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HOT NEWS”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2019-04-10 06:41夏恩力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导图要素语言

□ 夏恩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教师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渠道。英语热点新闻的语言结构清晰简洁,内容覆盖面广,具有鲜明的时效性,是非常优质的课程资源。但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存在局限性,这一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的使用并不普遍。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探索将英语新闻变为课程资源的转化之道。笔者所在学校以此为资源,进行了开发与实施“HOT NEWS”微型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HOT NEWS”微型课程的课程定位

从课程内容来看,“HOT NEWS”微型课程不同于承载明确、固定语言知识或话题内涵的英语教材或读物。它没有固定教材,课程内容为当下发生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热点新闻。在课程设置上,“HOT NEWS”课程每课时长仅五分钟,通常被置于日常英语课的课堂伊始,平均每周四课时。其短小精悍的特色,正是该课程被称为微型课程的原因。从授课对象上看,由于课程内容为英语新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故本课程面向学校二年级(学校的英语教学以一年级为起点)及以上的全体学生。

“HOT NEWS”微型课程定位为基础性校本特色课程。其特色为短小(每课时五分钟)、高频(每周四课时)、时效性强(与当下时事紧密相联)。

二、“HOT NEWS”微型课程的内容开发

(一)学生视角:课程素材的筛选依据

教师在采集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新闻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的契合度。如新闻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是否为学生所熟悉或喜爱,新闻事件是否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事件发展中有否有悬念等。教师也要考虑到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太过沉重、暴力、血腥的新闻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同时,未成年人尚不具备成熟的辨识力,因此教师在选取新闻时应注意新闻的导向性,尽量选取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新闻作为课程素材。

教师在采集新闻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新闻内容易被学生理解。比如与对学生的知识面与认知水平有较高要求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相比,科教文卫新闻、社会新闻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适合作为课程素材。教师在采集与编辑新闻文本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学生现有语言能驾驭的新闻素材。教师还可以在筛选新闻题材时有意识地留意是否有与学生当下所学主题有较强相关性的内容。选择这类新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课本所学语言与课外新闻语言之间的联结,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二)少即是多:课程内容的容量设置

在课程开发初期,教师希望让学生得到较大的语言输入量和最新的资讯信息,故每课时选择一则英语新闻,一周共选四则新闻。这意味着学生每周要接触互不关联的四则新闻,每则新闻仅有短短的五分钟时间来学习。他们还未消化掉上一条新闻,下一课时的内容又接踵而至。如此一来,学生既无法实现语言的内化,又难以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综合考量以上情况后,学校做出如下调整:每周仅选取一则热点新闻,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将该热点新闻概括成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一句话新闻”,这“一句话新闻”将出现在本周每节微型课中,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同一则新闻的教学。通过四课时的高频率复现,学生不仅对新闻中的英语表达更为熟悉,对该新闻事件及其相关背景也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拾级而上:课程编排的课时序列

相较于其他课程,本课程的内容为时效性较强的新闻,其内容不可预测,因此教师较难在固定学期或学年的单位时间内按照语言的难易程度进行课时排布。

如前所述,“HOT NEWS”微型课程的课程内容以星期为单位进行更新,一则新闻持续一周,在课程编排上打破了以学期、学年为单位的做法。教师尝试以星期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一周平均四课时,每课时五分钟,围绕同一则新闻进行学习,每课时包含不同的课程内容,承载不同的教学目标。如第一课时简称为“三要素课”,学生通过对重点包含新闻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有时再加入事件)的“一句话新闻”进行学习,感知新闻大意;第二课时简称为“六要素课”,学生通过对该新闻的另三样要素(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学习,知晓事件的来龙去脉;第三课时简称为“链接课”,学生通过学习与该新闻相关的链接性背景知识,对新闻形成更深入的认识。经历了这三课时的学习后,学生完成了对新闻的“深入了解”,进入了第三阶段的学习,即“拓展演绎”阶段。该阶段的第四课时简称为“延伸课”,学生在此课时中形成对该新闻的个性化表达,如评述、表演、模拟访谈等。四课时的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目标的设定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三、“HOT NEWS”微型课程的课堂实践

四个课时、三个教学阶段,所包含的课程内容、承载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随之进行的教与学的方式也呈现多样性。

(一)“初步感知”阶段:围绕要素、提纲挈领

此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初步感知”新闻概况。在此阶段,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既能围绕新闻要素,清晰明了地呈现新闻,又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参与其中,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1.借助新闻图片,猜测要素

教师在呈现新闻时,可以先呈现新闻图片,暂不出现新闻文字,让学生通过新闻图片信息,猜测本周要学的新闻的主要要素。

【案例1】

新闻:“London’s New Year fireworks for 2019 lasted for over 10 minutes.”

第一课时,教师先呈现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猜测两大要素:When,Where。学生根据伦敦的标志之一“London Eye”,猜出新闻发生的地点是London,the UK,并且根据图片中的烟火,猜出新闻发生的时间是The New Year Eve。

借助新闻图片,猜测新闻要素的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图片中检索关键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提前分解和处理新闻关键要素的语言点,降低了理解英语新闻的难度。

2.借助思维导图,提炼要素

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新闻的关键要素,让学生能更迅速地捕获到新闻的梗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猜测新闻大意,或让学生根据新闻大意,绘制思维导图等。

【案例2】

新闻:“Stan Lee,‘The Father of Marvel’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95 on November 12th in Los Angeles.

教师A和教师B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都运用了思维导图,分别采用了如下两种方式。

A教师在呈现该新闻时,先出示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中出现的单词,猜测各单词或数字代表的意义,进而猜测整则新闻大意。教师在学生猜测后,出示本节课的一句话新闻,让学生校对猜测。

图1

图2

B教师则先用PPT图文出示本节课的一句话新闻,如图2所示。之后,学生二人小组合作,根据一句话新闻,完成图3的思维导图。

图3

图4

两位教师的新闻呈现方式都运用了思维导图,A教师更注重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习得本则新闻中的重点、难点词汇,使新闻的难度得到了分解;而B教师将思维导图作为check understanding的工具,并通过完成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二者皆有可取之处。

3.借助关键词,呈现要素

教师呈现含有新闻要素的关键词,让学生快速了解新闻大意,并组织语言,将关键词连成句,形成新闻文本。

【案例3】

新闻:“On October 5th,2018,a painting titled‘Girl with Red Balloon’was auctioned at Sotheby’s in London.”

本周教师选用的热点新闻是一句长句,如果直接抛出,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呈现这则新闻时,教师先出示句子中的关键词Oct.5th,a painting,was auctioned,London,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再借助新闻图片的辅助,基本能理解新闻大意。之后,教师再在关键词中设置两条横线,文本变成“___Oct.5th,a painting was auctioned____London.”学生加进相关介词,形成了一则简洁的一句话新闻。教师在学生形成的一句话新闻中再加入横线,文本变成“On Oct.5th,a painting named________was auctioned at______in London”,如图4。课件出示画作的名称与拍卖行的名称,学生即可将相应名称放入横线中。同样的一句新闻长句,从关键词出发,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搭建了台阶。

(二)“深入了解”阶段:大胆猜测、仔细求证

阶段二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时二“六要素课”和课时三“链接课”的学习,了解该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及补充信息,以达成对新闻的“深入了解”。怎样在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新闻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主动寻求更广的信息,而非教师将相关事实“灌输”给学生,是该阶段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将该阶段教与学总结为以下三个环节:设问—猜测—求证。

设问:该环节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关键要素(如when,where,what,who)提问。设问的主体通常是教师,主要功能为回顾之前课时的新闻梗概。第二步是对新闻的深层信息进行设问。此处问题多为“Why?How?”等开放性问题,设问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新闻中让自己觉得困惑的点进行提问。

猜测:该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此环节中的主要行为为引导学生聚焦设问环节提出的问题,通过同伴讨论、个体思考等猜测有可能出现的答案,并对这些答案进行概括总结。

求证:教师提供相关的新闻补充素材,学生自行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素材,将素材信息与环节二中的猜测进行比对,验证猜想。由于中低段学生的英语信息检索能力有限,此环节中的素材提供者多为教师。到了高段,教师可尝试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新闻,并补充素材。素材准备者在准备素材时会预设学生容易产生疑问或感兴趣的点,但也有可能覆盖得并不全面。因此,此环节可能会出现无法对应解答第一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的情况,这些生成性的“遗留问题”,可作为第四课时或学生课后学习的起点。

(三)“拓展演绎”阶段:角色转化、各抒己见

该阶段为第四课时,即一周的最后一个课时,学生经过对新闻的“初步感知”“深入了解”后,要在本课时中达到“拓展演绎”的目的。该阶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新闻性质,设置以下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入角色,完成对新闻的个性化表达。

新闻评论员:学生作为时评员,对本周的新闻题材进行评述。为降低难度,或使评论更聚焦,教师可设置Question Bank,让学生在评论时针对问题,有话可说。

新闻主播:学生可一人或与同伴合作,模拟新闻播报员,完成对本周新闻的播报。其中,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用一句话新闻进行播报,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滚动播报前三课时的新闻知识,对新闻的细节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

对话访谈:学生(或教师)可扮演记者,其余学生扮演该新闻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动物,在感恩节的时候,课堂上就模拟访谈了学生扮演的火鸡),模拟一次访谈。此处教师也可准备一些问题,设置好Question Bank,供学生参考。

现场还原:对于情节性较强的新闻,教师可设置表演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代入,想象在真实的情境中,该角色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由此通过表演,还原新闻现场。

四、“HOT NEWS”微型课程的评价

“HOT NEWS”作为微型课程,其评价结果可作为英语学科素养评价的补充,教师在操作时可更加灵活。在评价时间上,该课程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在每周课程的第四阶段,即“拓展演绎”课时中较为集中。在评价功能上,与其他课程不同,该课程的评价功能不重诊断、甄别,而是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推进课程的实施,使评价活动成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设置不同的评委团。在评价形式上,教师可根据评价活动的不同,设置新闻提供奖、优秀小主播、优秀时评员、最佳记者等奖项,使每次的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清晰的指导。

“HOT NEWS”课程以微型课的样态出现,是对小学英语国家课程的一个有效补充。课程虽小,但其开发与实施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由此真正实现课程价值,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助力!

猜你喜欢
导图要素语言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我有我语言