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从江南水乡来到陈家大院,一人一素衣,拖着木箱,目送殷红花轿消失的瞬间,同身旁的柳树一般“黯然失色”便已悄然写入颂莲的名册,服装也从最开始朴素的学生装变成了鲜红的丝绸衣。在鲜艳的红绸衣的映衬下,颂莲反而显得不是那么轻松,反之更多的是一种拘束与无措,再往后颂莲改穿鹅黄色丝绸衣也透露出她已经慢慢适应了陈家大院的生活,后来颂莲一身漆黑的丝绸衣,足以看出心中的释然。在这个情景中,色彩对人物心理的塑造作用是显见的,颂莲的形象从服装颜色的变化就得以体现,展现一个从懵懂的女学生到接受生活四太太再到释然旧女性形象。

四、寓意深刻,表达思想情感

在诸多领域内,色彩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而这种意义在背后往往都表达着某种思想情感。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固定色彩思维,会使得某些不同颜色在受众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电影往往通过这种刻板印象或者反差设计来奠定影片的色彩基调。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当中,陈家大院的灰砖黑瓦在整体灰暗的色系下就显得异常的冷峻,更多是一种压抑、不适甚至恐惧的情感。而红色自古给人一种喜庆、愉悦的感受,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当中红色的嫁衣、红色的灯笼却恰恰相反,没有喜庆愉悦的感觉,反而表达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阶级恐惧与压迫,一种精神上的奴役。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的运用具有强烈的反差效果,将电影中所想表达的思想得以充分体现,片初颂莲一身素衣和火红轿子擦肩而过,悲喜就此交错。灰砖黑瓦压抑下犹如坟墓的陈家,大红灯笼高高挂,冷暖色调的对比,而大红灯笼点点灭灭,旧时代女性的地位也如同火苗一样,微不足道。最后颂莲穿着黑白的丧服走向如棺木般空冷的陈家,犹如接受灵魂的慢性死亡,最终被淹没。

在当时社会的封建礼教下,犹如灰砖黑瓦的强烈的男权主义,大红灯笼忽明忽暗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那些被锁在高墙大院里的人性,被白色霜雪覆盖,大红灯笼燃的是人性的贪念,是深墙中女性的无奈与悲哀,是几千年封建礼教沉重叹息。在这其中,色彩运用起到了突出的作用,通过色彩的设计来进行电影主线的描述、角色感情线的铺设,从而更好地渲染电影的气氛,进行电影思想情感的表达。

猜你喜欢
黑瓦高高挂红灯笼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当白墙黑瓦遇上粉色烂漫
早春
童年的红灯笼
红灯笼
记忆中的那一片白墙黑瓦
记忆中的那一片白墙黑瓦
大红灯笼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