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2019-04-08 09:08呼发民
关键词:沁园春长征毛泽东

呼发民

【摘 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一个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乐观自信的爱国情怀在他的诗作中时时都有体现,尤其是在春夏秋冬四季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综合分析是对国家的爱,对理想的不断追求让他从一个农家之弟创造出这亘古未有的奇迹。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秋)》《沁园春·雪(冬)》《清平乐·会昌(夏)》《卜算子·咏梅(春)》;乐观;自信;爱国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86-01

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沁园春·长沙》时,我们以“毛泽东不同阶段经典诗词鉴赏”为话题,按春夏秋冬四季各选出一首代表作进行重新组合,目的让学生通过这几首诗词的学习对毛泽东从一个农家子弟如何一步步走向“神坛”的成为亿万人敬仰的伟大领袖的。毛泽东本人的思想也是随着眼界一步步的高远、认识一步步的深刻逐发步展起来的。他的成功既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首先我们把写于1925年秋季的《沁园春·长沙》与写于1936年冬季的《沁园春·雪》进行了比较。前者是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他看到的不是万木凋零的落叶,秋风瑟瑟的荒凉,而是云霞般的红叶,斗破苍穹的雄鹰,自由翱翔的游鱼,挣破束缚的万物,心潮澎湃,激情万丈,不由自主地由心底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声震寰宇,穿云裂石。回忆过往,岁月峥嵘,也曾豪情万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虽然意气风发,气势磅礴,但是眼界也只是一时的达官显贵,一地的军阀要员。

青年时期的理想壮志与十多年后的《沁园春·雪》相比着眼点还不是很深邃,立足点还不是很开阔。经过十多年的艰难探索,经历无数次的成功失败,饱尝二万五千里的洗礼,熬过雪与冰的锤炼,终于破茧化蝶,凤凰涅槃。到了1936年已大有不同,虽然还乐观,还自信,但视野已转向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探索和未来中国命运的思考,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代表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此时此刻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而已,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而是创造历史,中国革命要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将上演的不仅仅是换汤不换药的旧式改革,而是乾坤大挪移,其志向之宏大,气概之非凡,无论深度与广度有着明显的变化。且诗风更加沉稳,思想更加深邃,视野更加开阔,目标更加明确。他深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会战无不克攻无不胜,无路不畅,无坚不摧。别说开疆拓土的秦皇汉武、一代明君的唐宗宋祖,就连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在强大的人民面前也只不过蝼蚁一般,根本不想值一提。他们只不过是随风飘散的几缕烟云而已,“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理念和方向已经很明确,个人、国家、民族的归宿已了然在胸,革命征途势必一往无前不可阻挡,将开创超越古人的崭新的未来,因此这些可以看着是革命必定胜利的宣言。

两首诗词比较后,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1)时间不同:一个写于1925年秋天,一个写于1936年冬天

(2)地点不同:一个在湖南湘江边,一个在陕北高原旁

(3)着眼点不同:《沁园春·长沙》是写青年时期的自己只是着眼于对当前一时一地的统治者的斗争,而《沁园春·雪》放眼的却是整个中国历史,思考却是中国未来的走向。改变过去对一两个封建皇帝的尊崇到未来真正实现对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的尊崇。这个思路的改变可谓是前无古人。

(4)角度不同:一个是对血气方刚青年时期的回忆,一个是对改天换地未来中国命运的思考。一个是对“谁主沉浮”的探索,一个是“还看今朝”的回答。

(5)背景不同:前者是受当时湖南军阀赵锡恒的通缉,前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如火如荼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后者是完成万里长征壮举刚刚到达陕北,对凤凰涅槃,愈挫愈勇中国革命重获新生后的热烈展望。

相同之处:

(1)爱国的感情相同:无论是“白草红叶黄花”的深秋,还是“数九寒天,满天飞雪”的隆冬;无论面对的是枯木萧瑟的江南,还是沟壑纵横的北国,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赤子之情没有丝毫的改变。

(2)乐观的精神相同:无论身处藏无可藏,躲无可躲窘境,还是跋山涉水的征途,斗争的热情依然高涨,“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金沙水拍云崖暖”“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乐观的精神感天动地。

(3)坚定的信心相同:无论革命是低潮还是高潮,形势有利还是不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心从未改变。即使长征刚刚结束,红军的数量由原来的八万人锐减到三万,在中国革命遭受致命打击的情况下,但刚到陕北的作者还是满怀信心地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在作者的正确指挥下中国共产党以三万人为基础历经抗日战争能、解放战争,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这种乐观自信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情怀即使在战争期间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写于1934年7月23日的《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比较以上三首诗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指挥处炮火连天的战斗还是暂得一时的安静,面对民生凋敝,山河破碎,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黑暗现实,作者对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沟一坎,都一往情深,看到的永远是无限的生机,无穷的风光,无比的活力。正是这种祖国永驻心中大爱情怀,才乐意为此操劳一生,奉献一生,奋斗一生,歌唱一生。为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为了这个山河飘絮的国家,他不但要奉献自己甚至也奉献出了自己的亲人:青壮年时他奉献了自己的妻子和妹妹;中年时他又奉献了自己的两个亲弟弟和一个年仅19岁的侄子;到了老年为了新生的共和国他又再一次奉献出了自己的儿子。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他做到了呕心沥血,肝脑涂地,倾尽所有。

一个人对祖国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不会不弃不离不管不顾地为他放歌,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做它的主人。在作者的作品中无论诗词无论文章,从没有透漏出一丁点的灰心与沮丧,心情从来都是阳光的,明媚的,热烈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伟人风格,博大的胸襟,高远的境界,坚定的意志,深邃的眼光,乐观的精神,十足的自信。

到了1961年国家的各项建设已步入正轨,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作者一如既往不改初心,把乐观、自信爱国情怀巧妙地融入到他所领导的事业中来中,融入到他所从事的伟大的斗争实践中来,谈笑风生,从容得体。

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形象地写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者的视线,由国内转到国际,面对波诡云谲的复杂形势,作者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非常乐观,信心十足,兴趣高扬,轻松自如,意志坚定。“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对一切内外敌人表现出无比的蔑视与不屑,“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者埋葬一切丑恶现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综上所述,四首诗词无论时间、内容、环境各不相同,但是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爱、对苦難的蔑视、对敌人的不屑、对未来的信心却出奇的一致,以上所述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毛泽东的精神境界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本文为2016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专项课题《教师创新开发文本引领学生积极阅读之研究》(qwyd160116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征毛泽东
沁园春·赞中原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沁园春 ·春朝送暖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