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应从“活”字入手

2019-04-09 03:25余文生
文理导航 2019年4期
关键词:效率优化课堂

余文生

【摘 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学生思维是否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教法、补充新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出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于漪老师说:“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要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活”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一、观念要“活”,不保守

早在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写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作用,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观念下,许多教师看似“认真负责”,惟恐知识有所遗漏,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在于忽视学生的参与。因此,课堂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魏书生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教室是学习的房间,教材是学习的材料,课堂45分钟便应以学为主,课堂也可称学堂。”“45分钟内一定要把学生当主人,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主阵地。衡量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在于我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不在于我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

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相信学生通过努力获取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留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发言的时间,最大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见解、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一旦真正“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便会知道自身价值,树立自信心,诱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启发更加积极的思维,增强取得成功的动力。为此,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其在自读中发现、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起步阶段,花费时间可能要长一些。教师应为学生清除各种思想障碍(“问题这么难,我能理解吗?”“回答错了多丢人”“老师总会告诉答案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还应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亲切虚心的师表形象,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传授知识的师长,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的“学长”。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辅导者和协调者,而不只是一个评判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耐心倾听,对了应予以鼓励,错了也不必指责,要善于发现其优点,不应拿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否定学生。相对语文而言,对问题的理解不可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不可能只有一种回答方式,因此,教师应对“任何评估方法都应该鼓励它,而不是把所有的人归入‘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一旦被真正调动起来,才能积极思维探索,大胆质疑解难,认真讨论分析,勇敢发表见解。

二、教法要“活”,不死板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法要不断创新。自课改以来,各地不少教育名家归纳出了很多教学模式,对于每个教师来说,无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如果不结合自己及学生的实际而一味模仿,便会事倍功半。教学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教育实践证明:长期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比如:有的教师倡导学生做讲台的主人,这无疑是一种调动学生的好办法,但是如果动辄学生登台,并把它作为规定的“任务”,“责成”学生完成,有的学生讲了半天还讲不出什么名堂,白白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老师感到心急,学生也会厌烦。可见,一切形式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教法要求新,更要求实。一切无助于调动学生情绪、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都应改革。因此,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技巧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特点,在课型的选用上,一定要形式多样。有的课文比较简单,可布置备课要点,上课以学生登台讲授为主;有的课文应深入理解,可布置讨论问题,上课以研究讨论为主;有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上课以教师点拨讲解为主;有的课文适于学生自读,可让学生提出问题,上课以提问答题为主;有的课文文笔优美,适于学生欣赏,可引导学生发现美点,上课以朗读、品味、联想、评说为主。另外,课堂的导入方式,讲课切入点的确定,都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总之,艺术贵在创新,教学最忌死板。语文的学科特点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天地,教师只有教法的不断创新,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知识要“活”,不陈旧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的掌握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忽视对知识的传授,其能力的培养也必然受到影响。教师既要充分相信学生,又不能过高估价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课外阅读毕竟有限,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他们希望各项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也很渴望获取课外语文知识。试想一下,每册教材不足30篇课文,四个多月的学习时间,每篇课文要用两节课去学,学生能满足吗?如果老是陈旧的内容、俗套的语言,备课抄教案,上课念教案,课堂能“活”起来吗?因此,教师上课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当在突出课文重点的前提下,适当充实课堂教学容量,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

当下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每天都能从各种媒体上(报纸、电视、电脑等)接受大量新的信息。在诸多学科中,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应有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关心国家、国际大事和科技发展动态,并恰当引入课堂教学。如果我们的训练接近社会生活,举例贴近学生实际,便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类比联想,发展创新思维,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获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念,学习语言技巧,发展思维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二)增加课外语文知识

我们经常要求學生多背、多读、多写,教师也应反思一下:我们到底能背多少,读了多少,写了多少;学生的读书热情被激发以后,就会迫切希望增加课外阅读,但读什么,怎样读,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指导评析一些名家作品,希望了解知名作家的成功经验和创作风格。如果一个教师读书甚少,对作家作品只是一知半解,上课又怎么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呢?相反,如果课堂上教师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无疑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只有增加作品(包括当代的)的阅读量,多学文学和美学理论,提高文学修养,增强业务素质,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挥洒自如。讲到《三顾茅庐》一文,就应补充介绍“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等经典故事;学到《与朱元思书》,讲一段“严子陵钓鱼台”的故事,加深对课文文句的理解,增加了课堂的情趣。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排除老师的“讲”。在非讲不可的时候,精当的“讲”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另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政史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教学不能专就语文知识进行讲解,不能把语文锁在一个小小的盒子里。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还要求语文教师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渗透,只有将这些学科知识有机相连,才能更好地理解真实的语文,才能激活学生的储存空间,打通知识的联系“通道”,才能把刚学的东西融入深度的记忆之中。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不要追求教室完全的宁静,不要强求学生的整齐严肃。因为师生知识信息的交流,成功喜悦的分享,新思想的产生,都需要轻松、活泼、愉快、有趣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种积极开放的状态下,学生才会变得投入、兴奋和专注。当然,我们所说的“活”,并不是脱离课文,东拉西扯,插科打诨,不是形式主义的按电纽式的活泼,而是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真正的活跃。

【参考文献】

[1]张贵.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综合教学指导,2009

[2]张明辉.新课标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2016

[3]顾欣.浅析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J].速读(上旬),2018(05)

[4]金舒婷.优化课堂教学发挥课堂魅力[J].科教文汇,2018(27)

猜你喜欢
效率优化课堂
“慢”过程 “高”效率
欢乐的课堂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