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工笔画中的传神写照观

2019-04-08 01:59侯亚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洛神顾恺之传神

侯亚盟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000)

一、“传神写照”的概念及由来

“传神写照”一词出自于《世说新语》记载的: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①顾恺之认为人物头部的描绘对传神及其重要,在其《模写要法》中点出“写自颈以上,宁迟而不隽”。并且指出头部中对于眼睛的描绘更是传神的关键所在。又在其画论中提出“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通神也”。历来的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形写神”,重神但不是轻形,神必须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二是重神而轻形。可见最好的解释应该是:形并非单纯的是解决好“神”的关键,过分追求外形的肖似,反而会无“神”;解决好“神”的关键应该是“悟对而通神”。通观《洛神赋图》,顾恺之对于洛神和曹植等人物的神情刻画,通过对洛神飘逸与从容的姿态与迟疑的眼神和曹植对于洛神的倾慕之情的神态描绘,以及侍从们的呆滞的表情刻画,呼应了他的美学思想——“悟对而通神”。

二、传统美学文论中的“传神写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和玄学的兴起,使得这一时代的绘画不再局限于“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也得到解放,绘画不再是政治的附庸,而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此时重气韵的画风开始形成,认为人物画应该做到“形神兼备”。

那么“神”是什么,历来的解释也不尽统一。荀子说:“形具而神生”;庄子提出“形残而神全”。在这里主要谈论美学范畴的“神”,即人的精神气质。“以形写神”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写照”来传达出所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强调“神”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性但不是摒弃“形”,也不是一味的追求“神”,而失去了“形”,形与神是共存的,是“写照”艺术对象的灵魂支撑。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并非一味地追求物象的形似或者神似,还要注重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思能够迁入客体中,从而做到有意味地创作艺术形象。

顾恺之在其《魏晋胜流画赞》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②。虽然顾恺之的这个观点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为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在其中也可体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精神面貌,比如倪云林山水画中的茅屋,但顾恺之点出了在模写时艺术家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即“迁想妙得”。在艺术创作活动中,通过艺术家主体的“迁想妙得”,在“以形写神”的绘画要求之下,创作出高度传神的艺术形象。苏轼在《传神记》中说:“今乃使人具易冠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客自持,岂复见其天乎。”③,指出不但要对客观物象进行外貌方面的描绘,也要了解其性情特征,在外观肖似的基础上表现其精神特质。

三、古代“绮罗人物画”——以张萱、周昉的作品为例

“绮罗人物画”是仕女画的一种,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张萱、周昉。张萱是盛唐时期的宫廷画师,多描绘宫廷贵族的游乐宴饮、鞍马、宫苑等生活场景。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张萱描绘了虢国夫人和韩国夫人郊外游春的场景。画中人物形象圆润丰满,尽显唐代风韵。这幅画以虢国夫人为中心,她双手握住缰绳,体态自若,眼睛注视着前方,胭脂色的长裙下露出了轻点马镫的小脚;面色从容,一显郊游的闲逸之态。一旁的韩国夫人正回头观望,面露喜悦之色,仿佛在诉说着郊外的美好春景,气氛十分轻松愉快。她关切地打量着,虽无张口言语,却从其顾盼关系上,使他们之间相联系。身后的一位年长的侍女右手拦着幼女,眉眼间传达出小心谨慎的神情。一旁的随从面部扭转,背向观众,十分关切地守护着主人。从他们一行人的姿态、服饰以及马鞍的精细刻画,可见当时生活之富足,人们生活之安逸,也可见其轻松愉快的心理特点。张萱通过对盛唐时期人物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的细致观察,表现出了画面中不同人物的生动的神情。加上其自身对于社会、时代的感受与体悟,从而创作出了既传人物之神又传时代之神的人物画创作。这正是画家在创作时“悟对通神”、“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一种具体表现。

注释:

①刘义庆.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388.

②③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俞剑华(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08):10,268.

猜你喜欢
洛神顾恺之传神
诗中人物贵传神
洛神姿
观茶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夏季适饮洛神桂花汤
《洛神赋图》之三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捕捉精彩,描写传神
顾恺之募捐
洛神花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