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已花开:浅谈“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巡展”

2019-04-08 01:59侯任博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舒适感画风思乡

侯任博

(西北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中原,古代较多用来代指中国,但狭义上来说就是指今天的河南省,以中原画风来指河南省的美术风格并不为过,只是这个“风向”着实不好把握。

9月下旬笔者有幸在兰州雁儿湾美术馆看到了这次“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巡展”作为一名求学游子在异地看到自己故乡的画展,应该当会有一些“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吧,但是,迈着并不轻快的步子走完两层展馆,心中却满是“近乡情更怯”了。①整个画展中近两百幅作品几乎没有两幅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是相似的,东西南北中,千姿百态,但这次的展览名字却是中原画风,既然是风又怎么可能是“八面玲珑”,笔者认为这种神秘的“风向”才是这场画展真正迷人的地方。

柏拉图曾说并不存在学习这种行为,我们拥有的知识是今生对前世记忆的一种唤醒,前世与今生笔者不敢妄言,但是人类的记忆的确与时代的流变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千百年前每一个地域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在今时今日依然没有被忘却。②当我们所处一个地区,总能够从它的风土人情欣欣向荣的模样里,看出它当年是如何从稚气未脱走向沧桑沉稳的历程,记忆可以将时空融合在一起,常忆常新,永不消逝。如今中原文化的浩瀚与庞杂,使得她的面容无比沧桑凝练,异源同流的融合特点也使其失去了特点,或者说特点变的很内敛,在烹饪中这种特点叫复合味,在色彩中称为复色,这种由单一走向调和的变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种易于接受的舒适感,笔者在这次的“中原画风”展览中,体验到的就是这种扑面而来的舒适感。③这种舒适感不仅来源于中原人的集体记忆,更是现在独特的时代性的体现,它化成一缕萦绕在近两百名艺术家心中的一种情愫——故乡。

这次展览中所出现的画家,老中青皆有,且中青年画家的比例较大,这些画家虽然大部分都是河南省籍,然而由于历史的缘故——400百年以来中原文化的没落;时代的缘故——经济、资源中心的南移东迁,使得这些艺术家们的成长和求艺经历不得不游历于全国,甚至侨居于他乡。

比如此次画展中的:徐立新、李建设、雷玖、刘建国、马河、郭红星等,举不枚举,这在我国其他的地区中这类现象并没有河南省这样的突出明显,他们这种游子式的求艺经历自然导致他们的风格千变万化,这就使得这次画展的作品呈现为千姿百态。④但是,离乡不是弃乡!本体的文化记忆并不因为离家的距离远近所冲散,它是一种母乳式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一旦唤醒所回荡起的力量是主体理性意识根本无法阻抗的,一种不自觉的呈现,有大多数作品之中,洋溢着满满的思乡情绪,有的作者在本身并不是以故乡相为题材但却不知不觉得显露出了自己的魂牵梦绕。

如:王召召的《缠绕与远方》、胡振江的《家乡的田野上》、向旭东的《暮归途》等,特别是万军的《兄弟》,作品本身只是对于当下的煤矿工人的刻画,但是画面中除了有现实主义手法的真实感人之外却暗含着了一种复杂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就是来自于游子“问来人”时的“乡情怯”。

特殊的地域、特殊的时代,于是就有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样的特点好像是在这近两百副的作品之中有一个无形的丝网,让它们联系在一起,却彼此捉不到、斩不断,因为这种记忆的唤醒和情感的追忆的确是极为含蓄的,这种含蓄来自于中国人本身的一种情感的内敛体现,也是思乡情怀实际上应该拥有的一种品质。但是,每一位画家对故乡的这种特殊情感,愈是艺术成熟愈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好像费欣和赵无极,晚年的思乡以及思乡所产生的忧虑,充斥在晚年的回忆录和作品之中,他们就好像是受了委屈的小孩子一样,无节制的宣泄着自己的情绪,闻者莫不神伤。笔者认为找寻这一缕情愫,难道不是观看这次引人注目、感人至深的画展的一种方式吗?

艺术之海,千帆竞浪、百舸争流。在仁厚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逶迤着条条小径已成阡陌,陌上已花开,随着这一阵“中原画风”,伴着随风而来的阵阵花香,君,可缓缓归矣。

注释:

①(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吴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②(清)曹寅,彭定求.全唐诗·卷一一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③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④邓安庆.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哲学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舒适感画风思乡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
旅行舒适和美我都要
超高速电梯的噪声和振动控制
画风
真实存在的怪异植物:“画风”太诡异
不走寻常路 拥有独特画风的VR设备
服装通风对主观热湿舒适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